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铁原阻击战有多惨烈?九万人参战,七百人生还,歼敌数量令人意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05:00:0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铁原阻击战有多惨烈?九万人参战,七百人生还,歼敌数量令人意外                                                         2024-04-06 10:52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血腥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正值朝鲜战争进入关键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沉重的伤亡,其中包括63军564团团长曹步墀和63军军长傅崇碧。
傅崇碧军长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再回去过一次四川老家。他曾对自己的女儿含泪解释道:当初从老家带走那么多人民子弟兵,后来在铁原阻击战几乎都成了烈士,他实在是无颜回去面对乡亲父老。那么这场战争到底有多残酷呢?
在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他立即总结了前期战斗的教训,通过几次小规模试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测试。
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当志愿军发起攻击,往往在持续了一个礼拜左右后就会停止进攻。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规律,一个让他感到困惑的规律。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李奇微深知作战的艰辛和消耗。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志愿军会出现这样的规律?他追根溯源,细细分析每次作战的情况和背景。
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总结,李奇微终于得出了结论。在没有制空权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志愿军只能依靠携带的口粮和补给支持部队连续作战七天。一旦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志愿军就会陷入断水断粮、缺乏弹药的困境,无法继续强攻。
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打响进攻,迅速推进至汉城附近。然而,在这一时刻,李奇微并非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而是密谋着一场更加巧妙的战略。
他的计划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胆略,远非简单的军事对抗。李奇微善于利用战机和战略,将胜利的希望变成现实。他早已洞察了志愿军的行动规律,并精准地找到了突破口。
这一次,他不再仅仅依靠正面抗战,而是通过精准的策略和布局,将战局引向有利于志愿军的方向。李奇微以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带领志愿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他利用制空权优势,派遣大批美军轰炸机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无差别轰炸,削弱了他们的前线供给,令志愿军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作战。
其次,他早有预谋地在“礼拜攻势”结束前,派出包围部队迅速占领关键位置,截断了志愿军的后路,使其陷入被动局面。
最后,当志愿军意识到危机已至时,正面的联合国军发起全面反击,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使得志愿军难以应对,最终达到了大规模歼灭的目标。
李奇微沉着冷静地坐在指挥部,他的脑海中早已构思好了这场战役的每一个步骤。他知道,只有通过精密的布局和无懈可击的战略,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当彭德怀发现前线形势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美军的反击已经展开,大批志愿军被困在了美军的包围之中。
在全军的共同努力下,志愿军艰难地突围,但依然无法改变战场的态势。

美军的反攻已经逼近三八线,中路形势最为严峻,美军正在逼近铁原地区,周围没有任何志愿军主力可以派遣。
铁原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失守,志愿军辛苦搭建的防线将会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危急时刻,彭德怀亲自致电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要求他在铁原地区展开防守,无论如何要坚持15-20天,为后方部队争取足够的时间筹建新的防线。
杨得志接到彭德怀的电话后一脸愁容,此时志愿军几乎都接近断粮的状态。
在缺兵少弹的情况下,杨得志手下建制齐全的部队仅有63军可以顶上,但63军的情况也依然不乐观。63军没有师属炮兵团,全军只有一个军属炮兵团,而且也没有多少能够拿出来的炮弹。
此外,战士也不满编,三个师各自都大概只有7000余人,最多也不会超过9000人。

缺少弹药、没有口粮,在巨大劣势下顶住美军15-20天,谈何容易?
更何况,为了阻止美军长驱直入,志愿军必须在第二线进行布防,这也会导致一线的阻击部队包括63军在内,没有一支部队能有援军,只能死顶。
即便伤亡再打,美军也不能再向前一步,彭德怀下达了一道死命令,要求“就算63军只剩一人,也要给我顶住美军15至20天!”
63军接到任务后,一如既往地回答着“保证完成任务”!
彭德怀亲自点将63军189师师长,绰号蔡石头的蔡长元来担任此次阻击战的正面阻击任务。
蔡长元,这位精明的将军,面对着美军的进攻,心中燃起了炽热的斗志。他深知,单凭手中有限的兵力,要抵挡住美军的猛烈攻势,绝非易事。
他端坐在指挥部,额头上渗出了细微的汗珠,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蔡长元开始思索,怎样才能用最巧妙的战术,让敌人付出沉重的代价,拖延他们的前进步伐。

他闭上双眼,回想起过往的战役,思绪如同激流般奔涌而来。正常的阻击战已经被证明对付美军并不奏效,因为他们拥有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甚至连弹药都不吝惜。
“我们不能再按照常规打法行事。”蔡长元心中暗自警醒。他知道,189师若按照传统的集中兵力构筑阵地,恐怕连三天都难以抵挡美军的猛烈攻势。
突然,一个疯狂的想法闪过蔡长元的脑海。他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开始构想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我们要将全师全部打散!”蔡长元的声音响彻指挥部。他的计划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黑夜,让人震惊。
将全师分散成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型阻击阵地,这是一个疯狂而又大胆的计划。但蔡长元深知,只有采取出人意料的战术,才能战胜实力悬殊的敌人。
他凭借着对美军战术的精准洞察,知道敌人倾向于解决侧翼威胁后才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一点,以连、排为单位,建立起无数个小型阻击阵地。

这样一来,每次美军只能面对志愿军的一小部分军队,无法轻易地将他们一网打尽。
即使美军发现志愿军在侧翼设防,也会按部就班地清除障碍后再集中火力进攻,这给了蔡长元争取时间的机会。
蔡长元的战术是以少数战士的牺牲换取时间的战略,这种策略虽然牺牲了一些士兵,却为志愿军争取了更多的战斗机会和时间。
虽然这种做法残酷,但在当时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如果按照传统的战术继续作战,志愿军将无法坚持彭总要求的时间,而且伤亡也会更加惨重。
决策已经做出,189师带着必死的决心进入了阵地。
蔡长元的战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美军不愿意留下志愿军在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因此每次遇到志愿军的小规模阻击部队,就会停下全军前进,消除危险后再继续推进。
在这种情况下,189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飞蛾扑火"的阻击方式,先是成功拖延了敌人三个昼夜。

当消息传来,189师在前线遭受重创之后,63军军长傅崇碧毅然派出了最后的预备队188师。然而,在188师抵达之前,189师却不得不顽强地守住原有阵地。
此时,志愿军外围的阻击点已被美军全部摧毁,蔡长元只能率领仅剩的4000余名官兵奋勇守住最后的高地——种子山。
在全面断粮的情况下,蔡长元和战士们顽强地抵抗了整整一天,才等来了188师的增援。
接替蔡长元指挥的188师士气高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蔡长元暂时退下来,留下了他那坚定而沉稳的身影。这段战斗,将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值得铭记的英勇篇章。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撤下来的部队遭遇了一场大暴雨,暴雨冲垮了师部所在的反斜面隐蔽点,许多战士不幸丧生。
蔡长元回想起这段悲剧,仍然感到痛心。他的战友们明明已经挺过了美军的进攻,却在暴雨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无情的暴雨,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
但在中美火力对比下,战斗依然险象环生。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顶住。63军上下都明白不能有半点退缩,为了确保兄弟部队的安全,只能奋起反抗。
战斗一直持续到6月10日,此时63军已经支撑艰难,绝大部分部队已经断粮,只能以马肉为食。
即便如此,为了防备美军的轰炸,战士们没有等待肉熟的时间,只能匆忙吞下,以免受到炮火袭击。
傅崇碧决定启动炮团。
在整个阻击战期间,傅崇碧一直没有让炮团参战。一方面是因为志愿军的炮兵部队与敌人相比实力悬殊,暴露火力会被立即追踪,会损失所有火力;另一方面63军实在太"穷"了,几乎没有多余的炮弹。
但经过10天的坚守,傅崇碧决定动用全部炮弹,对敌实施反攻,使美军胆战心惊。
6月10日晚,在炮声震天的攻击下,63军建制最完整、损失最小的187师开始对联合国军进行反击。

联合国军十天来从未遇到过炮火,此时志愿军又全军冲锋直逼美军指挥部,美军陷入混乱,误以为志愿军已恢复战斗力,于是仓皇逃窜。
傅崇碧的绝地炮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军节节败退,被迫撤出战场,此后再也没有发动进攻。
63军接到命令后陆续撤离阵地。
虽然此战63军伤亡惨重,但是勇士们坚守了最后一道防线,让李奇微深刻认识到朝鲜战争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彰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崭露头角,过去被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上,新中国将永不退缩!
向每一位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0:02 , Processed in 0.0082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