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朝一歌妓向苏轼劝酒,苏轼当场赠她一首词,后来成为千古佳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2:52:1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宋朝一歌妓向苏轼劝酒,苏轼当场赠她一首词,后来成为千古佳作                                                         2023-09-30 08:56                                            发布于:天津市

      在古代,作为以卖唱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歌妓,一直都活跃在各种文献中。不管是在史书中,还是在各种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歌妓都是一个极其活跃的群体。
可以说,她们的活跃对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广泛传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的诗人都与歌妓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在家中养歌妓的习惯。
北宋初年,专门为歌妓演唱作词的文人也不在少数,他们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晏殊、柳永两人,二人作词的内容多数都是男女恋情,以及闺中少女的爱情等专门让歌妓传唱的。

就连苏轼,他的作品也有许多是在与歌妓互动而得以诞生的,其中有一首词,是苏轼在与歌妓的互动时诞生的。这首词的诞生,其背后还有着一段令人极其感慨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背后的故事。
女子亦坚强
说起来,这件事的起因也与苏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话说,受乌台诗案的影响,包括苏轼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因为这起案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株连。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极边之地去为官,作为苏轼好友的王定国自然也是逃不了的。因为这件事,王定国被贬谪到了岭南瘴气之地的宾州为官。
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王定国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有朝一日自己终究会回来的。于是,便带着自己的亲眷,他毅然决然地赶往自己的治所宾州上任。

而在这其中,还包括他的随身歌妓柔奴。几年之后,备受争议的乌台诗案,有一次遭遇了朝中有良知的大臣们的口诛笔伐。倍感压力的宋神宗,只得陆陆续续开始召回,那些被乌台诗案所影响的臣工们,让他们重新回到汴梁。
王定国也因此得以离开宾州开始北归,在王定国回来的时候,正巧路过苏轼被贬谪之后的治所黄州,于是便选择了去见见自己数年未见的老友。
得知自己的老友,并没有在被贬谪的时候含冤离世,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苏轼甚是欣慰。眼下,自己的老友总算是得以脱离苦海,离开了岭南回归了中原,大为高兴之余,他决定为自己的好友王定国接风洗尘。
苏轼吩咐手下去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宴,不为别的,就为庆祝王定国再一次回到了中原。身为苏轼好友的王定国倒也不推辞,欣然接受了自己好友的一番美意。

很快,一桌丰盛的酒宴就准备好了,许久未曾相见的两人,在美酒佳肴的烘托下气氛格外的热切。一时间,酒桌之上觥筹交错,许久未见的两人总算是放下了对彼此的担心。
一场酒宴
安心地享受起了这段难得的幸福时光,在宴席期间,王定国让自己的贴身歌妓柔奴出来,为苏轼劝酒。时隔数年,又一次见到柔奴的苏轼很是惊讶。
毕竟岭南多瘴气、环境艰苦,柔奴一个柔弱女子,还真不一定能受得了岭南的艰苦。在苏轼看来,柔奴就算是离开了王定国,回到北方也不为过,毕竟一个弱女子真没必要去承受这种折磨。
但是柔奴却并没有那么做,反倒是陪伴着王定国一起在岭南度过了数年,当真是了不起。再次见到柔奴的苏轼,和颜悦色的向柔奴询问:“夫人,岭南的风土人情如何?”。

在听到了苏轼的问题之后,面前看似柔弱的女子以轻描淡写的语气回答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没有人知道,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是靠着什么在如此艰辛的岭南得以坚持下来的。
感受着柔奴那份身处逆境,却能安然自若的优良品性,深受触动的苏轼诗兴大发,当即提笔写下了一首诗,赠与面前这位性格坚强的奇女子。
这首词也是我们后人所耳熟能详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就像这首词的词名一样,这首词的内容是为柔奴,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量身定做的。
整首词并不长,但是诗词的内容却能在寥寥数语之间,就将一位多才美貌而又坚强的歌妓描写得淋漓尽致,当真是极其不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首词。

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词中,苏轼以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传神地描写出了柔奴的那风华绝代的容貌,还有她那身陷逆境淡然自若优秀品格。
面对着如此逆境,都不为之所动的柔奴有着可贵的性格。由人及己,联想到苏轼的遭遇,也不难看出他是在借着柔奴的性格,抒发自己那份,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的性格。
苏轼内心之殇
与此同时,诗词的上篇更多的偏向于描写柔奴的外貌之美,通过苏轼巧妙的描写,将一位天生丽质,才貌双全的女子生动活现的描写在了我们的眼前。
其实,说起来这首词的重心应该是在下片才是,词的下片描写的是柔奴北归之后,在宴席之上与苏轼所发生的一切。

通过对柔奴历尽磨难最终北归的描写,重点刻画了柔奴的淡然自若,是对柔奴性格坚强的描写。整首词中最为灵魂的一句,便当是最后的那一句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起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一句画龙点睛之笔有关系。虽然这句话是出自一个弱女子之口,但是这句话却是一句,令包括苏轼在内的众多人都心有感触的话语。
谁人没有不如意的逆境?就拿苏轼来说,作为一代文豪的他接二连三在仕途中遭遇坎坷。乌台诗案更是基本上将他的仕途摧毁,他又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在黄州这几年里,他日日夜夜都在回忆着汴梁城里的那段岁月,纵使自己再有抱负,面对如此情景也难免的心生迷惘。

但是此时此刻,对于苏轼来说,最好的安慰并不是宋神宗的赦免诏书,而是眼前柔奴的一句话,对于迷惘的苏轼来说,柔奴这一句话却能撼动苏轼的心。
一个弱女子,在面对着堪称折磨的逆境的时候,都能做到随缘而去、坚持不懈,那么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尽管这首词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但是这首词的韵味却丝毫不减,依然是能将一位灵动活现的美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其中最出名的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流传至今则变得更加具有深意,在当下这个年轻人奋力拼搏的时代,更加能够引起众多离乡游子的共鸣。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1:45 , Processed in 0.0072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