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9年国宴后,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为何北京人一律不录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8:19:3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59年国宴后,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为何北京人一律不录用?                                                                       2024-11-28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1959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来到北京的一处建筑工地上视察。
这座即将落成的建筑可不一般,它将是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大礼堂。
就在这一天,毛主席为这座大礼堂取了名字——“人民大会堂”。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毛主席对人民的特殊情感。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浩大工程
建造人民大会堂,大概是1959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
这个想法,其实从解放前毛主席就一直都有。
1945年,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当时,延安的经济水平不高,所以只有一座小礼堂,最多能容纳几百人。
光是领导干部就坐不下,许多人民群众更是没机会聆听会议的内容。
在毛主席看来,新中国的领导人是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决定国家大事的。
所以,他当时就对大家说:“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能够和群众一起共商国家大事。”

不过,这个目标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太遥远了。战争没有结束,人们也不知道能不能等来胜利的曙光,修建一座大礼堂的想法虽然提出,但始终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有限的生产资源,没有办法支撑一座大礼堂的建造。
一直到了1958年,国家终于有能力来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所以,毛主席就在1958年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再次提出了自己这个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央代表们的一致同意。
而且,到了1959年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了。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包括这座万人大礼堂在内的一系列特别建筑,都应该尽快的落实。

距离国庆十周年的庆典还有一年的时间,短时间内要完成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建造,显然是个大工程。
所幸,当时大家万众一心,都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关于图纸,中央的意见是向全社会征集方案。不管是专业的设计人才,还是各地的工人农民,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把图纸寄到北京来。
于是,短短几天时间里,北京收到了社会各界寄来的上万张图纸。
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上万张图纸里筛选出了80多张备选方案。
不过,当时人们又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初设计的时候,定下的大会堂面积是七万平方米。

可是,无论专家们如何规划,都做不到把一个万人大礼堂,容纳在七万平方米的范围之内。
即便是能把建筑塞进去,也会显得非常小家子气。
中央听取了大家的实际建议之后,立刻决定把最初预想的面积扩大,从7万平方米直接扩大到17万平方米,这下终于解决了前期的设计困难。
困难重重
中央对于工程进度一直非常关心,周总理在听取了各路专家的汇报之后,又提出一个意见。
那就是这座大会堂的使用寿命一定要长,不能仅仅是应付国庆庆典,而是要保证它的使用时间在350年以上,要让它长长久久的成为北京的一个象征。
也就是说,我们建造的大会堂,既要美观,还得实用。

这些要求,没有难倒当时的专家和工人们。
1958年10月20日,关于大会堂的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这时候,人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
建筑工地下面有永定河的古河道,一旦掘开河道,就有可能导致漏水,使得整建建筑变成危房。
专家们在经过长期的考察之后,别出心裁的使用了箱式设计,避开了主要的河流干道,使地基能够稳稳的支撑上部建筑。
而在解决了大体框架之后,对于礼堂内部的设计才是更精细的工作。
尽管图纸上的大会堂已经非常完美,可是,当图纸落实到真实世界,人们又不免顾虑。

这样一个大会堂,虽然能够容纳一万多人,但是又怎么能保证这挤在一起的一万多人,开会的时候都能听清会议内容呢?
要知道,在定下的这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之中,仅仅一个大礼堂占去了二分之一。
这样一个空前庞大的建筑,要如何把声音传播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当时,中科院的专家做了这样的判断:“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学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如果照这个论断的话,这大礼堂似乎又没有办法动工了。
不过人们思来想去,还是想到了一个主意。
地面的面积虽然没有办法压缩,但是可以尽量的把顶棚降低,让众人尽量的能聚拢在一处。

但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大礼堂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建筑,一个人站在这样的巨型建筑面前,心态本来就很容易产生波动。如果空间太过压抑的话,那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
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张鎛,为此几乎愁白了头,他想了很多种方案,可是始终不能够两全。
在又一次汇报的时候,张鎛只能拿着残缺不全的设计方案,硬着头皮找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听了之后,盯着大家交上来的方案,思索了片刻,对张鎛讲了这样一番话:“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处理呢?”
为了让张鎛理解,周总理还拿古诗词举例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说,不同的设计会导致人们对同样空间的观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张鎛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回去立刻对设计做了更改。
在大礼堂的穹顶,张鎛安装上了水纹槽,营造出了水天一色的开阔感觉。
在500个灯孔之外,布置上淡青色的塑料板,这样开灯之后,产生的是波光粼粼的效果。
同时,张鎛又做了数百个吸音孔,这些吸音孔在灯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繁星满天的效果。
不过,它们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吸走礼堂内的杂音,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晰的听见主席台上的动静。
经过这样一番设计,原本压抑的穹顶顿时开阔起来,使人耳目一新,困扰了张鎛几天几夜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正式完工
到了1959年5月,关于礼堂的框架已经全部完成,只剩下内部的装饰问题了。
为了争分夺秒,当时动员了足足4000名经验老到的工人。
由于大礼堂面积太大,而且多数的装饰悬于屋顶,所以工人们在横杆上爬上爬下,甚至需要在高空中倒悬来完成对于大礼堂的装饰。
当时有人戏称,这是4000人在集体耍杂技。
大家付出了很多辛苦,所幸一切都有了回报,落成的大会堂仿佛一件精美华丽的艺术品。
当时的工人回忆:“地面颜色就像碧绿的湖水,光洁得像镜子一样亮,让人不敢下脚。”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携全体中央领导来进行工程验收。

许多工人之前不知道毛主席会来,所以,毛主席的身影一出现在礼堂前,大家都很激动,纷纷站起来,想要和毛主席握手。
毛主席亲切的走到工人们中间,和大家逐一握手,又看着眼前的大会堂,情不自禁的为这份奇迹鼓起掌来。
大家也跟着毛主席一起鼓掌欢呼,气氛十分热烈。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的万里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整体的工程进度。
原定一年多才能完成的工程,现在用了十个月就已经基本落实了。
毛主席风趣的对万里说:“你是万里哟,你日行万里,施工进度快,好嘛!”
万里回答道:“这是两万多名职工废寝忘食、日夜奋战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的结果。”

毛主席点了点头又说:“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个纪念碑。不过,人数太多喽,碑上也写不下那么多人的名字呀。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
万里又和毛主席提到,这工程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国庆节就要到了,命名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
毛主席便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一时间提什么的都有,但都是围绕着人民这个主题。
有人说叫“人民宫”,毛主席反对,认为“宫”这个字太过封建了。
万里则提出,不如就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
毛主席听到这个名字,思索了一会儿,对万里说:“太长了。人家问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说:到人民大会堂去了。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趣闻轶事
就这样,人民大会堂正式诞生了。
在工程完工之后,人民大会堂依然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浩大的工程结束之后,人民大会堂即将投入使用,政府自然要招募一批可靠的工作人员。
鉴于人民大会堂经常要承担招待外宾的工作,所以,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厨师或是服务员,他们都必须有着极高的素质。
尤其是服务员,他们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接待礼仪,而且还得精通外语以及各国的礼节,保证他们能在正式场合代表中国的形象。
如此一来,人民大会堂服务员的招聘门槛可就太高了,但依然有许多人希望得到这个职位。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光荣。

不过,由于1959年国庆节将至,等新招聘的服务员上任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第一次国宴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北京的各大饭店抽调的。
而这些人员也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不辱使命。
不过,国宴过去不久,中央却突然宣布了一个奇怪的规定:从今之后,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不再招收北京人。
这个规定引起了纷纷猜测,人民大会堂明明就在北京,如果就近招聘北京人的话,是最方便的,而且之前北京的服务员们也都干得不错,为什么突然出了这项规定?
对于这个决定,后来的中央领导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忍痛割爱。

的确,北京这里有不少经验老到的服务员,他们能干、机灵,久经考验。
可是,人民大会堂服务员这个职位特殊,所以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素质。
当时不录用北京人,最大的一个顾虑就是害怕泄密。
服务员如果是北京当地人的话,那在当地肯定有庞大的社交圈子,很有可能在谈话中泄露一些关于宴会上的内容。
但是,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些宴席,接待的是重要宾客,席间所讲的话也都是机密。
万一有那么一点细枝末节泄露出去,就有可能变成国际丑闻。
就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也不能够冒险。所以,挑选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的外地服务员成为了首选。

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杜绝走后门的现象。
由于人民大会堂服务员这个职位是个香饽饽,所以,中央刚刚发了招聘启事,就有无数人前来应征,而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人是带着推荐信和礼物过来的。
许多求职者虽然只是服务员,可是在北京经营多年,人脉却也广得吓人,他们在求职的时候,显然是比别人更具备优势的。
但是,让这些服务员进入人民大会堂的话,将来恐怕互相利用、互相勾结的事情将会屡见不鲜。所以,中央干脆从源头上切断了这种可能。
当然,北京服务员有其优点,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员差。

只是,为了人民大会堂的一切能够安全无虞的运行,中央只好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也正因为这样事无巨细的严苛要求,人民大会堂才能一直对得起它名字之中的“人民”这两个字,它为人民而建造,也永远属于人民。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建成背后的故事》
长安文摘《人民大会堂的历史往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05:55 , Processed in 0.0082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