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率10余万精锐,为什么会在挂车河之战中被2万清军击溃? 2025-02-03 21:46
发布于:山东省
1860年秋,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率领大军与清军在挂车河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告负,这给了敌军沉重的一击。那一天的战斗情景,再次让我们看到战争中瞬息万变的局势和战术的重要性。陈玉成,这位太平天国后期的支柱性人物,为什么会在这场战斗中惨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
清军列阵在挂车河上的那天,是陈玉成军事生涯的一个低谷。尽管他率领着约10万大军,声势浩大,但面对清军将领多隆阿的指挥下,2万清军却表现得异常顽强。这场会战并非长时间的拉锯战,而是一场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的正面交锋。 ![]()
回顾一下战役的前因后果,清军在1860年发起对安庆的进攻。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制定了围魏救赵的策略,陈玉成和李秀成兵分两路,意图合击武昌,迫使湘军撤销对安庆的进攻。然而,陈玉成意识到,清军在皖北的势力不容小觑,如果不能首先削弱此地的敌军,他的西征武昌行动将大受阻碍。因此,他决心在皖北首先取得胜利,以便为接下来对武昌的西征扫清障碍。 ![]()
一系列战役开始展开,陈玉成选择进攻被认为较弱的敌军阵地。然而,寿州、舒城、六安等地的进攻均未如愿。显然,即使是较弱的敌军,只要据守严密,攻坚战对于当时情况的陈玉成而言并不现实。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桐城外围的清军。比起直接攻城,陈玉成认为攻打桐城外围的清军将会更为有效。 ![]()
陈玉成的战术计划是通过筑垒联营的方法,逐步推进并占据优势地形,为后续作战做好准备。挂车河、望鹤墩、香铺街等多处都成为太平军逐步推进的据点。然而,在这种稳扎稳打的过程中,形势变得微妙。敌军虽然强大,但地形上的劣势让太平军认为可以通过步步为营的方式占据主动。但是这种战术在实际操作中,导致许多太平军士兵变成了被动防御的“呆兵”。 ![]()
在双方的试探阶段,陈玉成率先派出数千士兵渡河试探敌情,然而遭遇清军顽强抵抗。多隆阿则采取了“以正兵攻垒,以骑兵策应”的战术,清军分三路出击,成功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性交锋,清军逐步摸清了太平军的战术弱点。 ![]()
彼时,清军多隆阿与李续宜经过商议,决定采取上下夹攻的策略。李续宜从新安渡兵分八路发起猛烈进攻,制造出正面大规模进攻的假象,成功吸引了太平军的主力注意力。而多隆阿则率领骑兵绕道,从另一路发起突袭,在太平军的侧后发起致命打击。 ![]()
陈玉成猝不及防,回身指挥战斗时,多隆阿的骑兵已经对太平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尽管陈玉成率领精锐部队拼死反击,也无力挽回局势。最终,李续宜的部队适时参战,从侧后击破太平军,陈玉成大军全面溃败。 ![]()
挂车河之战的失败,不仅是太平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也让陈玉成的西征武昌之路布满坎坷。虽然陈玉成之后数次尝试扭转局势,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战役深刻揭示了,在面对装备精良且战略明确的敌军时,仅凭人多势众是不够的。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战术的灵活性和士兵的战斗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
这场战斗虽然今天提及的并不多,但它反映了战争中的一个普遍真理:过度自信和对敌军的战略低估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对于陈玉成而言,挂车河不仅是一场战术上的教训,更是一场战略上的失误,影响了太平军在整个战局中的处境。 ![]()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理解到,多隆阿的骑兵部队虽然人数少,但凭借精准的战术和灵活的战术安排,使太平军陷入困境。而陈玉成尽管兵力雄厚,但由于战术上的失误和过于保守的战术选择,最终导致了战役的失败。这一战例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灵活多变的战术安排往往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