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要“得饶人处且饶人”?5大理由告诉你答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01:28: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为什么要“得饶人处且饶人”?5大理由告诉你答案                                                                            2024-06-24 10:01                                        

发布于:江苏省
   
       在人际交往中,“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常见的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态度。它的含义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你有权利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惩罚或者追究责任,你最好的方式是选择宽恕对方,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王从5个方面告诉你答案。
1、宽容他人能够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当你选择原谅他人时,内心会得到一种释放,不再被怨恨和愤怒所困扰。相反,如果你总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内心的负面情绪会不断累积,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老王认为,恨一个人,最大的坏处就是让自己心理埋怨与怒气。与其恨一个人,不如放过一个人,让这个人直接消失在你内心世界。永远消失就是指你永远不会再见到或想到他。方法就是先发泄再放弃。比如你可以用一个假人当做他,狠狠地暴打,直到打到你内心舒服为止,这样,你就会放下 了。
2、宽容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石。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冲突,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反之,如果你总是针锋相对、不依不饶,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宽容一个人很难,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想想对方对你来说,还有价值、利用价值,此时,你在利益的驱使下,肯定会宽容对方。
3、“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计较不休,而是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种宽广的胸怀不仅能够让你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还能让你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境界很难,但你内心忘记了此人,你的心就不会再埋怨,你才会释然。其实,这也是一种境界。但,你想达到道家或佛家的境界太难了。所以,不要用道德来要求自己,因为你我都是凡人。

4、“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以化解矛盾,至少让矛盾不再放大,也避免恶性循环。如果你总是选择报复或者惩罚对方,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反感和敌对情绪。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就会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如果你选择宽容对方,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当你恨一个人时,你抓住了机会,就要往死里面整这个人。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换一个角度,当你抓住一个的问题时,你如果放过此人一马,此人或许会感恩戴德。但也有仇上加仇的,关键你要区别人性来对待。毕竟从小到大,《鳄鱼的眼泪》《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了又听。不过,在区分了恶与善后,最好的方式,你既能放过此人,又能让此人从内心里屈服你。不然,就是放虎归山。
5、“得饶人处且饶人”体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而珍贵,你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纠缠于一些琐碎的矛盾和纷争。当你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境界。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心理压力、维护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以及丰富人生体验。
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并非易事。你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才行:

1、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当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时,就更容易产生宽容的心理。
2、学会梳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先深呼吸、冷静思考,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阅历。当你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境界时,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4、学会感恩和珍惜。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珍惜与他人相处的每一刻。当你能够以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点滴都值得你去宽容和珍惜。
5、忘记仇恨。当你忘记仇恨时,你才能走出仇恨,你才能强大自己,强大自己后,你便没有了仇恨,因为你原来的仇恨都因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当你强大了,利益的天平就会倾向你,你就不会再有仇恨了。所以说,有仇恨,是因为你不够强大。
写在最后
“得饶人处且饶人”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有着深刻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依据的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如何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既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 21:46 , Processed in 0.00803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