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自清与父亲恩怨有多深?若没有《背影》,到死不会谅解对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0 10:25:4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朱自清与父亲恩怨有多深?若没有《背影》,到死不会谅解对方                                                         2023-08-11 09:00                                       
                                       

台湾知名作家、学者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说的温柔而又悲伤。亲情是我们和世界之间最初也是最后的纽带,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感觉到了世界的温度,也从父亲宽阔的后背上体会到了世界的高度。
在我们逐步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母亲的怀抱是那么的单薄,父亲的后背也被岁月打磨的又佝偻又瘦弱,此时的我们和父母仿若调换了位置:轮到我们去保护他们了。时光的万花筒接着旋转,在另一面,我们也成了一个小小生命的缔造者保护神。
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的管教和叮嘱,我们总是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成长痛,朱自清也不例外。

在时代洪流中迷失的父爱
清末民初,欧洲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与之一起到达这片古老土地的,还有崭新的完全西式的审美和哲学思想,给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就是当时的一个文人,他自小接受的都是传统儒家教育,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君臣纲常,自然是对西方的思想一百个看不顺眼,他认为那些西方的思想都是糟粕,是西方人为了乱我民族所带来的糖衣炮弹。而在对子女的教导上,他也是十分排斥新思想。
朱自清生于1898年,彼时在国内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西式学堂,也有许多思想开明的父母将孩子送往学堂读书,但朱自清的父亲却将他送去一个乡村私塾里跟着一个秀才学习四书五经和古代诗文,并且还时不时在家中考查朱自清的背诵,一旦背错或是背不出来就要被惩罚。

儿童总角之时正是爱好玩乐的年纪,可朱自清却被关在屋子里成天背诵枯燥的文字,他与父亲的不和,亦是由此而生。后来,在朱自清的回忆中,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深厚的文字底蕴,也使他的文字带上了些古代的风韵与诗意。
但在年纪尚幼的那时,朱自清是不理解父亲的。而除了对学业严格,他的父亲在其他生活的事情中都是不苟言笑的,朱鸿钧时刻恪守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封建纲常伦理,他太过刻意地与儿子划清登记尊卑,也让朱自清痛苦不已。
在这场千古未见之变局中,朱自清昂首挺胸走向未来,可他的父亲却频频回望过去的皇权与辉煌,而父子之间的爱,就在这样的分道扬镳中逐渐迷失。

在琐碎生活中挣扎的父爱
1916年,朱自清的家庭经济情况每况愈下,可父亲朱鸿钧还是给他办了最体面的婚礼,让他风风光光地迎娶了当年定下的未婚妻武钟谦。武钟谦从小饱读诗书,风度翩翩,但为了嫁给朱自清,她放弃了当时娘家的荣华生活,心甘情愿整日操劳于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碎的小事,让在外工作的朱自清不为家中担忧。
平时对待朱自清的父母也是任劳任怨的,可是朱鸿钧还是看不上自己的儿媳妇。这一切的原因,还是要归结到朱鸿钧的老旧思想上来,在朱鸿钧的脑海中,一个合格的媳妇一定是温婉贤淑端庄的,说话时细声细气,待人谦恭礼让,笑不露齿。
武钟谦什么都好,就是笑声爽朗,性格外向,让朱鸿钧格外看不上眼。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朱鸿钧经常对武钟谦颐指气使,恶语相向,让武钟谦原本外向的性格变得郁郁寡欢。等到朱自清在外地工作回家,发现妻子心情不好,细细查问,才知道是自己的父亲造成了这个局面。

武钟谦虽然是朱自清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娶进门的妻子,但一直和朱自清恩恩爱爱情投意合,所以一听说是自己的父亲让爱人难过,再想到之前父亲的不理解和近乎窒息的压制,朱自清立马带着妻儿离开了朱家,在外面另立门户。
从此朱自清和父亲相见好似陌路,就算朱自清回家,也会被父亲的冷言冷语刺激得立马离开,其实父亲朱鸿钧也十分牵挂自己的长子,父子俩执拗的性格使这种关心藏的十分幽深。
时光如沙,匆匆从指缝中溜走,一转眼,朱自清和父亲的反目已经持续了五年,直到1925年的10月,朱鸿钧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心结,给儿子寄去了一封书信,信中写了自己的近况,朱自清看到了信,心中对于父亲的关怀才跳脱出了执拗的性格显露开来。

他开始在脑海中寻觅已经缺席许久的父亲,才发现自己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父亲在火车站送他的那个短胖的背影。当时一切习以为常的动作神态,在岁月剥蚀了其中的误会之后,都显得处处情深。
他记得父亲的笑容和穿着,记得当时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一袋橘子,就这样,朱自清将他深埋心底却从未得到重视的对父亲的浓厚感情付诸笔端,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出了这篇绝世的散文《背影》,并将其发表在了杂志上。
与此同时,远在老家的朱鸿钧已经年老体衰,再加上近来身体不好,所以是躺在床上看到的这篇文章,他想到自己之前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想到自己的偏执性格,眼含热泪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这篇散文,像是在佛前虔诚地抚摸过金印经文一般,就在那一瞬间,不同时空的两个人仿佛交错在了一起,他们隔着千万里的山水接着文字重逢,放下了对彼此的恨意和不理解,毕竟恨再刻骨,爱也更深。

结语
后来,对于《背影》,朱自清曾说:如果没有《背影》,我父子到死都不会谅解对方……其实,几段文字并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只不过,面对经年累月的父子沉疴,爱才是治病良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4 02:33 , Processed in 0.0078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