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亮剑》,5个不起眼的历史冷知识,最后1个违背军事常识 2024-08-28 07:56
发布于:四川省
在所有的抗战剧里,《亮剑》无疑是一部经典代表作,也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抗战影视剧。 虽然说,其一定程度上也有抗日神剧的嫌疑,但是却十分接地气,它以独特的视角,给大家展现了硝烟弥漫的抗战历史。 不过,《亮剑》里也有一些不起眼的历史冷知识,可能大家并不太熟悉,就容给我大家讲讲吧。 1.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李云龙直接拿出杀手锏,急吼吼地让二营长把意大利炮推上来。 首先,我相信很多小伙伴认为意大利炮,就是意大利生产的大炮。但是,李云龙口中的意大利炮,和意大利完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其实,这款叫做意大利炮的大炮,实际上是法国人在19世纪末期时生产制造的,标准名为“法制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一战时期,意大利从法国进口了一批大炮,随后将手里的淘汰品倒卖给中国,而且还在炮身上刻画了意大利文。 当时,中国从意大利人手上买到这批火炮,看着大炮身上都是意大利文,也就认为是意大利生产的大炮。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意大利炮便在国内家喻户晓。 就连咱老李,都有一门意大利炮,可惜就是炮弹有点少,才17发。 2.国军将领的称呼在电视剧《亮剑》里,楚云飞在担任团长时,下属都叫他团座;等楚云飞当了师长,下属又都开始叫他师座。 其实,这是一个在抗战剧里的常识性错误。不仅是《亮剑》,就连后面火爆的抗战剧《雪豹》,同样在国军将领称呼上出了问题。 历史上,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级军政官员里,只有蒋氏一人被称呼为“委座”,其余都是正常的叫法,团长、师长之类。 关于“座”这个称呼,属于是尊称,在南京国府里,就是专门给蒋氏用的,不是谁都能用,也不是谁都敢用,要是真用了座,这不是跟蒋氏抢位置嘛。 3.整部剧没有夏天我不知道看过《亮剑》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整部剧居然没有夏天。 在历史上,日军投降时是8月15日,正值夏季暑热,而前来受降的张大彪等人,居然还是穿着一身厚衣服,根本不是单薄的夏装。 至少在这个历史时间点上,《亮剑》确实并没有做得太好。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剧组,主要是当时的拍摄条件恶劣,再加上拍摄资金短缺,不可能跳开时间季节来拍摄,而且也去不了那种摄影大棚,能够把《亮剑》拍出来已经很厉害了。 在剧组刚进入山西拍摄地时,刚好处于深冬,气温直接降到零下20多度,为了取暖,便一起砍柴取暖。 当时,《亮剑》这部剧,在山西农村一共拍摄4个多月,直到杀青时,也还没有到达夏天。 所以说,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张大彪在接受日军投降时,穿着厚衣服,嘴里还冒着白气,原来是冬天拍一整套的戏。 4.楚云飞送李云龙的勃朗宁手枪关于楚云飞送给李云龙的那把勃朗宁手枪,那可得好生说道一下。 在原著里,这把手枪由比利时FN公司生产,弹容量为6发,口径为6.35毫米,全枪长115毫米,型号为FN1906。 但是,在电视剧里,可能是道具的原因,楚云飞手拿的并非是原著的勃朗宁FN1906型号,而是FN1910型号,俗称“花口撸子”。 这把手枪,曾经生产力上百万把,其中以流入中国的数量最大,在不少战场都出现过它的身影,主要就是给部队军官使用。 可以说,楚云飞为了结交李云龙这个朋友,也算是蛮有诚意的。 5.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当时,李云龙率部和楚云飞在赵庄相持许久,为保存部队有生力量,上级领导决定用4个炮兵团,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休整。 然后,就有一个军事冷知识问题出现,不要以为5吨炮弹很多,对于4个炮兵团而言,这点炮弹简直就是塞牙缝,可能也就够打一个基数。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炮兵团按照每个营6门炮来计算,而一个炮兵团包含3个炮兵营。 所以,一个炮兵团就是18门炮,4个炮兵团为72门火炮。就算以92式步兵炮为例,单发炮弹为3.8公斤,平均算下来,每门大炮只有不到18发炮弹,完全不够一个基数的炮击。 所以说,用5吨炮弹来换下李云龙,对于李云龙自己而言,还是吃亏了! 当然,总体而言,《亮剑》依然是一部伟大成功的抗战典范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