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母从不显露文化水平,直到她给薛姨妈上课,才知上等出身的高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8:04:4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贾母从不显露文化水平,直到她给薛姨妈上课,才知上等出身的高度                                                                    2024-10-15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文化水平怎么样?原文对此没有过多着墨。
看贾母日常也完全与诗书不沾边。更是曾经在芦雪广(yǎn),听说众人作诗时,提了一句不知褒贬的话:“
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

听贾母话中意思,仿佛她老人家对“诗词歌赋”并不热情,反而更热衷灯谜等物事。
是不是表明贾母文化水平不行,欣赏水平太低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母的文化水平,比较黛玉、湘云和三春这些血缘孙女们,到底如何?原文一个字也没提。
读书人好奇也只能从原文的蛛丝马迹去探寻。不能因她说作诗不如作灯谜,就否认老太太的文化修养。
贾母如何,还要看她的出身,以及她教养的子孙素质如何。
贾母出身保龄侯史家,能够嫁给荣国公贾源的嫡长子贾代善为妻,成为荣国府第二代女主人,肯定也是史公的嫡长女无疑。
保龄侯当然与荣国公没法比。尤其二者一个只是功臣侯爵传承,一个却是宗室勋爵传承,差别特别大。
功臣侯爵传承,只有地位和俸禄,没有爵产,子孙越过越穷。
宗室勋爵传世,尽管降等世袭,却有爵产世袭,子孙经营得当可保富贵。

史家论基础不如贾家,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史家排行第二的原因。
但保龄侯可不是史家的重点,重点全在尚书令。
保龄侯只是史公的名誉地位,尚书令才是史公的职位和权力。
尚书令为一朝宰辅,相当于领袖文武百官,处理朝政,大权在握的宰相。
如此史家,必然早都是书香大族,远比林家、李家更要强悍和底蕴深厚。否则也不能培养出身为史公那边巅峰人物。
宁荣二公功勋盖世,走到了武功的巅峰。
史公位极人臣,则走到了文臣的巅峰。与之相比林如海、贾雨村,才上路而已。
贾母有父如此,有家族如此,怎么可能不学习?
就算是李纨,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不肯教授女儿学习,李纨耳濡目染也有高明的鉴赏能力,文化底蕴深厚。

贾母生在潮气蓬勃的创业伊始,学习氛围必然浓重,子孙都以史公为榜样,她的才学肯定不能比史湘云差。
而贾母生女贾敏,教养了林黛玉,都是以“文化”为主,就知她对文化教育的推崇。
这一点也反映在贾宝玉他们这一代身上。
林黛玉来之前,贾宝玉、三春和史湘云都是跟着贾母受教养。
尤其贾宝玉和史湘云,更是从婴儿时便被贾母收在身边长大。
贾宝玉尽管不是科举仕途那块料,却在诗词歌赋,文章经典方面卓有成就。
史湘云更不用说,惊才绝艳不让于林黛玉和薛宝钗。
至于贾府四春“琴棋书画”,也都在贾母默认下各自发展,没有千篇一律。因材施教,侧面体现了贾母的“教育”倾向。
贾母鼓励兴趣发展和发挥,不支持揠苗助长的逼迫式学习。

贾宝玉既然不是科举仕途那块料,就别去强迫他做无用功。
他在诗词歌赋上有兴趣,就好好发扬。
正因贾母如此开明,这一代几个跟随贾母长大的人,才成为《红楼梦》中之翘楚。
贾母对此,功不可没。
当然,教育思想只能代表贾母开明,反应不出她自己的文化功底。
但贾母如此开明,显然源于史家的开明教养。而史家能培养出一朝宰辅,其文化氛围怎么能差?
李纨娘家子弟,都能人人读书作诗,又何况史家?
千变万变,家风难变。贾母生于斯张于斯,自然不是池中之物。
当日大观园螃蟹宴时,贾母率众来到藕香榭,“
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

贾母先看对联再看匾,便是文化的自信体现。如果刘姥姥来此,肯定不关注对联匾额。
史湘云念了,引出贾母提到家里的枕霞阁旧事,实际是她领会了匾额联对意思。岂有“没文化”的道理。
等隔天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贾母在三宣牙牌令时也是张口就来,尽管诗词答对都不是多高雅,可老人家偌大年纪,能张口就来就是其文化体现。
(第四十回)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贾母饮了一杯。
其实贾母这副牙牌令的难度,不在诗词对应上,而在她借以影射和讽刺薛家来贾府攀附。
像“这鬼抱住钟馗腿”,便暗示薛家图谋金玉良姻,是来贾府抱大腿。
如此“急智”,哪怕林黛玉都有点慌乱而口不择言说出《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贾母明确针对才叫真“功夫”。

至于老太太的品味,那更是贾府一等一的顶尖儿。
别说给薛宝钗布置房间,品评家中女儿布置不俗,平日吃穿用度更是高品味,你看元宵夜宴时的桌面陈设,真正折射出三代豪门才应有的文化品质。
更让人叫绝的是元宵节和中秋节的萧、笛奏鸣曲,都不是其他人具有的品味。
尤其元宵节时,贾母吩咐改戏,更凸显出她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五十四回)贾母道:“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

“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只展现出唱戏的嗓子功底和唱段,最是清雅。如此现场改戏,足见贾母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这等人物怎么能没文化?
至于贾母不提倡诗词歌赋,一来是老年人经过、见过,已经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想着过年热热闹闹才好。二来也是教养子孙,别玩物丧志,未来如何讨长辈喜欢才是关键。绝不是贾母不懂、不会和不支持。否则,也就没有宝玉、黛玉、湘云和四春成就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1-1 06:30:02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19 03:52 , Processed in 0.0087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