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到了清朝这里玩不下去了? 2024-10-27 00:01
发布于:山东省
作为一国之主,在他死后,他的皇位由谁继承,这一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有自己的办法。 从商周开始,三千多年来,嫡长子继承制度对皇权的稳固,对正统血脉的延续,有着重大意义。 皇帝本来是指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天子地位自然在三皇五帝之下,因此只能称王。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他认为自己功德高过三皇五帝,于是将其结合,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称号——皇帝。 从此,一国之主有了“皇帝”这个称呼,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皇位一直是宫廷权力争夺的导火线,没有谁不对其虎视眈眈。 直到清朝,很多皇帝都不是皇后所生,也就不是皇帝的嫡子,更不是嫡长子。 那为什么清朝时不再延续这种制度将皇位传下去了呢? 嫡长子继承制的由来在嫡长子继承制制定之前,也就是秦始皇之前,华夏土地上,还有夏商周三个王朝。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家族世袭制朝代,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 商朝王位的继承实行过“父亲死去儿子继位、没有儿子弟弟继位,或者叔叔传位给侄子”等方式。总之,还是离不开父亲一支的血脉延续。 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成为王位的主要继承方式。 王的正妻所生的最大的那个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权力、财产。 我国古代帝王家都是一妻多妾,正妻只能有一位,而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所生的最大的儿子,才被称为嫡长子。 妾室所生的为庶出,称作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无论他是否比正妻所生的孩子大,身份已经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哪怕嫡长子去世了,这个王位也会往嫡次子、嫡孙之类往下传。 嫡就是血脉的正统保证,母亲与王的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是否有继承资格。 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更何况在这样封建的古代,这样的制度好处就是保证了继承人的稳定,旁支是无法成为储君的。 因此自商末周初,“嫡长子继承制”便在皇位传承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哪怕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是直接沿用这种制度,说明这个制度无论在谁的统治下,都是最简单直接的。 二、清朝逐渐废除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到了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被废除。 清朝只有道光皇帝是嫡长子,也是被皇帝所认可的,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没有遗嘱,按照律法也是嫡长子继位,这是顺理成章的。 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不代表嫡长子不能继承皇位。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优点就是皇位继承人是早已注定好的,旁人再怎么争也没有用。 不过这个制度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完全不考虑嫡长子管理国家的才能是否与所处位置的责任所匹配,命中注定他就是储君。 猜想一下,如果皇位上的统治者,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甚至将权力放手,臣子代为管理,皇帝的权力将被削弱,国家的稳固又何谈长久? 而清朝不想将这种制度执行到底,主要是不想让国家落到一个无能的君王手上。 这个选人的标准是由皇帝来决定的,成为储君的第一步是立为太子,但是如果犯下大错,皇帝也能废除太子,另立他人。 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子之间争夺皇位,成为了宫斗戏的经典戏份。 朝廷上的大臣纷纷暗中表决心站队伍,就像押宝中大奖一样,提着脑袋助力,让自己支持的皇子当上皇帝。 朝野之上的动荡,成为一股强大的暗流,风云涌动之间,勾心斗角,人人自危。 之前的王朝只求政局稳定,嫡长子继承制是最稳妥的选择。 三、清朝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清朝正是因为做到了最重要的两点,才敢于废除嫡长子继承制,考核继承人的才能成为主要继承方式。 当时地方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的大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君主是掌管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人。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尤其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大,没有谁能威胁到皇权的独立性。 清朝建立军机处后,皇帝的权利达到顶峰,大臣甚至连参与权都没有,皇帝独断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所以在这种权力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跳出来反对皇帝的决定,无论他选择谁来成为他皇位的继承人,都没有人能够改变。 那么无论是谁来成为新的储君,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那么也不会引起政局的动荡。 其次就是清朝有新的立储制度,雍正即位后,设立秘密立储制度。 就像提前写好的遗嘱,要等立遗嘱的人去世之后,才会宣读。 这个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皇帝可以自己选继承人,而且没人知道谁是继承人。 善于观察的大臣,会从皇帝和皇子之间的态度,得知皇帝偏爱哪位皇子,转而支持其与其他皇子的争斗。 基于这两点原因,清朝决定不再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废除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的。 清王朝将持续了几千年的制度说改就改,甚至将其废除,说明满族人统领下的国家,具有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储君秘密无人知晓,就真的无人知晓了吗? 皇帝所拜托宣读之人,就不会被收买吗?被选中之人就不会被篡改吗? 但没有人想要挑战皇帝的权威,无论是哪位皇子继任,对于臣子来说,都是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威。 秘密建储的方式下,皇帝还是从嫡子中去选择贤能之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女真部落在明朝时就散布的地方广,居住在北边,也就是如今的黑龙江哈尔滨、松花江一带,长期受到周边的汉族文化的影响, 女真部落长期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厚积薄发,积极吸取收纳那些有利的知识涌入。 女真族在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条件下,能够得长补短,也为日后建立清王朝埋下了种子。 这颗种子,不断地吸收诸多管理经验,又结合自身的优势,把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推上了新的浪尖。 坚持不懈的战争,让他们终于将庞大而空虚的明朝推翻。 最开始,清朝皇位继承还是沿袭的前朝,但随着统治者的需求和反思,他们发现更有利于政权集中的方式是不公开不赋权。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清朝统治者并非一成不变地承袭汉制。 而是将保留、吸收相结合,既学习、借鉴汉族有关经验,又尽可能地保持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某些特点。 清朝将皇位继承制改革,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符合当下局势的需要。 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内外形势所构成的压力,滋养、造就了清朝几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这几位优秀的帝王,他们都具备满汉两种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 因而能够多方位地将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用以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解决。 三位皇帝将清王朝统治了两百多年,离不开这种改革和创新,封建专权也被推上了顶峰。 满族和汉族的文化截然不同,当两者发生冲突和碰撞的时候,会衍生出更符合时代的文化资源。 中国皇帝制度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代统治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清朝统治者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一步。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集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的总成。康乾时期,盛世的出现,呈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创新性。 如今皇位继承制度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跟随那些辉煌的曾经,沉淀在时间的胶囊里。 无论是哪种皇位继承制,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 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把前人的智慧集合成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