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为何只拆木板不炸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5:58:5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红军飞夺泸定桥,刘文辉为何只拆木板不炸桥?
如今看来方知其高明                                                           2024-10-10 19:00                                        

发布于:广东省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了大渡河边。蒋介石以为红军这次肯定走投无路了,就像当年太平天国一样,被大河挡住去路。他得意洋洋地命令守军炸掉泸定桥,彻底断了红军的退路。
然而,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成功渡河,让蒋介石大吃一惊。细细想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好奇:守桥的川军将领刘文辉,为什么只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却没有把桥炸掉呢?如今看来方知其高明。

红军面临生死抉择,大渡河成天堑
1935年春,红军长征已进入最为危急的时刻。敌人的围追堵截、艰险的地形和紧张的粮草,都让红军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部队抵达大渡河时,这条横亘在面前的急流似乎将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蒋介石自以为胜券在握,下令“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并部署薛岳、刘文辉等部队进行围剿,同时急令拆毁铁索桥,阻断红军的逃生之路。
安顺场的大渡河宽300余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峻岭,唯一的过河途径就是一座狭窄的铁索桥。蒋介石命令刘文辉,必须炸掉泸定桥,断绝红军的去路。
然而,刘文辉并未按命令行事,而是抽掉了泸定桥上的木板,却没有彻底炸毁这座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的惊天一战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央红军果断决策,兵分两路,一路留守安顺场掩护,一路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到命令时,距泸定桥尚有240里,但时间紧迫,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下达了命令:不论艰难险阻,必须夺取泸定桥!
红军冒雨夜行,在狭窄的山道上奋勇前行。一路上既要克服自然的艰难险阻,还要防备敌军的追击。终于,他们在敌军援兵抵达前赶到了泸定桥。

然而,当他们到达时,却发现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木板已被拆除。更为严峻的是,桥的另一端,国民党的部队正严阵以待,枪炮齐发,阻挡红军渡桥。
此时,红四团二连组成了一支22人的突击队,他们肩背冲锋枪、腰挂手榴弹,怀着必胜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从桥上的铁索攀索而过。

与此同时,三连的战士们紧随其后,每人携带一块木板,一边铺桥一边推进,敌军看到红军如此无畏,顿时惊慌失措,纷纷撤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成功占领泸定桥,为大部队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蒋介石的愤怒,刘文辉的冷静回答
消息传回蒋介石那里,他气得怒不可遏,质问刘文辉:“你为何不炸桥,反倒是自作主张?”对于蒋介石的责问,刘文辉显得胸有成竹,他淡然地回答:“这桥可炸不得!”

刘文辉解释道:
“泸定桥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古桥,是当地的经济命脉,也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如果把桥炸了,后果不堪设想。百姓会怨声载道,甚至会引发局势动荡,影响地方稳定。
不仅如此,国民政府也会背上骂名。”蒋介石听完后,虽然心中怒火未消,但表面上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理由。

然而,刘文辉的解释真的是出于对古桥和民生的考虑吗?实际上,刘文辉的选择背后有着更深的政治盘算。
刘文辉的反蒋之路:隐忍与自保的平衡
刘文辉作为川康边防总指挥,名义上听命于蒋介石,但实际上与蒋的关系并不融洽。
早在1929年,刘文辉便联合其他军阀反对蒋介石,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蒋行动。虽然后来因形势不利,刘文辉未能取得成功,但他与蒋介石的积怨已深。
蒋介石一直对刘文辉心存戒备,尤其是1933年“二刘大战”后,蒋介石扶持刘湘打败了刘文辉,将他逐出四川,退守西康。

从那时起,刘文辉对蒋介石的态度便变得更为谨慎,他知道,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和削弱之意始终未改。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文辉意识到,自己最大的威胁不是红军,而是蒋介石。蒋可能借围剿红军之名,派遣嫡系部队进入西康,从而完全控制这个边陲地区。
刘文辉深知,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炸毁泸定桥,不仅会失去地方的经济命脉,还可能引来蒋介石进一步插手西康事务,最终导致失去自己的地盘。

因此,他决定采取折中的方式,只拆除桥板,不彻底炸毁泸定桥。这样一来,既能表面上完成了蒋介石的命令,显示出“配合”中央的姿态,又能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避免彻底失去西康的控制权。
刘文辉的识时务:明哲保身与顺势而为
事实上,刘文辉不仅仅是在蒋介石与红军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更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阀,刘文辉早已意识到蒋介石政权并不稳固,红军的力量则日益壮大。虽然表面上他对蒋介石俯首称臣,但内心中,他并未完全认同蒋的统治模式。

当他决定不炸桥时,他不仅是在为自己保住地盘,更是在为未来的局势留一条后路。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联合其他国民党将领在彭县宣布起义,正式脱离蒋介石政权,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决定不仅帮助川康地区顺利解放,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新的政治生命。
刘文辉当初不炸桥的决定,如今看来,更是一种深谋远虑的高明之举,既保住了自己,也为红军的胜利创造了机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9:56 , Processed in 0.0081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