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8:06:4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唐诗宋词里的中秋节                                                                                2024-09-15 14:00                                      

发布于:上海市
   
        在华夏子民的文化印记里,中秋节是一个农耕劳作与诗意栖居高度统一、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传统文化节日。无论是普通百姓的幸福安康,还是国家社稷的勃兴昌旺,均充溢和律动着浓郁的中国韵致和中华韵味,中秋节以强烈的民俗仪式感和诗意共情感,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记忆。

图源:视觉中国
中秋节在唐宋两朝被确定为正式节日,而唐宋两朝是诗词的黄金时代,所以用诗词描摹和吟咏中秋节成为彼时文坛风尚。中秋节在白居易诗中是“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在王维笔下是“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在苏东坡眼里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在辛弃疾词中是“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这些世代传颂的丽词妙句,摹绘的是世间态,氤氲的是人间情,传递的是团圆意,表达的是回归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轮皎洁明月下,一代诗圣杜甫以一颗诗意浓郁的心,在忧郁思念中悠然游走,从容而惬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乐府诗代表人物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似诗如画,静谧安详。月光如霜的庭院里,鸟儿静静睡着了,多情的秋露悄然打湿了芬芳的桂花,诗人遥望一轮明月,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禁不住浮想联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开元诗坛巨擘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缠绵而深情,沉挚而浑融,成为中秋相思的千古绝唱。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思乡之情在心头缠绕,尽管月光晶莹可爱,却无法满满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亲人。

图源:视觉中国
在中晚唐诗坛独树一帜的著名诗人张祜在《中秋月》中写道“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该诗以象征笔法极力赞美中秋之月在一年中最为美好;而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在《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一诗中吟诵“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该诗以盎然趣味和平白语言疏解鉴赏中秋之美妙月色,表达和寄寓亲朋好友团圆聚首之意。
中唐以后鉴于时局动荡,一些诗人所写的中秋赏月诗常常蕴藉着亲友难以团聚的惆怅之情,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初唐以来咏月怀人的传统。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时任监察御史韩愈劝谏唐德宗而触怒权贵,被贬江陵府担任法曹参军,压抑郁闷的心境驱使他写下著名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发出“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的哀叹,将中秋节的月圆美满与自身官场的坎坷多舛构成鲜明对比。
唐朝关于中秋节的诗歌众多纷繁,表明文人士子和上层社会中秋赏月的习俗已十分普遍,他们一方面通过书写山河壮美以欣赏自然美景,另一方面借以展现诗酒风流以抒发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由唐代肇始和发端,以诗词状绘和诠释中秋节遂成为宋元明清等后世朝代的传统。

图源:视觉中国
唐朝中秋节的气象并没有两宋之盛大,宋代以后中秋节成为一个为朝野上下普遍接受的世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也更加注重描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谊。宋词中最著名的中秋诗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中秋诗词作品的翘楚,该词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融汇,出尘与入世结合,感慨与旷达统一,整部作品层层交织递进,不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也包涵深邃哲理与通达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充分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豪迈风格。
承苏轼中秋诗词之余续,南宋词坛第一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寄远》写道:“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据传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自己倾慕的女子,圆月当空,怀人之情愈发浓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辛弃疾这样坚韧如铁的男子也难免化成绕指柔。

图源:视觉中国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吟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该词意蕴是中秋之时碧空万里,万里长江水波不兴,明月朗照洞庭湖面,寰宇清透澄澈;诗人泛舟洞庭湖上,将长江之水作为美酒,把北斗星辰当成酒杯,邀请天上万象作为宾客,和自己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如此壮阔之豪情,遍观宋词难以寻觅。
关于中秋节的唐诗宋词,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菁华精粹。诵读和品味以中秋为意象的唐诗宋词,是对道德伦理的承继和赓续,也是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和传布。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刘金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9:53 , Processed in 0.00794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