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持久战》出版后,有没有流传到日军手中?看完又作何评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05:18:4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论持久战》出版后,有没有流传到日军手中?看完又作何评价?                                                                                 2024-06-20 09:45                                        发布于:福建省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中,《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的一篇重要演讲稿,不仅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篇演讲稿的内容和观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激励人心的战略指南,但对于侵华的日本帝国主义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论持久战》的副本是否流传到了日本军队之中?如果是,那么日军对此又有何反应和评价?

论持久战:壮志与坚持的故事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有许多瞬间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其中,1938年,一个关于信念、智慧与决心的故事,从延安的山谷中传遍了整个抗战烽火的中国。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那位以气宇轩昂的文采和深沉的战略眼光著称于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所作的演讲稿《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
1937年,随着日本悍然发动的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愈演愈烈。日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的北方大地,京城亦在烟尘中颤抖。
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等英勇抵抗,但终究未能挡住敌人的侵袭。华北大部分地区,旗帜换成了日本的旌旗,东北亦已沦陷。整个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舆论分化。有人主张抵抗到底,有人呼吁投降以求和平。但在延安的一个普通的夜晚,毛泽东却在他的书房里辗转反侧,焦虑和担忧写在他的脸上。
他知道,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给予民众一个明确的方向。他想起了他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那远离战火的宁静和美丽。
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不能只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个领袖。于是,在1938年,一个重要的时刻,他站在延安的讲台上,向着那些满怀期待的面孔,开始了他的演讲——《论持久战》。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着重量:“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但我们有着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他的话激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在场的一个老兵情不自禁地说:“主席,您的话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毛泽东微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共同的路,我们一起走。”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篇演讲稿,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坚持和勇气的象征。邵洵美的评价是对的——这篇演讲简洁易懂,却又深邃广泛,它激发了无数人的斗志。这篇演讲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人心中的一份力量。在那个艰难的时期,
它不仅仅是一篇演讲,更是一次精神的召唤,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战斗意志。

持久战的智慧:毛泽东的远见与《论持久战》的影响早在1936年,也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发生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预见到了抗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他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会面中坦诚地说道:“要打倒敌人必须作长久的准备,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人民。”
这句话,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对抗战策略的深刻洞见。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毛泽东对抗战的持久性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
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论持久战》。那时,他深夜读书,沉浸在国内外的战争典籍中。
有时,他甚至抱着书本沉沉睡去。当他开始亲笔写作时,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论持久战》的内容深刻、论证严谨,分析了中国与日本在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实力对比,并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毛泽东认为,这些观点不切实际,只有认清现实,才能百战不殆。
当《论持久战》一经发表,它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抗日将士和广大民众。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盏明灯,更是为中国的战略决策者指明了方向。
宋庆龄女士看到后,不禁感慨:“好啊,太好了。
我们中国就需要主席这样的人,就需要《论持久战》这种文章。” 她立刻安排将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并在海外进行广泛传播。
毛泽东在为英文版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却深刻表明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
《论持久战》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1938年,这篇文章被公开出版后,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甚至流传到了日本军队中。
日本的高级指挥官岗村宁次对此书评价甚高,他对手下说:“这本书我们一定得好好研究,它帮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岗村宁次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论持久战》中的分析和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军事策略。
日本军方根据毛泽东的分析,开始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政策,试图通过招募伪军和掠夺资源来维持其在中国的战争机器。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篇军事理论著作,它更是一部激励了一代人的精神圣经。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抗战时期,成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文献。

《论持久战》:一篇改变历史进程的演讲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从中看到了一线希望,从而坚定了持续抗战的决心。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战略是持久的,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终将胜利。”这句话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
同时,《论持久战》以其独特的"阳谋"策略,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抗战计划。即使是敌人,也清楚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战略。
日本帝国主义者曾试图通过"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粉碎中国的抵抗,但这种短视的策略最终证明是徒劳无功。

更为惊人的是,《论持久战》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观点和分析甚至震撼到了日本皇室。
在1943年的某个不寻常的日子里,日本皇室的一位成员,三笠宫崇仁亲王,不经意间走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为一位日本皇室成员,他在中国的行程本应是充满政治外交色彩的访问,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年为他安排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邂逅。当时的三笠宫崇仁亲王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他在访问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一次随意的闲逛中,他在一间小书店里无意中发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篇演讲稿。被书名吸引,他开始翻阅这本书。

书中的内容让崇仁亲王震惊不已。
毛泽东在书中不仅深刻剖析了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和战略弱点,还清晰地阐述了日本侵略行径的终将失败。这篇演讲稿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战略的短视和无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持久抵抗的决心。
读完这篇演讲稿,崇仁亲王深陷沉思。
他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军国主义政策和侵略行径,意识到日本的这场战争不仅道义上站不住脚,而且在战略上也是行不通的。崇仁亲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反战的种子。
回国后,这种反战的思想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开始秘密地联系一些志同道合的日本军官和知识分子,共同商讨如何结束这场对中国的无谓战争。在1944年,他们甚至策划了一次针对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刺杀行动。

尽管这次刺杀行动最终未能成功,但它在日本社会中引起了巨大震动。
这次行动不仅揭示了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也暴露了日本侵略政策的内部矛盾和危机。
三笠宫崇仁亲王的这次行动,虽然未能直接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却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
它表明即使在日本的皇室内部,也有人对侵略中国的战争抱有深深的怀疑和反思。这一事件也为后来日本社会的反战和和平运动提供了灵感和勇气。
《论持久战》的影响不仅限于战略层面。它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篇文章激励了无数的军人和平民,成为他们心中不灭的火焰。它不仅是战略的指导,更是精神的支柱。

正如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驱逐侵略者,更是唤醒和团结全国人民。” 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论持久战》的精神实质。
如今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论持久战》不仅是一篇演讲稿,它是一部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和决心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它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

毛泽东的这篇演讲稿,不仅改变了一国的命运,更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迎来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9:57 , Processed in 0.0074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