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禁渔5年鱼满为患,草海已经成为“秃海”!长江是否会重蹈覆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4:16:4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禁渔5年鱼满为患,草海已经成为“秃海”!长江是否会重蹈覆辙?                                                         2023-07-31 11:35                                       
                              

图文|修竹书笙
编辑|修竹书笙
前言
草海变“秃海”,鱼儿成灾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长江也要“倒霉”?
2014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在云南省的草海实施了禁渔、禁游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草海的生态情况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原本。
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到处都是肆虐的鱼群,大量水草被啃食殆尽,草海竟然变成了一片“秃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有关部门迅速采取了行动,逐步恢复渔捞以减少鱼类数量。
但这样的举措是否就能解决问题?草海的生态又将何去何从?其实,在我国的多个湖泊中,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鱼群激增造成生态失衡。
它在对我们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当下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也正在实施10年禁渔措施,长江的生态环境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变化?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对大自然保持尊重与谦逊,而非简单粗暴的手段。
在这次草海禁渔引发的生态问题中,又蕴藏了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启示?

1、 简单禁渔带来的草海惨变
2014年,云南省的草海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全面禁止在草海进行任何渔捞活动。
起初,这个举措让草海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曾经嘈杂的游船声不再出现,清澈的湖面上只剩下悠悠的微风。
然而,没过多久,草海中就出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鱼,到处都是鱼!
数以亿计的各种鱼类在草海中乱撞乱窜,把原本清澈的湖水搅得浑浊不堪。
密密麻麻的鱼群让人看了心惊,据统计,草海每平方米竟然有4.8条鱼!这比许多养殖场的鱼塘还要雷人。

乍一看,鱼多了不就是好事吗?但实际上,鱼类数量的激增打破了草海原有的生态平衡。
过多的鱼类大量摄食草海中的藻类,导致水中的营养物质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大量奔突的鱼群也扬起了泥沙,严重影响了水草的生长。
在“吃光饭碗”的鱼群面前,曾经遍布草海的各类水草很快就濒临灭绝。没过多久,草海就从一个生机盎然的湖泊,变成了一个“秃海”。
面对草海生态的急转直下,有关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禁渔新规固然出于好意,但却忽视了草海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一个封闭的水域中突然禁止捕捞,势必会导致鱼类数量的激增。
如果说禁渔导致鱼类数量增加是“直接因”,那么水草激减则是“根本因”。
鱼类数量的增长需要依靠水草等初级生产者提供足够的食物,但水草数量的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鱼类对其的摄食压力。
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让草海瞬间进入了生态失衡的困境。

于是,有关部门决定从长计议,逐步恢复草海的渔业活动。
通过科学捕捞控制鱼类数量,使草海的生物种群结构得到优化。
同时,也对草海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研究,以便能及时应对各种变化。
草海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时,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措施,而是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制定科学系统的方案。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内在的平衡规则,如果人为破新了这种平衡,就必定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保护生态需要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合作而非对抗。只有深入研究各种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对症下药,以更睿智的方式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仍需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2、禁渔导致鱼类泛滥的机理
草海实施全面禁渔后,湖中鱼类数量激增的现象确实令许多人大跌眼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正是禁渔新规本身,导致了鱼类失控式增长。
过去,草海中的鱼类数量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渔民们有计划地捕捞,既满足了渔业发展的需要,也未对鱼类数量造成大的冲击。
但是全面禁渔将这种平衡打破了。在无法通过捕捞控制数量的情况下,草海的鱼类就享受起了无限的“优生优育”。
湖中鱼类的自然伤亡率降低了。
过去,许多老弱病残以及新诞生的鱼苗,都会成为渔民捕捞的目标。
但禁渔后,这部分鱼类得以幸免,成为增加鱼群数量的“生力军”。

鱼类的繁殖机会增加了。由于不再有渔网的困扰,鱼类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草海繁衍生息。
每年春夏季节,成千上万的鱼群会进入草海进行洄游觅食和繁殖,让鱼蛋、鱼苗大量增加。
鱼类也找到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草海中原本就有丰富的藻类。
由于鱼类数量的增加,它们需要更多食物。于是,鱼类们会啃食各类藻类,甚至水草。大量藻类为鱼类群的扩张提供了“燃料”。
在增殖无忧,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草海的鱼类数量呈几何式增长,最终达到了超出环境承载力的地步。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失衡过程:原有的稳定被打破,某一生物种群过度增长,超出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
其实,我们在养殖渔场就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捕捞,饲料充足的条件下,鱼塘的鱼也会迅速增长,超出负荷。
渔民们必须及时捕捞,保持鱼类数量在适度水平。
适度的捕捞对维持生态平衡也是必要的。草海的教训提醒我们,保护生态不能一概而论,而要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简单的禁渔并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反而破新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长江生态与草海有别
与草海不同,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实施10年禁渔后,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的鱼类泛滥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生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长江是一个时尚的生态系统。
上接青藏高原的河流,下达东海大海,连接众多支流、湿地和湖泊。
鱼类可以自由进出长江流域捕食、洄游、繁殖。而草海作为高原湖泊,是封闭的内陆水系,鱼类无处可逃。
长江生态环境独特,食物链结构复杂。底层的浮游生物不能大量繁殖,直接限制了小鱼的数量。

中上层的大型鱼类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仅仅禁渔,不会导致整个食物链失衡,鱼类难以实现爆炸式增长。
再次,长江流域人口众多,需求大。即使禁渔,也难以完全杜绝非法捕捞。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控制鱼类数量过剩的作用,避免出现鱼类泛滥。
长江干流江面宽广,鱼类种类复杂。不同种类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制约。强者吃弱者,达到平衡。
即使某一种类鱼类增多,也会受到其他种类的限制。不太可能出现单一种类泛滥的局面。

尽管长江也实施了10年禁渔,但其生态环境与封闭的草海差异巨大。长江生态相对时尚、稳定、平衡,不会因仅仅禁渔就出现鱼类失控增长的问题。
当然,长江生态保护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过度修建水坝、水质污染等。
这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着手,不能寄希望于简单的禁渔就能解决问题。
4、保护生态需科学干预与调控
草海的教训警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而要因地制宜,掌握生态平衡的法则。
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特征。

在相对封闭的内陆湖泊实施全面禁渔,势必会导致鱼类数量失控;而在连接广阔水系的江河,仅仅依靠禁渔就想彻底改善生态,可能也是治标不治本。
这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保护措施,结合每个生态系统的特点。
对于脆弱的湿地,可以建立禁渔区或限渔区,定期放流,防止渔业资源枯竭。
对于湖泊内陆水域,可以允许地方渔民适量捕鱼,控制鱼类数量。
对于江河流域,则需要综合管理河道,改善水质污染,保护江豚等珍稀动物。

生态保护需要持续监测和调整。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
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监测机制,实时掌握生态动态,根据变化及时修正保护策略。
如果监测发现某类鱼类出现过度繁殖的趋势,可以适当放开对该类鱼的捕捞;如果发现某种植被面临枯竭,则应该快速制定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就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将它固定住。

当然,合理的生态干预也需要科学指导。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但也不能生搬硬套。
各地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需要根据本土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方案。
同时,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很新的。
只有普通民众意识到保护生态不是一己之力能完成的,政府与公众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项环保举措的实施。

5、 地方新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发挥着引领和支撑的关键作用。
多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新规措施,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实施自然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近3000个,陆地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约15%。
这为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起到了新的作用。
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加大对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恢复生物多样性。

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各大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地方还大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发展更加环保。
在地方新规和法规的引导下,企业也积极投身环保行动中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实施清洁生产,以企业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广大公众也显著提高了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以点滴行动护苍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11:57 , Processed in 0.0085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