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翰 林 不 拜 和 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6:03: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8-12 06:03 编辑

                                                                         翰  林  不  拜  和  坤



       民国刘成禹先生的《世载堂杂忆》载有一则趣闻,说乾隆年间和珅当政,气焰熏天,拜倒在和珅门下的当朝官员无数,可翰林院里的文官却不为所动,“多相戒不履和门”。有一次,和珅要过生日,派人动员翰林登门拜寿。可翰林们却偏偏在和珅生日这天大会于松筠庵。松筠庵是因弹劾阉竖严嵩而死的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的祠堂,选在这个地点聚会其用心可谓不言而喻。而且,翰林们还公开宣布“翰林中有一人不到者,其人即向和门拜寿。”这句话的决绝与旗帜鲜明,与抗战时期陈嘉庚先生那封著名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11字电报提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结果,座中翰林只有阮元一人挨到午后借口为某花旦捧场匆匆离去。阮元一到和府,和珅立刻“公服下堂出迎”,拉着阮元的手说:“翰林来拜寿者,君是第一人。”

    和珅祝寿自然不会没人捧场,可为什么他单单对翰林高看一眼,以至于要谦恭相迎呢?这与清代翰林的特殊地位有关。清代翰林居于科举金字塔形人才排列的顶端,不但有机会接触最高统治者,而且多蒙厚遇,升迁较为容易。与翰林交接,无异于为自己构结同盟。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品大员、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和珅,并非胜在其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而是得益于乾隆皇帝的青睐和宠信。论才学,和珅年少时不过是一个“应试不中”的文生员。因此,面对名重一时的博学鸿儒们,和珅的内心深处是充满矛盾的,既存有敬服之心,又期待翰林们能拜伏在他的权势之下。就像现在某些不学无术的暴发户,总想着靠金钱开道,混个大学的兼职教授头衔一样。

    可令和珅郁闷的是,翰林们就是不买他的账。他特别推重翰林院上书房行走洪亮吉,却“求一见不得,祈一字不得”。不得已,和珅通过乾隆的儿子成亲王永瑆请洪亮吉写一副对联。洪亮吉不好驳成亲王的面子,只能应允。不过,写是写了,洪亮吉却在对联上落下一行题款,称“奉成亲王命,书赐大学士等等官衔和珅。”言下之意,我是奉成亲王之命给和珅写对联的,不是出于本心。求来这样的对联,成亲王自然无法交差,所以和珅每每催讨时,成亲王“每以游词延缓之。”

    翰林不拜和珅,并不代表翰林们与权势天生敌对,形同水火。事实上,翰林们自己也身处官场,且以权力的追逐和挥舞作为人生的目标之一。不过,总体而言,翰林们通过科举之途进入中枢机构,是将官场作为战场来实践儒家政治理想,并以其人品、学识、节操等影响社会的。从唐末的反对藩镇、打击宦官,到宋朝的议论朝政、推进文治,再到明朝的为国辅弼、参劾阉竖,历代翰林都发挥了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体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精神。

    某种意义上讲,翰林是一群脊梁挺拔的知识分子,有着“士志于道”的传统担当。因此,他们没有在和珅的权势和气焰前弯腰,而是“甘为憨物”,以自身的气节,为社会增添了一份追求正义与光明的勇气和信心。

                        

编辑 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8-12 08:15:32 |只看该作者
翰林真是有骨气。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5-8-12 08:55:13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8-12 08:15
翰林真是有骨气。

赞!士志于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 00:25 , Processed in 0.0082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