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海战役,毛泽东为何敢以少敌多: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是关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18:55:4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淮海战役,毛泽东为何敢以少敌多: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是关键                                                         2023-09-05 11:22                                       

1948年夏,有火炉之称的南京阴雨绵绵,闷热异常。
住在黄埔路二层西式洋房内的蒋介石,心情正像这多雨的天气,阴云密布,一筹莫展。
他几乎每天都要走进小会客厅。厅内富丽堂皇,陈设着各种古玩,墙上挂着许多名人字画,每个墙角及茶几上都放着色彩斑斓的鲜花。
然而,此时住在这里的主人已无心再欣赏这些了.

他走到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前,看着那些由作战参谋标在地图上的符号,一动不动,一站就是半天,嘴里喃喃自语,眼睛里充满了忧伤,不时地叹出声来。
在那张巨大的地图上,用红色标记的地方愈加多起来,许多原来蒋军控制的城市,都被解放军占领了。
对此,他在日记中表白道:“阅地图所示共军扩张之色别,令人惊恐。”
蒋介石想到两年来的作战结果,心里一阵凄凉。
国民党军在过去两年战争中,总共损失兵力264.14万人。其中,被俘163万人,被毙伤96.62万人,起义4.52万人。

被俘的为其损失兵力总数的61.7%,毙伤的为其损失兵力总数的36.5%,起义的为其损失兵力总数的1.8%。这还不包括其溃散、逃跑的兵力。
最使蒋介石痛心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机关、建制部队,尤其是216名高级军官被俘虏、被击毙,这对于国民党军是严重的打击,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对此,蒋介石说:“在去年一年中,我们有许多高级将领遭共军俘虏,真是我们革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耻辱!”
从高级将领大批被俘,蒋介石又想到国民党军队目前低迷的士气,不得不叹了一口气。

军事上的接连失败,使国民党军队中的失败情绪、厌战心理,油然而生,并且不断发展蔓延。
许多国民党高级军官和党政要员,对战争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他不得不承认,许多高级将领“对于剿共军事的前途,表示悲观,以为没有胜利的希望”。
那么,国民党军还有多少兵力能够和解放军抗衡呢?蒋介石看了一眼地图上蓝色的实兵标记。
这些标记告诉他,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军总兵力只有365万人左右。
其中正规军105个整编师(军)、285个旅(师)、198万人;
非正规军53万人;4特种兵及海、空军共45万人;

后方机关及学校69万人。
而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仅有249个旅(师)共174万人。
这些兵力主要分为五个集团,即:东北战场卫立煌集团;华北战场傅作义集团;西北战场胡宗南集团;中原战场白崇禧集团;徐州战场刘峙集团。
东北、西北、华北、中原、华东五大战场上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分只能担任要点守备及在其附近地区作战,能够进行战略性机动的兵力所剩无几。
这些部队中,大多数又是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后,重建或重创后补充起来的,兵员素质低下,官兵士气全无,战斗力不强。
只留长江中下游和大巴山山脉一线以南,兰州和贺兰山山脉一线以西广大地区的正规军仅有36个旅(师)23.8万人。

蒋介石想到,1946年年中他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时,他手中拥有430万军队,而共产党的军队人数不足130万。
两年后的今天,他的军队已经减少到365万,而共产党的军队反而增加到近280万了。
看着“共军”人数一天比一天多,解放区面积一天比一天大,而国民党军队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减少,地盘也一天比一天缩小,这怎么能不使蒋介石忧伤呢?
蒋介石的视线没有离开地图,心里却想得很多很多。
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某种不祥之兆,他需要召开一场彻彻底底的检讨会,来挽回颓势。
8月3日上午9时,国民党国防部礼堂人声嘈杂,步履缭乱。蒋介石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在这里召开军事检讨会。

参加会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陆续到达会场,他们是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林蔚、刘斐、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汤恩伯、范汉杰、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120多人。
在沉闷的气氛中,蒋介石照例最后一个走进会场。
在示意大家坐下后,他首先以《改造官兵心理,加强精神武装》为题讲话。
在讲话中,他承认:“就整个局势而言,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
“今天,不仅全国人民的心理动摇,军队将领信心丧失,士气低落,而且中外人士对我们国家讥刺诬蔑,令人实难忍受。”于是他提出要“起死回生”。
他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般高级将领自己的精神堕落,生活腐化,以致部队情感隔阂,士气消沉,战力消失”。

他提出要改造精神,必须要改革生活,要明廉知耻。
蒋介石说:“回顾以往失败,我本人应负主要责任,但是,国军将领萎靡不振,没有克敌制胜的旺盛精神,以致任何战略战术都失去作用,都不生效力,也是一个原因。”
“本来抗战胜利后,我个人的事业就可告一段落,但是,我担心你们搞不贏共产党,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会没有饭吃,才被迫带领大家干。”
“谁知我军许多将领很不争气,使我非常失望。但是,我既已负起责任,就一定要奋斗到底,望大家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发奋图强,努力奋斗。”
之后,与会者就1948年上半年几个较大的战役的失败进行检讨。

会议第三天,何应钦作了全盘军事形势的报告,公开了两年来作战消耗的数字。
何应钦说:两年的作战中,兵员损失总数为300多万人;步枪100万支、轻重机枪7万挺、大炮1000多门、迫击炮5万多门。”
“此外还有多辆战车、装甲车、汽车以及大批通讯器材和大量的各种弹药。”
听到何应钦披露的消息,在座的将军们面面相觑,他们极为震惊。
两年来,对于作战的结果,蒋介石一直加以掩盖,他们虽然感到情况不妙,但没想到会如此糟糕透顶。
从将军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心灰意冷。

为了给将军们打气,8月4日,蒋介石又亲自登台讲话,他说:
“我自黄埔建军二十多年以来,经过许多艰难险阻,总是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决心,坚持奋斗,终能化险为夷,渡过种种难关。”
“自对共军作战两年来,军事上遭受了挫折,这是不容讳言的事实。”
“但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同心同德,共济时艰,抱定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激励士气,来挽救危机争取胜利,而不是要互相埋怨,互相倾轧。”
“尤其我们这些高级负责人,更应坚定信心,处在危疑震撼之际,更宜力持镇静,绝不可有丝毫悲观失败的情绪和论调,以致影响士气,影响全面。”

蒋介石讲话之后,与会者一一发言,申诉本指挥单位处境的困难,向国防部要求增加部队,要求新成立部队番号,要武器、要新兵、要军粮、要器材、要车辆、要弹药。
8月7日这一天,也就是会议的最后一天,顾祝同提出一个新的战略,他说:
“为巩固长江以南地区,防止共军渡江,应暂时停止战略性的进攻,将现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的部队,编组成为几个较强大的机动兵团,将原有的小兵团概行归并。”
“这几个兵团应位置于徐蚌地区、信阳地区、襄樊地区,其主要任务是防止共军渡江,并相机打击共军,在长江以南地区迅速编练第二线兵团。”
8月7日,国防部将上述军事战略概括为:“在东北求稳定,在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共军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剿,一面阻共军南进,一面打共军主力。”

会后,蒋介石还同宋美龄一道宴请参加会议的人,散发了《为什么要剿共?》的宣传品。
蒋介石还召见杜聿明、宋希濂、黄维这些亲信将领,布置新的任务。
自内战爆发以来,南京军界召开过多次这样的军事会议,只有此次会议调子最低沉。
蒋介石同以往所讲“中共全线溃逃,国军战果辉煌,各要塞固若金汤“不同,大讲国家的失败和中共即将发动的进攻。
并且指出,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主要责任,是各战场上的指挥官指挥无方,下边作战不力,各级官员只知道劫收浮财,兵骄将傲,贪污腐化,沉湎于酒色之中。
蒋介石预言:如果此次会议通过的“重点防御计划”挡不住中共的进攻,明年能不能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到时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国民党这边对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信心低落,反观中共方面,西柏坡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却弥漫着喜悦与快乐的气氛。
西柏坡是处于革命根据地腹地的一个很平常的村落。
然而,此时,它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村落。因为这里住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机关,住着统帅数百万大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机构。
一道道作战命令、指示,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战场。
此时,一排排低矮的农舍,住满了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只见穿制服的干部和军人穿梭般地进进出出。

相比之下,老百姓却成了少数居民了。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住着当地不少人已经知晓的大人物,他就是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
院落整齐干净,幽静安谧。一条鹅卵石铺成的甬道直通北面的正房,这里是毛泽东的工作室和卧室。
墙是新刷过的,很白,卧室中有一张用条凳搭的木板床,床上是土布棉被,靠墙竖着一个简易书架,屋角斜靠着一架旧屏风,屋的正中摆着一张高脚旧八仙桌,四周摆着条凳。
墙上挂着几张大型地图,图上画着若干不规则的红圈、蓝圈,还有各种线条及文字注记。这便是中共“大本营”最高一级战略决策室。

毛泽东有夜间工作的习惯,清晨到来了,他还没有休息的意思,他走到院外做了一会儿深呼吸,散散步,又回到屋里。
他常常不急于走向办公桌,而'是走到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前。
当他看到地图上不断增多、扩大的红圈时,会心地笑了。
就像金秋时节的农民一样,看到一片丰收的景象,自然发出内心的喜悦。
战争形势的发展比他预料的要快得多。当蒋介石围攻中原、发动全面内战时,他说大概要有5年左右的时间,形势会发生重大变化。
这才用两年,形势就发生了有利于人民不利于蒋介石的可喜变化。

经过两年的作战,解放军虽然损失了80余万人,但由于约45万伤愈战士的归队,动员了100余万翻身炭民参军,以及将约80万经过教育的俘虏兵补入部队
连同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在内,使得总兵力由原来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规模越打越大。
为便于大兵团正规战斗的组织指挥,野战军先后编组了临时的或固定的野战军兵团指挥机构。
如中原野战军的陈谢兵团、陈锡联兵团,华东野战军的陈唐兵团、许谭兵团、韦吉兵团,东北野战军的第1、第2兵团,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2兵团、第3兵团。

由于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手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加上后方军工生产的供给,部队的武器和装备大为改善。
尤其是自动武器、大口径炮、坦克、汽车、机车等重型武器和现代运输装备的不断增加,使得野战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工兵等兵种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我军运输机动能力和野战、攻坚火力大大提高,诸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人民解放军经过战争的实际锻炼,军事技能和战略战术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司、政、后机关组织和保障部队作战、训练、战场勤务、物资供应的能力大大增强,各野战军部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歼击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的经验。

特别是经过新式整军运动,人民解放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国民党方面呢?它不仅军队总人数减少,能够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非常有限,军队士气低下,军心不稳。
而且随着军事形势的每况愈下,国民党军在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也日益严重。许多地方反饥饿、反迫害、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
国民党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矛盾愈益加深。许多地方实力派正在酝酿反蒋倒蒋。副总统李宗仁正竭力争取美国的支持,逼蒋下台,谋划取代总统的职位。
美国政府则一面继续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同时又在物色新的代表人物取代蒋介石。

随着军事上的失败和军费支出的不断膨胀,国民党政府的财政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至1948年6月,财政赤字累计高达法币440亿元。巨额的财政赤字带来了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国务卿马歇尔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局势的恶化已经进展到接近崩溃的地步。”
这些,显然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预示着什么呢?毛泽东在深深的思考着,他的思绪飘向很远的远方……
恰好在国民党8月南京会议一个月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了会议。

西柏坡的9月是绿色的天地,到处被一片浓荫覆盖着,微风从山里吹过,给人送来阵阵清凉。
9月7日,毛泽东在这里迎接了纷纷到来的将领们。他们都是来参加第二天开始举行的政治局会议的。
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小食堂,参加会议的人都到齐了。
除有政治局委员外,还有绝大多数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李维汉、杨尚昆等中央、中央委军重要工作人员。这是中共中央自撤出延安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首先由毛泽东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后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建军500万,歼敌正规军500个旅,5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

会议就毛泽东提出的消灭国民党军队问题、未来新中国政权性质、社会经济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关于军事问题的专题发言,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发言和插话,都认为毛泽东提出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蒋介石,是有科学根据的。
周恩来在会议上说:“消灭国民党军队从1946年7月算,大概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是根据两年来的经验,谨慎的估计,很有实现的可能。”
“如果给蒋介石的打击很严重,加上财政经济崩溃,内部倾轧,蒋介石可能垮得早些,胜利来得更快,我们也应有此准备。”

“当然,也有可能遇到曲折,时间就长一些。我们要估计到这些,不要因胜利太快而没有准备,也不要因胜利推迟而不耐心。当然,今天主要还是争取5年胜利。”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央军委确定了解放战争第三年作战计划,即:
全军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师)左右:
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0个旅(师);中原野战军歼敌14个旅(师);西北野战军歼敌12个旅(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兵团歼灭35个旅(师)。
这次会议,是与蒋家王朝进行大决战的总动员,几天后,大决战的序幕就拉开了!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战役落下帷幕。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歼敌10余万,一举攻克山东要塞——济南。

9月25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作战会议,研究济南失守后的对策。
蒋介石官邸还是那片灰色的瓦房,还是那间装饰豪华的会议厅。近一个时期以来,这里缺少了生气,增添了沉默。
脚步声嘈杂零乱,参加会议的人陆续就座。
国防部作战厅提岀了两个作战方案。
第一案,由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指挥2个兵团向鲁西出击,求歼华东解放军1、2个纵队。
或从徐州转运2个整编师于郑州,连同孙元良第16兵团,配合华中“剿总”部队进攻中原解放军。“如能求得决战,则尚可扭转华中大局”。

第二案,徐州以主力监视待机,一部穷追死打以“肃清”淮安以北、运河两岸及津浦路徐州以南地区解放军。
发言并不热烈,很快就形成了一致意见:
作战厅第一案是积极进行方案,是最有利的、也是有成功可能性的。第二案是消极方案。主张实施第一血案,集中兵力先歼击中原解放军。
最后,蒋介石拍板决定:白崇禧统一指挥孙元良第16兵团、黄维第12兵团、张淦第3兵团,向豫西解放区进攻,寻求与中原野战军主力决战;
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向鲁西南作有限目标的攻击,黄百韬第7兵团向苏北攻击,李弥第13兵团沿津浦路两侧扫荡;确保对平汉路、陇海路、津浦路的控制。

也是在9月25日这一天,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毛泽东的居室里烟气腾腾。
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两份电报。一份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24日晨发来的。
另一份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陈毅,参谋长李达25日下午发来的。
两封电报都谈到了“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说: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为将来渡江南进创造条件,建议进行淮海战役。
粟裕在来电中并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两个作战方案:

第一案,战役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以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加强1个纵队攻占淮阴、淮安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
而华野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
如敌不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
第二案,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粟裕认为,举行淮海战役以执行第1案最为有利。

粟裕在将这封电报发给毛泽东的同时,也发给了刘伯承、陈毅等人。于是,就有了刘、陈、李电报中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
此时,毛泽东正在看刘、陈、李的电报,电报中的两行字下面被重重地画上了红线。
这两行字是:“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
看着粟裕的方案和刘伯承的电报,毛泽东想到了淮海战役方方面面的问题。
粟裕所提“淮海战役”计划,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方案——以优势兵力进攻国民党军较为薄弱的两淮地区,相机打援。
如果援军到来,集中主力吃掉几个师,如不来,掉头吃掉海州、连云港的第9绥靖区及44军,这样就能取得全胜,预计可歼敌10万人。

可这个方案在毛主席看来,还是显得“格局小了一些”——目前在中原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何不借济南战役大胜之势,来一场大决战呢?
想到这里,毛泽东在地图上标注徐州的地方,重重地画了几个圈。
徐州很早就是我国著名军事重镇,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曾在此处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位于黄河、长江之间,是南京大门,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交叉点。东有大运河,南有淮河,形成天然防御体系。解放战争之始,这里就是蒋军最大的基地。
以徐州为中心,循津浦路向北,是山东的临城(现改名薛城)。

民国时期的徐州火车站

循津浦路向南,就是蚌埠和合肥,都是南京西南的重镇。
向西循陇海路伸展,依次为砀山、商丘。向东伸展,直达海边,就是海州和连云港。
徐州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因此,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场,一直是蒋军全国最主要的战场。
如果解放军能在徐州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将会大大缩短全国解放的进程。
但在徐州进行决战,我军也有诸多不利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兵力——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可能投入的总兵力达到80万人,而解放军只有60万人。

60万对80万,这个仗怎么打呢?
毛泽东感到农舍小屋中的气氛有些拘束,不由地走出屋外,在夕阳的余辉下踱步沉思起来。
毛泽东历来主张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他在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中,提出进攻作战,每战要集中3倍以上的兵力对敌。
战争的实践也反复证明,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个原则,是战争基本规律的反映。
可是将要进行的淮海作战,有可能形成解放军以60万人进攻敌人的80万人。
“这是一锅夹生饭呀!”毛泽东一边踱步,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但是,毛泽东从不生搬作战原则。他想到,虽然解放军在淮海地区的总人数少于国民党军,但却有许多国民党军所不具有的优势。
特别是,淮海地区有一大批解放军的优秀将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要敢吃夹生饭”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作出了最后的决策。
25日19时,一束强劲的电波从河北西柏坡射向华东,射向中原。
毛泽东在电报中没有直接同意粟裕的意见,而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新路:
第1阶段作战,以歼灭即将于新安镇布防的黄百韬第7兵团为目标;

黄百韬

第2个阶段作战,才是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等两淮地区;
第3阶段作战是攻占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
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以歼灭国民党军20个师(仅黄百韬兵团就有9个师),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徐州国民党军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
在毛泽东发出电报后的第三天,即9月27日,黄百韬兵团开始返回新安镇地区,而周边的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则离开徐州附近。
毛泽东料敌如神,成功判断出黄百韬变成孤军,他认为,华东野战军要南进打两淮,必须首先打掉黄百韬兵团这只拦路虎。

而要全歼黄兵团,又必须能够挡住徐州东援之敌。于是,毛泽东在9月28日电报中明确指出:
“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十几天后,毛泽东经过缜密思考,于10月11日又就淮海战役的具体部署,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意见: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6至7个纵队分割歼灭黄百韬所属3个整编师,以8至10个纵队,阻击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

第二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钳制邱李两兵团。
第三阶段,可设想进攻两淮方面,准备以五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担任打援及钳制。
同9月25日电相比,10月11日电将第二、第三阶段歼敌目标作了较大调整。
计划中的淮海战役的规模,比济南战役规模更大,比豫东战役的规模也要大。
可以说,是华东野战军自成立开始以来要进行的最大战役。

要取得胜利,除使用华东野战军血全部兵力外,还必须有中原野战军战略上、战役上配合。
1o月11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出:蒋介石已令郑州孙元良兵团3个师东进,你们应即速攻击郑州、徐州线,歼敌一部,牵制孙兵团。
12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决定,以中原野战军主力(第1、第3、第4、第9纵队)举行郑州战役, 吸引孙元良兵团西返援救。
19日,陈毅、邓小平率上述4个纵队向郑州开进。
21日夜,中原野战军突然包围郑州。在解放军威势下,郑州守军第12绥靖区第40军第106师、第99军第268师共1万余人22日拂晓弃城北逃。

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在华北第14纵队等部配合下,堵截追击,将国民党军11万余人歼灭在郑州以北地区,解放郑州。
10月24日,国民党军第4绥靖区部队放弃开封,东撤蚌埠地区,中原野战军主力不费一枪一弹,再度解放开封。
至此,河南省境内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名城均获解放,平汉、陇海两铁路枢纽为人民解放军掌握。这对进行淮海战役,极为有利。
郑州解放前后,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中原野战军下一步行动方向,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举行徐州、蚌埠线作战,钳制徐州之敌;二是出淮南,迫使徐州之敌南援,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

10月2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希望他们对下一步作战作出全盘考虑,电告中共中央军委。
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开封的当天,即10月24日,陈毅、邓小平就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东进作战的三个方案。
第一案,华野发起战斗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兵团又较远离时,中野主力抓住孙元良而歼击之。
此招好处,歼孙元良一二个师把握较大,亦可能抑留邱兵团一部。
第二案,如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以6日行程于9日、10日左右进至徐蚌线,执行中央军委原定任务。

第三案,中野主力进至商丘地区时,如黄维兵团3个师孤军东进,张淦兵团没有尾进,亦属歼击该兵团一二个师之良机。
但其缺点是协同东线困难,只能以华野第3、两广纵队打孙元良。
陈、邓认为,“无论哪个方案,我们都要在徐蚌线以西的开封、商丘之间机动。”
毛泽东收到陈毅、邓小平上述建议后,于次日3时复电指出:
中原野战军主力不要去开封、商丘,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进入淮南,切断津浦铁路,并摆出渡江的架势,吸引敌人来攻。

毛泽东认为:“此着为敌人所不及料。敌为防我渡江,必从徐州附近分兵南压,亦有可能从白崇禧系统调兵向东。”
“我华野则可能于两个月内,歼灭刘峙系统五十五个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十八个师左右,取得大胜。”
毛泽东特别强调,“此案是否可行”,请陈毅、邓小平考虑。如“认为此策不便,则执行徐蚌作战方案。”
10月25日申时,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认为:“以力求歼击孙元良为第一要着,如不好打,则向宿蚌线进攻。”

毛泽东于26日、28日两次复电陈毅、邓小平,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汴徐线上打一胜仗。
陈、邓两人的意见可谓是高瞻远瞩,中原野战军位于徐蚌线以西,既可以钳制徐州之敌,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又可以根据战局发展,逐步向徐州以南推进,同华东野战军联合,遂行歼灭徐蚌地区之敌的任务。
中原野战军如果出淮南,则只能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0月27日,中原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由郑州地区东进,11月初进至睢县、柘城、亳县及商丘以南之间地区。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鉴于“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11月1日,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军,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格局,逐步演变成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格局。
晚年粟裕曾说:淮海战役这个大题目,要请小平同志来讲。即本于此。
这是南线战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态发展,是中央军委、毛泽东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战场总兵力还少于敌军条件下,敢于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原因。
因为两军直接联合作战所形成的力量,不是简单的数量之和。正如毛泽东所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

就在毛泽东同中原野战军协商下一步主要作战方向之际,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也在进行着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对徐州是守还是弃。
对此,国民党军统帅部内部意见分歧,争执不休。
多数人认为,徐州乃四战之地,利于攻而不利于守,且后方联络线延长,补给困难。徐州储粮,只能维持3周,一旦联络中断,粮弹即无以为继。
主张放弃徐州,退守淮河,以屏障南京,先挫败南进之共军,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之时间。
10月29日,最后确定了“守江必先守淮”方针,但对如何守淮又产生“两案”。

第一,“淮海决战案”。其基本构想是:徐州“剿总”除留1至2个军坚守徐州外,陇海线各次要城
市一律放弃。主力于徐州至蚌埠间铁路两侧地区行攻势防御,集中全力寻求由平汉铁路东进和津浦路他南下之共军主力决战。
第二,“守淮案”,即退守淮河南岸,凭淮河地障,实施河川防御。
经再三商讨统一认识,决定釆取“淮海决战”案
蒋介石10月31日由北平回南京后,决定于11月4日亲往徐州主持部署,后因东北告急,临时决定由顾祝同代他去徐州传达会战计划。
11月5日上午,顾祝同飞抵徐州,召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官及可以离防到徐州的军、师长等传达《徐蚌会战计划》。

蒋介石孤注一掷,誓在徐蚌地区同人民解放军决一雌雄,“期在必胜”。
对于徐蚌会战由谁来指挥,蒋介石颇伤脑筋。
他的本意是想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大集团,执行会战任务。
可白崇禧到了南京后,发觉气氛有点异常,而且他对会战毫无信心,拒不出任统一指挥官之职。
蒋介石无奈,又要陈诚来指挥。陈诚则以身体有病为由力辞。后来,蒋介石不得不将杜聿明从葫芦岛紧急派往徐州。杜聿明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上任。
而徐州“剿总”则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开始调整部署。

这时,解放军前线指挥员发现徐州刘峙集团有可能南撤的征候,并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立即作出了同蒋介石的这个最大最强的战略集团进行战略决战,将其就地全歼的英明决策。
11月9日16时,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
“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粟陈张应全力向歼灭黄兵团。”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徐州刘峙集团总退却的计划,敌人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毛泽东要求中原、华东两军,“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并指出:“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这样,从9月24日粟裕发电报建议举行淮海战役起,我军作战方针历经40天的调整变化。
淮海战役由原定打淮阴、淮安,打海州、连云港,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河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同蒋军的战略性大决战。
这一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能够审时度势,依据“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定下正确的决心。

这是淮海决战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
它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水平,远远高于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将领。
毛泽东曾赞扬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立了第一功,粟裕却说:首功应归毛主席。
至11月上旬,国共两党在淮海地区的作战方针都已确定。国民党要举行“徐蚌会战”,共产党要举行“淮海战役”。
两党的140万大军云集徐州地区。解放军要以60万人吃掉国民党军的80万人。
60万人与80万人较量,究竟鹿死谁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21:55 , Processed in 0.0106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