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伙复员回村结婚,毛主席派人来随礼,村民才知他“来头不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7:09:4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小伙复员回村结婚,毛主席派人来随礼,村民才知他“来头不小”                                                                2025-02-07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一对人来说是人生中的大事。在他人看来也是一件温暖、幸福的时刻。
1949年前的陕西有革命驻留过的红色。1949年后有欢声笑语间,喜气洋洋的婚礼,这一时期的红色有乡里百姓间的祝福,也有来自他方的祝福。

“快看,新郎官来了。听说这场婚礼耽搁了好几年呢,新郎官出去当兵刚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不过以后好好过日子就行。”
百姓们凑着热闹,谈论着。
新郎官张瑞岐非常的高兴,而后一个熟人出现在面前,不仅给他长了脸,还收获了“毛主席”的祝福和礼钱。
张瑞岐是谁?为何能让毛主席记住?

一、毛主席的“祝福”
张瑞岐的这场婚礼暂缓了十几年,作为家里的独苗,张瑞岐的父母给他筹备了很久,但都被他的“革命之志”给打断了。
1935年,红军部队向陕北迈进,这里不仅有刘志丹等队伍的等待,还有当地老百姓想一睹红军部队的风采。

毛主席带着红军部队到来后,秉持着不打扰百姓的态度,名声更旺、更好。家在清涧县的张瑞岐自然早有耳闻,张瑞岐临走时跟家人说:
“爹娘,俺要参军去,婚事等俺回来再说,儿子一定能光宗耀祖。”
父母虽然百般不愿,但奈何儿子不退让,他们也只能如了他的愿说:
“不说别的,能平安回来就行。”

张瑞岐跪地磕了三个响头,便走了。
这一别谁都没想到竟是十几年,张瑞岐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更学到了很多革命知识。
最重要的是这期间张瑞岐大多时间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所见所闻都增长了不少。

在1943年时,张瑞岐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与毛主席初次见面时,毛主席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来当兵家里怎么说?”
张瑞岐一本正经的回答毛主席说:
“我叫张瑞岐,就是本地人。我是自己想参军的,俺娘他们在家等着我回家传宗接代。”
张瑞岐的耿直,让毛主席笑了起来。并说:
“好样的。”

张瑞岐的这些话,毛主席时刻都记着。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张瑞岐原本有很多机会,离开部队,回家结婚。但每当毛主席提起这件事情时,张瑞岐都会说:
“我不能在毛主席最危险的时候离开,我的任务还在继续进行着。”

从陕北到西柏坡,毛主席在哪,张瑞岐就跟在哪。当时毛主席常说的就是:
“只要张瑞岐在我身边,我必然是安全的。”
再从西柏坡到北平,我军部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而毛主席在后方的作战指挥也在不分昼夜的劳累着。
张瑞岐保护着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为战事指挥,而张瑞岐所处的位置也是重中之重。

随着张瑞岐的年纪增大,毛主席的老父亲心里也逐渐的重起来,但毛主席还是会非常尊重张瑞岐的想法。
直到1949年,张瑞岐告别了毛主席。临走前毛主席说:
“我等着你小子的好消息呢,这可不能再耽搁了。”

一顿寒暄和嘱咐过后,张瑞岐回到了陕西,他革命开始之地,也是毛主席记忆深刻之地。张瑞岐回乡后只跟百姓们说:
“我就是个普通当兵的。”
如此,百姓们并没有觉得他能与毛主席见面,甚至是搭话。
直到结婚当日,来自北京的祝福到来,百姓才知道张瑞岐的大概事情,并说:
“张家这小子可真是出人头地了。”

来的人张瑞岐也认识,名叫马汉荣。他说:
“我是带着毛主席的祝福来的。”
着手便递给张瑞岐一封信,
里面是一段祝福与嘱托,还有100块钱的礼钱。

二、张瑞岐的感触
在延安时,毛主席身边的人不少,张瑞岐跟在毛主席身边也做了不少事情,对于毛主席能送来祝福并不意外
,但真到了那一刻,张瑞岐还是非常感动的。

在张瑞岐的回忆中,毛主席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都会亲力亲为。有一次,毛主席曾找到张瑞岐去带路。说是:
“咱们去遛遛弯吧,看看老侯去。”
毛主席说是这么说,后面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张瑞岐则顺着毛主席的话说:
“好啊,正好他就在不远处喂马呢。”
毛主席笑了起来:
“这不就赶巧了吗。”

毛主席身着带着补丁的棉袄,手上是把了很久的柳木棍,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毛主席的标配,走到哪带到哪,
张瑞岐认人不需要看脸都能识得,而毛主席此行的目的则是去见他的马夫老侯。

看到毛主席来了,老侯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赶紧往身上蹭了蹭手。这时毛主席的手也伸了过去,说:
“这不就见外了。”
老侯笑了笑,握住了毛主席的手。

毛主席此行原来是来为老侯安排的,考虑到他的身体和年龄问题,算是让他以更好的方式行军,同时也意味着要与毛主席分开。
毛主席此行是为了亲自与他告别,可见毛主席对身边人的重视。
张瑞岐在一旁看着也非常的感动,当时的他就明白,自己也有离开的这一天,而毛主席也确确实实的将他们当成了亲人来看待。

同时,张瑞岐也付出了自己的大把时光,并说:
“跟在毛主席身边是值得的。”
三、毛主席的生活常态
毛主席身边人来人往,与毛主席相处久了的人,都很舍不得离开毛主席,毛主席安慰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
但毛主席始终坚决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他们不应该受限。”

如此,与毛主席年龄相仿的警卫员是朋友,年纪比较小的更像是毛主席的孩子,不管何种身份,
毛主席的教导不会少,嘱咐和挂念也会持续一生。

在延安时,毛主席是朴素的。
经历了长征,瘦弱的身体多是疲惫的。别人不知道毛主席的苦,张瑞岐比任何人都清楚。
看到毛主席的那刻他真正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

毛主席在窑洞中熬夜,张瑞岐知道再劝也是无用的,多年养成的习惯,张瑞岐只能默默的陪在身边,有时候他都熬不住的时候,毛主席还坚守在那,他说:
“我在毛主席身边比较安心,毛主席有什么事情,我在一旁也好打下手。”

毛主席的精神在一点一滴中传达给了张瑞岐,直到他结婚时,毛主席的信上也写道:
“日子要过好,贡献也不能少。”

结语
张瑞岐在家乡没有因为之前的身份而大肆炫耀,他坚持着朴素的生活,跟着党的号召,在普通中做出贡献,并真正做到了毛主席所托。
毛主席的精神是伟大的,张瑞岐与毛主席在一起的经历是珍贵的。这份珍贵之中有亲情,这段故事也永远被传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2-27 05:01:29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0:32 , Processed in 0.0089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