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里长征,8.6万人骤减到7千人,红军到底损耗在哪里? 2023-09-01 14:57
一九三四年五月,苏区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导致地盘和兵力损失都非常严重。我党红军为了摆脱国民政府的围剿,无奈之下只能实施战略转移,放弃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准备进行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我党红军五个军团还有直属队一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路程。我党红军在长征途中过雪山、跨草地和经过无人区,历经千辛万苦才最后才顺利抵达陕北一带。当我党红军抵达吴起镇后,也代表着长征胜利结束,但是红军的规模只剩下了七千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家只认为红军在长征中损失了七万九千人,那一定是不对的,红军在长征前虽然有八万六千人,但是在过程中却一直在扩充部队,号召群众参加仁义之师。所以说在进行长征中,红军的损失和消耗远比我们所知的要大。我党红军在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部队规模损失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那么问题来了,我党红军在长征出发前兵力高达八万六千人,到了陕北一带为何成为了七千人?红军兵力损失在哪里?在长征途中又扩充了多少人呢? 在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长按点赞2秒并关注一下,动一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一个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内容。 博、李二人错误指挥 在我党红军刚开始进行长征时,就已经出现了兵力受损的情况。党中央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准备进行长征的时候,红军部队却由只会“纸上谈兵”的博古和李德二人指挥作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红军部队一直在进行着错误转移。 博古二人一直进行的是“逃跑主义”转移战略,死板而且无效的转移策略,导致红军在长征初期是处于被动状态,无时无刻都面临着被国民政府追杀,在这样的局势下,我党军队损失极为惨重。 长征战略图 本来我党放弃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长征的时候,计划抵达湘鄂西一带和红军第二、第六军团集结。只不过国民政府方面一直集结重兵进行围剿,并且也分析出我军下一步计划是抵达湘鄂西一带,所以在红军必经之路部署好密集火力网,但是博古二人却没有发生战略改变,依然一意孤行选择原来计划。 于是在这二人的错误指挥下,我党红军就一路遭到敌军的围堵,而且采取的战略转移也不灵活机动,所有人相当于把“家底”都搬上撤退一样。我党红军不仅带着笨重的武器装备,还扛着各种机械缓慢转移,大家想这样的转移方式,又怎么可能灵活,又怎么能逃脱国民政府军队的围剿呢? 不仅战术方面没有优势,其实我党红军在长征初期战斗力也并没有多强。八万六千人的部队规模里,有枪支火炮的战士也就只有三万五千五百多人,非战斗部队就高达五万多人,相当于部队的一半多,这样的不利局面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和灵活机动能力。 围剿我党红军的军阀何健都曾说过:“红军部队规模庞大,行动也非常迟缓,所以我军一定可以提前堵截他们的去路。” 所以才说错误的战术方针和不合理的部署,再加上不符合现实的撤离方式,导致我党红军在长征刚开始的时候受到的损失非常严重。 我党红军在进行长征的时候,首先突围的封锁防线就是,国民政府在赣江东部部署的火力网,然而负责这次堵截的部队是湖南军阀陈济棠的军队。 湘江战役 湖南军阀陈济棠和国民政府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我党红军也正是依靠这一点和对方达成借路,当然这个协议对我党军队是较为有利的。只不过借路协议达成的时间还是稍晚,我党军队已经在此之前进行作战,还是和驻守在第一道封锁防线的粤军展开战斗。我党红军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损失还是挺大的,部队伤亡情况高达三千六百人左右。 我党红军突破国民政府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后,敌军又再次命令湘军和粤军等军阀部队,在湖广两省的边境处建立第二道封锁线。不过国民政府部署第二道的封锁线较为紧张,再加上各个部队之间互不对付,所以战斗力也没有那么惊人。我党红军在借助这样的优势,趁着国民政府主力部队还没到来的时候,成功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 虽然我党红军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时候,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不过依旧也遇到不少阻碍,更别说我党军队还有大半是没有枪支的部队。所以通过第二道封锁线的时候,红军伤亡还是蛮大的,经过此封锁线后就损失了将近一万人。 也正是因为我党红军连续突破两道封锁线之后,国军方面此时也知晓我党红军的方向,可能就是全力朝西转移,意图是和湘鄂西一带的红军成功会师。因此老蒋就直接集结重兵,往郴县与宜章交界处建立第三道封锁线,全力阻止我党红军朝西推进。同时老蒋还指示薛岳带领嫡系部队,对我党军队进行包围和围剿。 根据敌人的这一举措,虽然当时伟人提议部队放弃西进的计划,选择朝北推进以此跳出敌军包围圈。但是不出所料这个建议被博李二人拒绝,依旧我行我素选择西进的战略计划,导致我党部队直接就迎面碰到了敌军设置的封锁线。因此在我军“白给”的情况下,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就损失了将近九千人。 跨雪山 我党部队一共突破三道封锁线,此时部队规模也就只剩下了六万四千人左右,而且此时的国军也已经完全分析出我军的意图。 所以我党红军一进入湖南,国民政府方面就集结三十多万的兵力,在部队必经之路上部署了包围圈,就等着我军钻进来。让人不解的是,就算遇到这样的危机,博李二人依旧选择西进的战略,也就是说红军必须经过湘江才可以。 为什么会有血战湘江一词呢?那是因为驻守湘江一带的军队不止有国军嫡系部队,还有湘军。粤军和桂军等各个军阀势力。虽然他们都是军阀部队,武器装备没有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好,不过战斗力和血性就连国军都望尘莫及。 湘江战役可以说是红军在长征中,遇到最艰难、惨烈的战役。我党红军本来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此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况且武器装备和兵力都没有占据优势。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依旧在湘江一带和敌军激战五个昼夜,最后凭借顽强的意志硬生生突破这道封锁线,成功渡过湘江。 湘江战役有多惨烈,据相关数据了解,在这次战役中我党红军伤亡就超过两万人,成功渡过湘江之后,红军兵力人数就已经骤减到三万多人。 党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后,受到的损失又有多严重?红军第八军团从瑞金出发的时候,部队兵力还有将近一万一千人,但是在湘江战役之后可以说是尽失有生力量,编制都被打散,最后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同样红军第九军团在长征前还有一万一千人的兵力,但是在湘江之战过后也就剩下三千多人。 血战湘江 然而红军第五军团三十四师担任着掩护部队离开的任务,整个师六千多名官兵全部牺牲在湘江战役中。大家在课本上也应该学习过,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身受重伤被俘,他被敌军放在担架上返回敌营,陈树湘不愿做俘虏,自己选择将伤口扩大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的惨烈我们都无法想象,但是大家可能都听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由此可见红军战士死伤是有多么惨重。 长征前红军兵力有八万六千多人,仅仅过了两个月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主力部队只剩下了三万多人,剩下的还都已经是筋疲力尽、士气低落的残师。此时的红军已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哪怕是这样的局面博古二人还要坚持去湘鄂西一带。 确定伟人的领导地位 幸运的是,中央红军召开了“黎平会议”,指出了博古二人的错误指挥,并放弃朝湘鄂西一带转移,选择朝国民政府部署力量薄弱的贵州推进。也正是因为这个会议,我党红军也是成功跳出了敌人提前部署好的“口袋”。 不过我党红军奔赴贵州的路程也不是顺风顺水,依旧遇到了国民政府军队的阻挠,经过一番激战过后才顺利抵达遵义,暂时获得休整的机会。不过好在红军躲过了敌人的包围圈,虽然也还在进行战斗,但是规模并不大,即便有些损伤也无伤大雅,而且还在推进过程中扩充部队,所以抵达遵义的时候,红军的规模还是三万多人。 黎平会议旧址 虽然红军顺利抵达遵义,但并不代表没有了危机,事实上此时的局面却变得更加紧张严峻。因为我党红军损失五万多人直接骤减到三万,而且博古二人的错误指挥导致败多胜少,部队士气并没有多么高昂。 反观国民政府方面,他们依旧还在谋划着如何全部歼灭我军,老蒋甚至亲自坐镇部队监督作战。国军方面不仅集结了大批嫡系部队,同时还从各省集结了四十多万的部队,开始对我党部队进行围剿。 所以说抵达遵义后,红军依旧还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因此中央红军才在遵义进行会议,确立了伟人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可以说是拯救党、拯救红军、拯救革命和国家的一场转折点。 确定了伟人的领导地位之后,我党军队力挽狂澜,接连获得胜利。伟人改变了此前一系列死板的方针,使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四川、贵州和云南转战,以此来混淆视听,摆脱敌人的追捕。 我党红军三个月转战三个省,四渡赤水歼灭三万多敌军,还躲过了数十万大军的围剿,并且从被动转成主动。在伟人的领导下,我党军队四渡赤水打得十分出色,堪称战争中少有的神迹。美中不足的就是红军武器和兵力不占优势,所以在战斗中出现伤亡情况也无法避免。 遵义会议旧址 随即党中央又在扎西举行会议,开始着手对部队进行缩编,以此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为此红军取消了师一级和直辖团,还把兵源补充到连队中。完成缩编之后,我党红军成为了十六个团,每个都有两千多人,部队规模一共有三万两千多人。 至此我党红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大加强,在伟人的领导下,相继完成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大家所熟知的战役,最后成功和红四方面军集结。 不过因为红军一直在边转移边作战,也没有大后方支援,所以也没有补充的能力,部队也就因此一直在损失兵力。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为了应对敌军的围捕,只能选择跨过夹金山,艰苦的环境就导致部队非战斗减员非常多。 所以在四川懋功红军第四方面军集结后,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兵力只剩下了一万五千多人。两个主力部队成功会师后,战斗力也是得到了加强,为此确定了朝北推进,在陕甘宁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 伟人带领红军第一和第三军团将近八千人从巴西出发,经过腊子口、达哈达铺等地和敌军发生激战后,最后顺利抵达陕西北部吴起镇,此时部队规模仅仅只有七千多人。直到此刻,耗费一年的时间经过十一个省份,路途距离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一方面军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党中央红军的部队规模在长征前具有八万六千人,但是抵达陕西北部之后仅仅只留下了七千多人。大家不知道的是,七千多人最后抵达陕北也并不完全都是来自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红军战士。 红军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扩军多少 红一方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集结之前,扩充了多少兵力呢? 红军首先扩充部队的地方,就是上文提起的贵州遵义。中央红军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占领遵义后,就召开了会议,同时伟人也使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方针,让身后的国民政府军队没有了方向。 在遵义战役中,我党红军就直接消灭了五千多敌军,还俘虏了国军士兵三千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因此遵义战役也成为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开门红”。 我党军队一直都有对国军俘虏进行教育,动员其参加我军,况且红军对于此次扩编非常重视,就连朱司令都亲自进行动员工作。显而易见此次的动员工作还是较为明显,三千多的国军俘虏里有百分之八十报名参加了我党红军。 这些国军俘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和军事素质,他们加入我党红军之后,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随后一番激战后,摆脱了数十万国军精锐的追捕,成功和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 红军战士 那么除了在遵义战役后的扩充,中央红军在其它方面扩充多少呢? 据有关数据了解,中央红军除了在遵义战役中争取的两千四百名国军战俘除外,还扩充了五千四百人。红军自从开始长征之后,直到四月五日中央红军各个部队扩充的人数就已经多达七千八百人。 那么在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又扩充了多少兵力呢? 一九三五年五月,在伟人的带领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因此也彻底摆脱敌人的围捕,也正好可以在会理一带具有了五天的休整机会。我党红军也没有浪费这次修整机会,在会理地区进行动员工作,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爱国人士参加部队。 那么在会理一带红一方面军又扩充了多少兵力呢?中央红军考虑到会和红四方面军集结,在路途中肯定会和敌军交手,所以扩充兵力迫在眉睫,于是就召集了五千多名年轻群众,并组建了大批游击队。 在多个因素分析之下,红一方面军在会理以及周围一带扩充的兵力应该在四千到五千人之间。不仅如此,红军第九军团在一九三五年掩护红军主力部队后,就得到指示单独行动,两个月后才和中央红军再次成功会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红军第九军团也不只是在执行任务,也扩充了不少兵力。 跨雪山 红军第九军团进行过三次扩充,分别是两次三百和一次一千五百人。可能数字不太精准,但是却相差不了多少,三次扩充人数加起来基本上就是两千多人。 如此看来,我党红军在遵义会议开始扩充兵力有五千四百人,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又扩充了两千四百人,在会理一带又扩充五千多人,红军第九军团在单独行动的两个月时间里又扩充了两千多人,总扩充兵力一共有一万四千多人。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集结之后,一直处于环境艰苦和无人区的环境之下,也没有什么条件和机会可以扩充兵力,更别说红军只身北进之后,接连跨雪山过草地,更是没有了扩充的机会。 所以红一方面军在和红四方缅军集结之前,一直抵达陕西北部,扩充的兵力一直都非常少。所以最后中央红军也就是扩充了大概一万四千人左右。只不过这些也只是大概计算,因为在参加过长征中的元勋们回忆,总归会有一些不符。 同时我党红军在进行长征的时候都非常艰苦,行军和交战都经常发生,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对新兵进行教育和训练,因为参加我军的新兵几乎都来自不太熟知我党军队的偏僻区域。 所以也毋庸置疑,新兵在加入红军之后难免也会有逃兵的存在。更别说在惨烈的战斗和艰苦的行军途中,也有很多新兵牺牲或者失去联络,所以对于扩充多少还是没有办法统计完全的。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回合之后,就开始了过草地的行动,只不过因为环境艰苦,中央红军的规模又开始骤减,再加上和张国焘的意见不统一,中央红军只身选择北上,抵达陕北之后也就剩下了六千多人。 不过南下的八万大军,却遭到了国民政府的追杀堵截,半年的时间就损失了大半兵力,因此四方面军才意识到北上是最合适的选择,所以重新率领部队跨过雪山和草地,抵达陕北的时候也就剩下了两万多人。 毛主席 然而贺帅带领的红军第二方面军,在进行长征前差不多有两万多人,都打陕西北部之后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届时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红一方面军剩下六千多人,红军第二方面军剩下一万多人,红军第四方面军剩下两万多人,三大主力部队加起来也就只有三万多人。其中还没将原先陕北一带的红军和率先抵达的红军第二十五军算进来,还有西路军牺牲的战士。 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进行长征前,兵力一共有十九万之多,但是最后抵达陕北一带的红军仅仅只剩下了三万多人,几乎损失了百分之八十的部队规模。 不管怎么说,我党红军虽然在长征中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却成功摆脱了国民政府军队的追杀围堵,同时在长征过程中,让很多区域知道了我党红军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为国为民的好部队,激发了很多爱国青年的激情,打好了中华儿女一条心抵抗日寇的基础。 红军在长征途中变战斗边扩充,但抵达陕北的时候兵力依旧还是如此微小,可见长征有多艰苦,伤亡情况有多大,革命事业的胜利当真不容易。 视频链接:两万五千里长征,8.6万人骤减到7千人,红军到底损耗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