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隔30年再次现身黄河口! 是 "江南第一名鱼", 英国女王想吃都没吃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4:55:3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时隔30年再次现身黄河口! 是 "江南第一名鱼", 英国女王想吃都没吃到                                                                2025-02-20 17:27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5年1月,东方网报道了一则消息,消息中称一种在上海天然水域消失了将近30的鱼又重新出现了!

要知道,这种鱼可是被称为“江南第一名鱼”,在我国的餐饮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如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时,因思念起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竟毅然辞官回乡,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千古佳话。

1986年的时候,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恰巧来到中国的上海访问,曾主动表示自己想要尝一尝这种鱼的味道。


但当时人们用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抓到一条,所以最后伊丽莎白二世愣是没有吃上。

可见这种鱼的文明程度和珍稀程度。

那么究竟是什么鱼让文人墨客都念念不忘,甚至让英国女王都好奇它的味道呢?

«—【·珍贵的文化符号鱼·】—»

这种出名的鱼就是松江鲈鱼,它又被称作“四腮鲈鱼”,是杜父鱼科松江鲈属动物。



松江鲈鱼体型小巧玲珑,成年之后的鱼体长就在十几厘米左右。

它的身体呈长椭圆形,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圆柱体。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鳃盖膜上各有两条橙红色的斜纹,从外观上看,恰似四片鳃叶,“四腮鲈鱼” 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一独特的长相,不仅让它在众多鱼类中辨识度极高,也成为了它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而且比较神奇的是,它的体色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巧妙改变,通常呈现出褐色或黄褐色,并带有不规则的黑斑。


这种天然的保护色,就像是一件隐形的披风,帮助它在自然水域中巧妙地隐藏自己,躲避天敌的追捕,提高生存几率。

松江鲈鱼是一种典型的降海洄游性鱼类,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幼鱼时期主要生活在与海相通的河流中。


它比较喜欢水流较缓、水质清澈的水域环境,常常将自己隐藏在水底的石块、洞穴或水草丛中。

这些隐蔽的地方,既能为它提供安全的庇护所,又方便它观察周围的动静,随时准备捕食猎物。

松江鲈鱼喜欢吃肉,水里的一些水生昆虫、虾类和小型鱼类都是他非常喜欢吃的生物。


每年秋冬季节,当水温逐渐降低,成熟的松江鲈鱼便会开启它们神秘而艰辛的繁殖之旅。

它们会从淡水水域向河口和浅海洄游,寻找伴侣生儿育女。

在繁殖过程中,雄鱼会先出马找个比较适合繁殖的场所,一般会选择在有水流的石缝或贝壳堆积处。


找到合适的地方后,雄鱼会不辞辛劳地用自己的身体将这些地方清理干净,然后等着雌鱼到来。

雌鱼产卵后,雄鱼会迅速排出雄性细胞,受精后的卵会粘附在产卵场所的物体表面,此时,雄鱼会肩负起守护卵的重任。

在幼鱼出生之前,它会一直守护在卵的旁边,驱赶可能靠近的天敌,确保卵能够安全孵化。


幼鱼孵化后,会随着水流进入淡水水域,开始它们全新的生长之旅。

这一复杂而奇妙的繁殖过程,是松江鲈鱼种群延续的关键环节。

那么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众多的松江鲈鱼,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间数量急剧减少,一度在许多水域绝迹呢?


«—【·为何数量这么少·】—»

在过去,松江鲈鱼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曾广泛分布于辽宁、山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河口地区。

这些地方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松江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家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剧烈变化,它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分布范围逐渐缩小,许多曾经能见到它身影的地方,如今都难觅其踪。

松江鲈鱼味道鲜美,肉质鲜嫩,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其价格一路飙升,变得十分昂贵。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松江鲈鱼进行了过度捕捞。

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大量的亲鱼被捕捞上岸,这对松江鲈鱼的种群繁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非法的捕捞方式,如电鱼、毒鱼等,在一些水域屡禁不止。


这些非法捕捞方式不仅对松江鲈鱼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还破坏了整个水域的生态平衡,对其他水生生物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00 年,面对松江鲈鱼濒危的严峻现状,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毅然发起了“寻找松江鲈踪迹”的全国大行动。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终于从北方找回了几十尾野生鱼种

这几十尾野生鱼种,就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成为了拯救松江鲈鱼种群的希望之火。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不断探索,科研人员终于在 2010 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松江鲈人工繁育成功。


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松江鲈鱼的种群恢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些差点就销声匿迹的松江鲈鱼被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松江鲈鱼的野生种群数量仍然较少,它们能否恢复种群仍然是未知数。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松江鲈鱼这一珍贵的物种一定能够在自然水域中重新焕发生机,续写它的传奇故事。

参考:
中国在线《时隔30年松江鲈重现长江口 打破野外监测零纪录》2015-1-14
上观新闻《预计苗种总产量达30-40万尾!“江南第一名鱼”松江鲈今春首批鱼苗已孵化》2024-3-13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5-4-13 05:49:23 |只看该作者
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3-25 05:49:11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1:02 , Processed in 0.0093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