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的资历和战功都很高,为何仅授予上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7:50: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他的资历和战功都很高,为何仅授予上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2024-09-16 14:41                                        

发布于:天津市
   
        当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主席领导的政府便着手对那些为国家独立做出重大贡献的开国将领进行隆重的嘉勉和表彰。彼时云集着一众声名赫赫的老战士,他们或身经百战无往而不利,或智勇双全鸿图霸业,堪称民族英雄。但在1955年大授衔时,却有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情况发生——一位资历战功赫赫、声望极高的老将竟只获封上将军衔,远远低于其他同袍,未免令人寻味。而当有人前去探问缘由,毛主席竟只淡淡地说了四个字:"该厉害时不厉害"。这位老将到底是谁?他曾经立下了怎样的功勋?又是怎样一个指挥失当,遭到了主席如此严厉的斥责?

一.红色布道师的足迹
风云际会,英雄总会浴血重生。追溯张宗逊最初的革命足迹,便不得不提及那个被称为"江南小镇"的地方——淮安。作为一个书香世家,张宗逊自幼便受到了优厚的家学渊源熏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亦早有忧患意识。当时的淮安素有"小北京"之称,是一座极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
1907年,张宗逊出生于这样一个人文环境中。祖上不乏举人进士,家族曾为淮阳名门,虽已中落,但仍对子弟教育十分重视。受长辈影响,加上时局动荡,张宗逊从14岁起便参与了一些学生爱国运动,成为当地骨干份子。记得有一次,他豪情万丈,竟亲自主持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游行示威,遭到当局的严惩。但这并未磨灭他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反而使他越发坚定了报效国家的决心。
1926年,年仅19岁的张宗逊考入了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他不仅潜心钻研军事理论,同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这两年在黄埔的学习生涯,为张宗逊奠定了革命道路的坚实基础。毕业后不久,他便遇见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那个人——毛泽东。
在秋收起义的硝烟中,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年轻革命者的才华与潜质。于是,张宗逊就这样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毛主席亲随的贴身警卫。从那时起,他见证了太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画面,也在与毛主席的亲密接触中,汲取了无穷的革命智慧和理论视野。

二.不畏艰难勇挺身
长征的道路,对红军而言,犹如一场生死大考。气候恶劣、敌军围追堵截、军火粮草匮乏,种种困难叠加,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这万水千山的漂泊征途上,张宗逊从未退缩,反而一再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次,红军行军至一处山隘时,遭到了猝不及防的重重包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敌军凶残,杀气腾腾,红军伤亡惨重。突围阵线一度岌岌可危,生死存亡就系于一线。正当众人心急如焚之际,张宗逊毅然挺身而出,临危不乱,亲自统帅大军冲出重围。他麾下无一人退缩,个个视死如归,与敌军肉搏厮杀,最终以惊心动魄的一战,解救了全军。
在这场突围战役中,张宗逊不幸负伤,一条腿险些需要截肢。医务人员请示是否动手术时,他面不改色,坚决拒绝了。伤痛折磨虽然无法忍受,但他咬紧牙关,绝不发一语半喘。就这样,张宗逊凭着惊人的意志力,硬是熬过了一个月的伤病艰难时期,终于硬生生保住了那条腿。
更令人动容的是,伤愈后的张宗逊,并未就此懈怠。相反,他甚至比从前更加战斗积极,成为红军中最可靠的中坚力量。每逢遇到险阻时,他向来挺身而出,有如铁杆,撑起整个军心;每遇重围时,他总是逆境中的定海神钩,领导大军杀出重围。由此可见,张宗逊对于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已然化作了一种扎根灵魂的不屈力量,是那样的纯粹而高尚。
三.收集情报立下奇功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情报对于战争的走向至关重要。而张宗逊在这一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和远见卓识。
作为毛主席的亲随,张宗逊除了担任贴身警卫的职责,还肩负着收集情报的重任。他时常会亲自外出勘察,寻找蛛丝马迹。而他最独特的一点,便是善于利用当时唯一的"大众传媒"——报纸,从中窥探敌情。
有一次,红军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张宗逊奉命前往一个小镇采买军需品,顺便也买了几份报纸回营查阅。在仔细翻阅后,他发现其中有一则消息显示,北起重庆的朱德同志麾下的队伍,正在广东一带活动。获知这一重要情报后,张宗逊立刻将此事禀报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欣喜若狂。他随即着手调兵遣将,同时亲自挂帅远征,最终于1928年1月在湘江之畔,与朱德会师。这次被后世称为"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朱毛会师,无疑给陷入困境的革命队伍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动力。而张宗逊当年的一个"侦查小动作",则功不可没。
此后,张宗逊在长征路上,屡屡凭借对情报的敏锐嗅觉,为指挥层提供了诸多宝贵线索,对军队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翻阅报纸的做法,虽看似简单,却深深印证了"无小事"这一至理名言。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张宗逊手中,都可能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所在。
正是这份对细微之处的警惕和重视,培养了张宗逊过人的谋略能力。凭借这份能力,他在长征路上屡立战功,赢得了众将士的爱戴,亦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狂沙漫天风起云涌

然而,就连张宗逊这样卓越的将领,也免不了在某些关键时刻犯下错误。而这一次,他的失误,正是导致他在1955年未能获得大将军衔的根源所在。
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最后决战阶段。经过连年击败,国民党军队节节告败,只剩下华北地区的大同、集宁一线阵地,成为他们最后的依归。为攻下此地,解放军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
作为老战士,张宗逊此时已是陆军第二野战军军长,他亲自统帅数万大军压境而来。在进攻初期,凭借人多势众,解放军占据了优势,多次突破国军防线。但就在胜利就要捷报频传之时,张宗逊的指挥发生了疏漏。
由于准备不足和侦察失察,张宗逊低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当双方激战正酣之际,一股强悍的国军增援部队突然抵达,给张宗逊的军队造成了猝不及防的打击。在这场恶战中,双方伤亡惨重,鲜血渗透了大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张宗逊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中央军进行反包围。他麾下数万将士浴血奋战,与敌军你死我活般展开了一场旷世绝伦的厮杀。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令人不由得想起那场声名赫赫的"黄桥决战"。
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张宗逊竟然失去了对全局的控制。他命令各军队单兵突围,结果造成了军心涣散、阵线溃败。仅仅几天时间,解放军就折损了大半实力。如此重大失误,根源在于张宗逊的指挥存在明显盲点和漏洞。
这一严重教训,使得张宗逊在大功告成后,对自己的失误深感耿耿于怀。他将一切责任全部揽在自身,并且虚心接受了来自上级的批评。

五.勇于承担错误
对于一名将领而言,面对错误的勇气或许更为难能可贵。张宗逊虽然在集宁战役中有所失误,但他并未因此逃避责任,反而以极大的勇气和诚意接受了批评。
1955年,新中国即将对功勋卓著的将领们进行大规模的授衔。作为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张宗逊自然也在授衔的名单之列。不过,在这次内部讨论中,一个令人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原本,按照张宗逊的功勋和资历,他理应获授上将军衔。但最终确定下来时,他的军衔竟然只是上将,远远低于其他同袍。当有人前去询问缘由,毛主席只淡淡地说了四个字:"该厉害时不厉害。"
是的,这正是对张宗逊在集宁战役中失误的严厉指责。当年,张宗逊虽然将错误揽在自身,但主席依然对他当时的失控行为记忆犹新。对于这样一位拥有丰功伟绩的老将,主席显然要求更高一些。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张宗逊并未因此而产生怨言。相反,他虚心接受了上将军衔,并在随后发表的一番谦逊有度的讲话中,将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同时,他还对主席当年的批评表示感谢,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训,令他受益匪浅。
从此往后,张宗逊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之中。他成为了解放军多个院校的首任校长,为培养新一代军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自己多年征战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予学生,其中自然也包括当年的教训。
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莫过于对错误的勇于承担。张宗逊正是如此,他宁可放弃更高的军衔,也要为自己的过失买单。这种谦逊大度,正是一代革命家内心高尚品德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10:01 , Processed in 0.0078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