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质疑三千年的封建迷信,现在被证实为超科学,还纳入了国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8 07:48: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被质疑三千年的封建迷信,现在被证实为超科学,还纳入了国考                                                                      2024-12-17 17:20                                        

发布于:天津市
   
引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继承和发展,对于其中的糟粕因子,我们应该勇敢摒弃它,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则需要大理弘扬和发展它。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面对其他的先进文明成果的时候,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应该用学习和借鉴的态度去面对,绝对不能用一种形而上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被质疑三千年的封建迷信,现在被证实为超科学,还纳入了国。

一说起清朝,很多人都是气不打一处来。在那个时代,尽管很多革新和变法运动曾带去微弱的亮光,可这些具有妥协性的改革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说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就不得不说我们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不同态度了。最早,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是持完全排斥和反对的态度的。就清政府而已,当时的清廷依旧维持着天朝上国的体面,他们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根本不听外面的声音。在屡屡受挫之后,中国人也曾尝试学习西方的西方的文明成果。这时候,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成果,人们又转为照搬照套的态度。

在这一段时期之内,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被人们当作是落后和愚昧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之下,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陷入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很多人一说到《易经》,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封建迷信”!那么,事实究竟又是什么呢?无论是药王孙思邈,还是大词人苏东坡,亦或者是现当代文人郭沫若,他们都认为《易经》是不可多得的智慧成果。就连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曾赞扬道:“《易经》是打开亚洲迷宫大门的一把钥匙”。难道,他们都是疯了吗?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易经》。

总的来说,完整的《易经》分为《连山》、《归藏》和《周易》等三部分。在这其中,前两部分创作于三皇五帝时期,主要讲的是阴阳五行和伏羲八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古人寻找客观规律的方法和模型,《连山》和相对论等著名学说相比,根本就是无法水平上的。但在学科思维上来说,二者都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毕竟这都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宇宙的途径而已。

在上古时期,《连山》也被很多人用来解释一些无法理解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到了如今,因为认知的原因,很多人都无法解释一些超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连山》也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值得一提的是,在《连山》之中,除了蕴含了五行八卦等理念,很多哲学理念如辩证法等思想也充斥于其中。

最为人所熟知的《周易》诞生于春秋时期,在这一部分之中,它开始对八卦、太极和阴阳等等有了更为精确的解释。在《周易》之中,古人也开始建立起一套认识世界的通俗办法,这套方法当然也适用于如今的科学领域。有人认为,《周易》是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源头。近些年来,在正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很多学者也对今《周易》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他们将其投入到现代医学之中,结合哲学的思想,并将其用在科学的领域之上。

1990之前,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在宇宙微波伏背景辐射之中,也可能存在着一些非均匀的空洞。换言之,在万有引力的推动之下,一种不知名的物质或者是力在推动着宇宙的运行,这就是宇宙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当哈勃望远镜成功升空之后,科学家在它的帮助下,发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大基本力之一,万有引力也只是指一种物体质量扭曲空间的现象,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力,这和《周易》中的64卦等概念不谋而合。在太极64卦模型之中,所有的卦象也都会回到一个原点,这就是中心极点。有人说太极64卦模型和宇宙大爆炸模型是重合的。其中,太极64卦模型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三维空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知道三维时空之间的不同联系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在揭露更多有关于《易经》的奥秘。在这个时候,除了我国将其纳入到国考之中,各国科学家也对《易经》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易经》简直就是超科学的存在。要读懂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努力。
参考资料:《论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15:18 , Processed in 0.0080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