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懂了7位名家笔下的春节,才知道如何过一个好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02:27: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读懂了7位名家笔下的春节,才知道如何过一个好年                                                         2024-02-16 00:00                                            发布于:江苏省
   

                                


新年开门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

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

文学名家妙笔生花

使得过年的场景有了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家笔下的新年吧~

年风百味
梁实秋:倒头便睡,不知东方既白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实秋《过年》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对中国传统过年习俗进行了讲述。很多人都是童年时期最爱过年,梁先生则说自己是小时候不喜欢过年,因为除夕要守岁,“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所以,他在文中对当时年俗的描写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口吻展开的,这些风趣的“吐槽”令人读来不禁莞尔。
老舍: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老舍《北京的春节》

在老舍先生的散文《北京的春节》中,京味扑面而来,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如数家珍,文中,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吃食、礼仪等,充满京味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鲁迅:二十三年不过旧历年,这次却连放三夜花爆
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鲁迅《过年》

鲁迅先生早年是不重视过年的。他的日记里,每到过年,都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不仅是他,即使许广平女士,也曾说过:“向来,我们无所谓元旦,也无所谓节日的……总是随随便便地度过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真的不重视过年。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年》,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作为人父,孩子高兴,他也发自内心的高兴。“上海今年过年,很静,大不如去年,内地穷了,洋人无血可吸,似乎也不甚兴高采烈。”作为炎黄子孙,“入侵者”沮丧,他自然高兴,却又高兴不起来。鲁迅笔下的春节,有国有家,忧伤并高兴着。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送灯”“烧灯”别有韵味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沈从文的创作常以家乡湘西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为湘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于湘西的年俗,沈从文先生也在《忆湘西过年》中进行了讲述。
丰子恺:充满“火药味”,听取哇声一片。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如此尚不过瘾,还要逞英雄,拿在手里,一惊一乍地放。

——丰子恺《过年》

《过年》是年味的童年怀念版。像很多男孩,丰子恺对花炮有种偏执的爱。爆竹声中一岁除。对于孩子,爆竹声中是欢乐的年味,缭绕在时光的年轮里。
刘绍棠:对年味的深情穿越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春节年味舌先知,年味美食无不令人口舌生津,“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年味不只是舌尖上孤独的舞蹈,更是天伦之乐、世俗欢喜。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讨压岁钱。“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那年味,温馨而和谐,世俗而欢乐。也难怪他说,“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莫言:年味减少,神秘感不再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
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莫言《过去的年》

莫言关于春节的记忆是:“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通过怀念往日年味,今昔对比,感慨如今年味儿减少,神秘感不再,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年味百态,每个人心中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年味儿~
过年的习俗看似繁多,但归根结底,它的指向也只有一个:家。
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
来源:荷香芬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2-17 05:12:03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2:45 , Processed in 0.0080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