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为何号召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时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远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20:36:4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主席为何号召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时至今日,才明白他的高瞻远瞩                                                           2024-08-17 12:13                                        

发布于:天津市
   
      1955年,毛主席的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无数知识青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可在这场不少人都声称蹉跎了岁月的知青运动中,为何还是有当事人到了双鬓染白的时候,依然坚称这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呢?
上山下乡的雏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更好地有效发挥单元合作效率,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合作社,大家有组织地分工合作,可以使得工作进度有条不紊的进行。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的人都没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平时做事倒是勤恳本分,可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数数都数不清楚,更不要说复杂的统计和计算了。

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当时有个村庄,一次,安排人统计收了多少袋粮食,又运出多少,还剩多少的时候,全村人愣是商量了半天都没一个结果,恰巧这时同村有一位没能顺利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回来了,这才将这个简单的问题解决。而这名初中毕业生就留在了合作社工作,果然村里的办事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而县里相关部门,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决定以此进行试点,每个村里都安排几个高校毕业生,配合合作社的工作,之后果然获得不错的反响。因此,当地的团委起草了一封《合作生产的规划书》,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而后又被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所阅。
毛主席看后大加赞赏,并在后面提起笔来批注到:这里面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所有可以去农村工作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去作出贡献。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你是大有可为的。

这一批示出来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农村,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还有一些甚至主动报名支援国家边疆建设,在那里发光发热,这就是上山下乡运动的雏形。
缓解经济困难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一些政策的失误,以及苏联老大哥的背信弃义,他们在撤走了所有援助的同时,还强迫我们还款,这导致我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全国各地的耕地,也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年中时,各省粮地的粮食不到全年计划的一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几乎没有库存,辽宁等工业大省也只有七八天的库存。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国人民的正常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毛主席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中减少城市人口总数就是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决策,再一次发动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很有必要了。
经毛主席提出,中共中央讨论后,决定要在1.2亿城镇人口的基础上再减少两千万人,务必要求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时的上山下乡已经由最初的自发参加,转为由国家统一实施部署了,而这些到农村生活的知识青年,不但减少了城市人口数量,也给农村带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毛主席一贯认为,青年人是整个社会中最蓬勃、最有生机的一股力量,他们最肯学习,也最容易摒弃旧思想,所以在特殊时期,毛主席一直有意地培养青年学生,作为主要的攻坚与突击力量。

可是到了后面由于这群人内部观点不同,继而引发派系与利益之争,使得这个组织变成了无序发展,各种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情况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普遍不满。
当时工厂不开工,学校不开课,青年人全部轰轰烈烈地开展批斗活动,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面对这群人的过火行为,毛主席对他们其中的5位领导愤怒地说:破坏交通、蓄意伤人、纵火行凶,你们是土匪吗?!谁要是再不听劝,谁就是反动派,我就要歼灭他。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宣泄这种极不正常的青年斗争热情呢?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除了能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为农村事业作出贡献,简直是个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同样地,毛主席的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他敏锐地意识到,知识分子不能脱离工农群众,不然阶级就会形成,有了阶级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矛盾,只有融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实现共生共存,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知行合一的教育体制改革
事实上,毛主席在早年求学时期,一直提倡的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因此1965年,他在视察国内教育工作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在会议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当时教育是与社会脱节脱钩的,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却依然认不清楚最基本的五谷,不知道农民种田的过程,不清楚工人如何从事生产,越读越蠢,实在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为了将新中国的知识青年培养成国家栋梁,毛主席极力主张不光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学习无字之书,从实践中学习知识,那么哪里是广大学子实践的好课堂呢?毛主席大手一挥,到农村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年轻人怎么能不知道农民如何培养出粮食呢,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只有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最主要是到农村去,让工农群众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让他们进行实际锻炼,这样就能拯救或者避免产生更多的书呆子。
就这样,数以千万的年轻人投入到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去,即使条件艰苦,或是在过程中有各种不适应,知青们还是坚持了十来年的运动时间,多年后,这些知青们都已鬓生白发,在谈及这场占据他们最宝贵青春时光的运动时,他们更多的是表示,青春无悔,只有在农村中接受了艰苦锻炼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减少国内压力、化解政治矛盾、教育理念改革,毛主席发起的上山下乡,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他那卓越的战略眼光,而每当他殚精竭力为国家谋福祉的时候,耳边总是能听到,天安门广场前那一句振聋发聩的呼喊:人民万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06:38 , Processed in 0.0082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