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5-1-25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60617
- 精华
- 0
- 帖子
- 19028
|
毛主席在林彪“出逃”的那些日子 2024-11-14 00:03
发布于:四川省
1月10日午饭后,照例主席要睡一会儿,但这一天他却睡意全无。
张玉凤劝他休息一会,他说到沙发上坐坐,坐下以后随手抓起一本书看,显得那么烦躁。
“我们不敢多问什么,做完事就离开了他的房间。过了一阵,他突然问我:现在是什么时间?我告诉他现在是一点半。他马上说:“ 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张玉凤很是诧异:“主席这个突然决定我一点都没想到,我也不知道今天中午中央有什么安排。主席说要去参加追悼会,我就立即通知调车,同时通知了汪东兴等领导同志。”
这时,主席还穿着睡衣,下身是一件薄毛裤。张玉凤拿着他平时会见客人时穿的那套灰色“毛式”服要给他换上,他说:“不要换,套在睡袍外面就行了。”
“我们给他穿好上衣,再穿制服裤子时,他便不让穿了,弄得我、吴旭君都感到无所适从。可是,主席的脾气我们是很了解的,他要做的事谁都别想阻拦,他不想做的事你动员他做也不那么容易。”
张玉凤和吴旭君都很是无奈。“所以,我们只好在外面给他穿了件大衣。主席坐上50年代苏联送给他的那辆吉斯牌轿车,沿长安街径直向西驶去……”
陈毅的追悼会上,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作为外宾出席。
期间,毛泽东郑重地告诉西哈努克:“今天向你通报一件事情,就是我的那位“亲密战友”林彪,去年九月十三日坐一架飞机要跑到苏联去,结果在温都尔汗坠机了。”
西哈努克一听此话,神情有些紧张,他望着毛泽东,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九一三”一事,我国还未向国外公开发布消息,西哈努克是毛泽东亲自透露该案件的第一个外国人。
主席接着自我宽解道:“我就一个“亲密战友”……可难道你们在座的不是我的亲密战友吗?”
在毛泽东谈话即将结束时,张茜真诚地请求道:“主席,您年纪大啦,需要休息,坐一会就回去吧!”
毛泽东摇摇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追悼会开始了。伴随着低婉悲凉的哀乐声,周恩来站在陈毅遗像前致悼词。他读得缓慢、沉重、悲壮,不足六百字的悼词曾两次哽咽失语,几乎读不下去。
站在人群最前排的毛泽东,高大的身躯微微前倾,静静地审听着周恩来读出的每一句悼词。
最后,他向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
由于一个个好同志离开了他,以及101出逃对于主席来说,无疑是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他的内心充满难以言状的痛苦。 头几天,毛主席没有合眼,除说天要下雨几句外,再也没有说过话。之后,一连几个月,他精神都不好,脸色苍黄,吃饭睡觉都不正常,也不像以前主动和警卫战士说话,甚至不想见任何人。从此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
从1971年9月到1972年2月,他两次重病发作。起初是大叶性肺炎,不停地咳嗽,坐在沙发上,夜不能寐,终于发展到肺心病,甚至出现缺氧昏迷。
在他的住处备有氧气瓶,二十四小时都装着氧气,以保证室内氧气充足。
第一次发作后直到10月8日才勉强支撑起病体参加国事活动,会见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
他说:“早几个星期前,我因为心脏病已经死了一次了,上天去了,见了一次上帝,现在又回来了。”这样糟糕的病状,过去主席从来没有过。
事实上,主席这次的重病,既是肌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根据陈长江的回忆:“主席这段日子脸色苍黄,一脸阴霾,是焦躁,是困倦,使人难以琢磨。看到卫士们不像往日那样主动说话,问这问那,而是不管见了谁,都板着面孔,没有一句话说,心情沉重。”
2月12日凌晨,护士长吴旭君走进“游泳池”的卧室,看到侧身躺在木板床上的毛泽东眼睛紧闭,脸色苍白,出汗很多,便坐下给他把脉。
摸着摸着,吴旭君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大家急切地问:“怎么啦?”护士长摇摇头:“没有摸到脉。”
由于肺心病以及严重缺氧,毛泽东突然休克。
这可吓坏了在场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去叫医生,有的给汪东兴打电话,并商量请总理过来。
工作人员不声不响地拥进主席卧室,周福明先上床从主席身后把他架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动手慢慢地把他平放在床上,毛泽东半躺着靠在周福明的怀里。
这时,心脏病专家胡旭东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他马上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对主席施行抢救。
仍处于昏迷状态的主席,像睡着了似的躺在木板床上一动不动。目睹这一切,卫士们心里紧张极了,可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把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
胡医生上前把主席扶起来,用右手有节奏地在他的心脏部位捶打并进行人工呼吸,口里不停地大声呼唤着:“毛主席,毛主席……”在场的所有人员,也随之呼唤起来:“毛主席,毛主席……”
周恩来在他的住所西花厅接到消息后,便飞车赶往“游泳池”。一个多月前他在中南海东大厅开会,当听说主席被一口堵住而心脏停搏时,也是这样心急火燎地赶往“游泳池”。
周恩来的汽车停在“游泳池”门口,当陈长江打开车门请他下车时只见汗流满面、眉头紧锁的周恩来颤巍巍地挪动身躯,可两条腿怎么也不听使唤,挪了很久,就是下不了车。
陈长江印象很深:“我上前打开车门请他下车,只见他面容憔悴,一脸忧云,那绷得很紧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他颤巍巍地挪动身躯,试图从车里出来,然而,是那样的艰难。顿然间使人觉得他也老了许多。”
自“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一肩挑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两副担子,他从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努力使党和国家尽快摆脱困境。他平定一下情绪,然后在陈长江的搀扶下才勉强下了车。
周恩来一到现场,就用命令加祈求的口吻说:“你们要用全力抢救,这个国家的担子重,不能没有主席啊!”
经过近半小时紧张有序的奋力抢救,主席终于有了微弱的呼吸,面部逐渐由青紫泛起了淡红,胸部也隐隐约约感觉到起伏,心脏开始正常跳动,每分钟由原来的一百一十次变成了八十次。
主席终于脱离了危险,他虽然躺在床上坐不起来,但神志已经清楚,气色也有所恢复。
当他看到眼前那些医疗器械和围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后,才知道自己刚才休克了。醒过来的主席显得神态安详,他幽默地说:“我好像睡了一觉。”
然而,这位伟岸的巨人,自这场重病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再也没有得到恢复,行走困难,多数情况下,只能整日半躺在床上,靠输液维持。
尽管衰老已无法抗拒,但主席仍以最大努力,在世人面前保持特有的坚毅、乐观、幽默和慈祥形象。
2月21日。毛泽东虽在病中,却清晰地记得尼克松在这天抵达北京。他躺在病榻上不时地问尼克松专机抵达时间以及到京后的情况。
尼克松一行刚刚参加完周总理为他们举行的午宴,回到宾馆。正要休息时,主席决定会见他。
尼克松对于这次历史性的会见,在回忆录里有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他身体的虚弱是很明显的。我进去时,他要秘书扶他起来。他抱歉地对我说,他已不能很好地讲话。”
“中国人只安排我们会晤15分钟。毛完全被讨论吸引住了,因而延长到1个小时。我注意到周在频频地看表,因为毛已开始疲乏了。”
“谈话结束后,毛陪我们走到门口。他拖着脚步慢慢地走。他说他身体一直不好。我回答说:“不过你气色很好。他微微耸了耸肩说:表面现象是骗人的。”
1972年初大病一场后,毛泽东此时全身浮肿,因外交需要,工作人员只好为其定制一套肥大的毛料中山装。
1973年,主席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威特兰,他站起来迎接客人以及坐下去,都拒绝工作人员的搀扶。
谈话时,他常有力地挥动手臂,使人根本不感觉到他已是80高龄的老人。
当客人问及他的身体状况时,主席对这位总理说:“我现在疾病缠身,跟上帝有约会。” 威特兰十分敬仰地说:“您一直注意解决中国问题,现在,革命的未来已从中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中得到了保证。”主席回答说:“我和恩来都看不到中国革命结束了。”
1974年11月6日,主席会见加篷总统邦戈,在审阅新华社外发照片时,他发现自己已显苍老、病态迹象,马上嘱告秘书,今后不要再发他和外宾的合影,只发一张在门口会见外宾的握手照。
1975年2月中旬末,毛泽东的眼疾又变得严重起来。
他很痛苦,白天不想吃东西,晚上睡不安稳,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着急;保健医生和护士长吴旭君与张玉凤等人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才使主席的情绪逐渐安稳下来。
这时的主席虽然重病缠身,但每天仍然要张玉凤给他读报纸。当他听了兰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报道后,让张玉凤递给他一支铅笔,在一张备好的纸上先写了一个“好”字,又极其困难地歪歪斜斜地写了“看不成了”4个字——张玉凤知道,这4个字的意思是说看不成兰江大桥了……
4月2日,董必武同志在北京逝世,终年 90岁。
主席得到这一消息后,躺在床上说:“老人不多见了……”
这一天,主席没怎么吃饭,心情很不好。
整整一天的时间,主席不怎么说话,只是让工作人员用留声机反复地给他播放京剧演员蔡瑶先演唱的一首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蔡瑶先的演唱。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断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主席躺在床上,一边听着,一边用手很有节奏地拍打着床板,神情严肃而悲怆……
临近4月中旬,主席的眼睛开始好转。
4月13日,主席乘专列离开杭州前往上海。
临离开刘庄招待所时,招待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列队为主席送行;主席在张玉凤和吴旭君的搀扶下,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缓慢地移动着艰难的脚步,容颜苍老的脸上挂满了惜惜的离别之情--人们见到主席这样,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
主席最后再一次看望了大家,那意思就是“不会再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