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草书起源和发展,到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的得失:漫谈草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08:49:1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从草书起源和发展,到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的得失:漫谈草书                                                                          2024-12-01 14:15                                        

发布于:天津市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唐杜甫
写在前面:
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草书大师张旭的描写,杜甫只用三句诗就活灵活现地将张旭那种挥毫痛饮、以笔抒情的书写状态展现了出来。而“草圣”之美誉,也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张旭在草书发展史上的地位。

草书是书法各种书体中最能展现书者真性情的书体。在草书创作中,书者的艺术功力和艺术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发挥。
草书没有楷书和篆隶书体中那些众多的规矩和法度,在书写上也远比行书更流畅自由。草书为书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个性展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张芝的精熟高妙,王羲之的端庄典雅、“颠张醉素”的自由狂放、孙过庭的俊拔刚断、王铎的劲健洒脱等,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一些书法爱好者对草书长期以来却都敬而远之。草书那难以辨认的字体、夸张变形的结构、肆意随性的用笔使人往往找不到欣赏的切入口。
它好像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像设置了一道门坎,需要欣赏者掀开它,迈过去才能领略到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草书书法知识,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才可以尽情领略它的艺术之美。

今天我就试着回溯一下草书的起源和发展。将草书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值得提及的重要事件逐一加以介绍和分析,希望用我的糙砖能引来美玉,引来更多有关草书书法知识的真知灼见,并能给书法爱好者在掌握草书知识上带来些许帮助。
草书的起源及发展:
草书产生的原因:“草”在汉字的解释当中,有不细致,潦草之意。还有匆促,急促的含意。“草”字用在书体当中,很好的解释了这种书体产生时的特点:即潦草而快速。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之中,易识易辨、简便易写一直是驱动文字发展演变的源动力。隶书、楷书、草书都是在这种实用需求下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用性,文字也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实用的功能一直在推动汉字的发展,汉字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样子,更谈不上书法艺术的发展。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这句真理名言同样适用于中国书法艺术。
草书就是古人在快速书写时产生的一种书体,主要追求实用性。有书写简便,快速的特点。在草书产生之初,泛指那些正规字体的潦草简便写法,后来又被专指章草和今草等。
草书最早出现在篆书中。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抄写任务繁重,书写规范的篆书会花费很多时间,于是很多的文书往往因为急用而写得很潦草,草篆便应运而生。从战国简牍帛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草篆。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的起收笔处出现了下意识的笔势连带,在文字的笔画之中也有大量因疾书而产生的飞白。

之后篆书因书写繁琐不便,被发展改良,又向隶书演变。而隶书的草写也几乎是一同出现,这也就是章草的前身。草隶产生的年代有说法是秦朝末期。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另有说法认为草隶产生于汉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有“汉兴有草书”之说。
在西汉末期,在草隶的基础上,通过对结构、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化,逐渐又发展出更规范的隶书草写,因其结构明晰规整、书写时遵循一定章程故被称作“章草”。
也有说法认为,史游作《急就章》受到了汉章帝的欣赏和推崇,故称其为章草。史游的《急就章》也奠定了其在章草历史上的标准范本的地位。

章草是以隶书为根本,将其加以改造的趋于规范简便,所以隶味仍然很浓。章草书写时的用笔,特别是捺画的收笔,基本延用隶法。章草虽字字独立,但字的笔画之间出现了牵续连带的用笔方法,开创了草书笔势纵横连绵的先河。
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建立在不断对汉字进行改造、改良发展上的历史。可以说,在文字上不断改造创新是中国汉字和书法艺术发展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了整个汉字发展和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
汉魏时期是章草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传世名迹有西汉史游所书《急就篇》,三国时期东吴皇象所书《急就章》、晋代索靖所书《月仪帖》、陆机所书《平复帖》等。
此后,章草的发展渐显颓势,草书历史又到了面临革新的节点。汉末魏晋时期,楷书渐渐兴起,楷书实用性更强的特点将隶书逐渐边缘化,这种发展趋势也影响了草书。东汉书法家张芝对章草进行了的优化整理,去除了章草中“波磔挑笔”等隶书笔意,把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增多,这种改造使草书书写更加便捷流畅,更能彰显整体上的艺术气质。张芝等人对草书这个改造的过程便是“章草今化”。
张芝在草书发展史上被尊为“草圣”。张芝的贡献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始创了今草。这个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草书的发展,使草书书写更流畅自然,更富艺术表现力,更能展示书者的个性和天赋,堪称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新。

张芝对章草的改造,提示了艺术家就是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要突破已有的方式和界限,勇于大胆实践,才能名留青史。
今草与传统的章草有很大区别,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对今草和章草的不同有过论述:
“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并包,若悬猿饮涧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今草发展史上必须提及的名字,王羲之的典雅庄重,王献之的连绵纵横为今草树立了艺术标尺和典范,成为后世学习今草的重要取法对象。

大唐盛世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张旭以豪放纵横的笔墨,连绵不绝的气势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草书,世人称之为“狂草”。张旭之后,又有僧人怀素承其衣钵,以狂放笔墨书写率真性情,为世人所赞叹。“颠张醉素”也成为狂草书的代表书家。
狂草堪称是中国书法艺术表达手段的极致。它那极度夸张的结构变化、变幻莫测的书写节奏、肆意纵横的用笔技法彻底摆脱了文字书写的实用性质,成为展示书者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的纯文字艺术。
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位艺术家,展示你的个性,创造你的艺术”,而狂草就为书者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展示平台,让张旭和怀素这样看似不同于寻常之人找到了放飞自我的艺术空间。
草书在各历史时期,名种风格不断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草书艺术的发展。名家经典也纷纷踊现。唐代的孙过庭、宋代的黄庭坚、明清时期的王铎、董其昌等,这些草书大家都在草书发展史上起到了风格技法上的创新与推动作用,在草书发展上留下了足迹。草书发展到近代又搞出了大动作,出现了改良创新的代表性人物——于右任。
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的得与失
人们审视和评价近代和当代书家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古论今,觉得近代人和当代人在对书法认识深度上以及成就上无法和古人相提并论。因为书法是古人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所以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也不能太过绝对,还是要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也许多少年之后,这些近代和当代的书家之中,说不定也会有人青史留名,当后人们谈起他们时,也会将他们的名字和那些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的名字列在一起,也会对他们的书法成就心怀尊崇之情。
在有可能被后人所记得的近代书法家中,于右任绝对是一个必须要提及的人物。
于右任生于晚清时期,曾中过清朝的举人,后进求进步,投身于文化和教育界。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对真、草、隶、篆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于右任书法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在碑学和草书上,他“引碑入草“,开创了雄强深厚的书法风格。

客观地说,如果于右任在书法上的成就仅限于此的话,那他很可能泯然于浩翰的书法历史长河中,未必会有很多人记得他。但于右任的一次革新之举,却在草书发展史上留下了他的印记。
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的目的和我们的祖先前辈们在各个时期对文字的改造、改良的出发点是趋于一致的,就是要使汉字书写更简便,使繁杂难认、写法多样的草书更规范,更有规可循。
中国汉字具有由生俱来的不断发展演变的自然属性,在中国历史上也从不缺少文字和书法艺术发展创新的实践者。从汉字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于右任无疑是一位先行者。
于右任谈及改良草书时曾指出:
“细绎草书历史,研究者一时比一时加多,提倡者一代比一代积极,凡所谋以推广者,可谓至矣,而终难深入民间,以宏其用,甚且适得其反”,原因在于“客观原则之不足,系统之组织复疏”,所以“难以坚天下之心,满天下之望,唯有弃之而已”。
于右任怀着改良汉字、规范草书之心,本着“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原则,着手整理研究标准草书。经过数年收集资料、整理修订、不断完善,最终完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千字文》从历代草书经典佳作中选出千余字作为标准,以新标准厘清规范了草书组织符号,在削繁就简、力求至简的同时,以规范统一,有规可循来重新定义草书。并突出实用性、易识易辨的特点。

对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有人赞誉有,称其“实用标准、规范有法”,称赞于右任此举是“近代书法史在革新发展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壮举”。
但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是对草书艺术个性展示的一种人为禁锢,此举大大降低了草书艺术的欣赏价值,是违反艺术发展规律的行为。
在客观效果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于右任提倡推广的标准草书在普及推广方面,在被广泛接受方面是不成功的。尽管他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标准草书也曾经轰动一时,引来很多讨论和关注,但之后就少有人提及。在当今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中,以标准草书为范本学习草书者是少之又少。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书展入选作品中,学他者更是难觅踪迹。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其实,我们回看历史上的每一次汉字书体的变革,都是时代发展所推动的,演变都是在处于有强烈需求的节点关口时发生的,所以对汉字的改造革新往往为人所接受,也容易成功。但时代在发展,汉字所处的社会背景也完全不同,于右任改良草书时,人们对草书的实用性需求并不强烈,而对草书的艺术欣赏性的要求反倒越来越高,对艺术个性的展示反倒越来越欣赏。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注定了于右任实用性草书的命运。

当然,汉字和书法还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现在还不能轻易的对标准草书的未来武断的下定语,它还须更多时间的检验,成败得失还需由后人们做出结论。
而且,我认为于右任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之举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他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其艺术创新价值是存在的,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
无论草书艺术的将来怎么发展,人们都会在它的发展史上找到于右任的名字,也许只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但这不妨碍人们记住他:于右任——草书发展革新的先行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7:39 , Processed in 0.0087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