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减很高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6 08:45:4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减很高明                                                                      2025-04-25 17:48                                        

发布于:山西省
    “草原上,枯草与青草交替,春来秋往,岁月的指缝中,生命的脉搏依旧。”这段话,大概也许能勾起你心底的一些熟悉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那首流传千古的诗作,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无数人心头的经典之句了。诗人如此写野草,既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又寄托了生命的顽强与再生。而在我们的课本里,尽管这四句诗的广为流传,却只选择了其中的前四句。至于原诗的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却被有意删去。这其中,何解?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全貌。或许你会觉得,删去这些诗句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毕竟白居易那种深沉的离别情感,并非每个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然,若真要追溯其原因,就得从这篇诗作的独特背景说起。《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时,白居易不过十六岁,这首诗其实是在科举应试中按题目要求创作的,属于“赋得体”诗。这种诗作要求既能咏物,又能抒情,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考试的独特要求。

回到诗句本身,“离离”二字,已勾画出原野上草木茂盛的景象。那“一岁一枯荣”,也在短短八个字中,便将草木与四季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正是这生生不息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与常在,也折射出了人类生死轮回的深刻含义。即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一段描写似乎更有种顽强的生命力在其中,仿佛任何一场灾难都无法摧毁这一份顽强的希望,只有春风一吹,生命便复苏,重新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辉。

这些诗句,仿佛给人以无限力量。每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或许就该想一想,那不屈不挠、在荒野中倔强生长的草木。它们不怕烈火,懂得等待春风的温柔。或许,这正是教育孩子们的最佳方式:不管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

然而,若将后四句的离别情感加入,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意之浓厚,似乎令人浮想联翩,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便是诗人对离别的深沉感慨。然而,这份情感,未必能为尚处在成长初期的孩子们所理解。对于他们来说,情感过于复杂,难免让他们感到沉重,也可能因理解上的偏差,影响他们对整首诗的体验。因此,课本中的删减,似乎也可以理解。

再者,教材的选编自有其深意。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正处于对世界的初步认知阶段,感知简单而纯粹。诗句简练生动、富有画面感,又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这类内容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引导他们向善的最佳材料。而那些较为晦涩的字词,如“芳”、“翠”,对于年纪尚轻的孩子来说,不仅难以识记,更影响他们对诗意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若将全诗收入教材,反而可能因为难度的增加,让孩子们对古诗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
写到此,不难得出结论。教材中对这首诗的删减,似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的教育目标等多重因素。删去后四句,并没有损害诗歌的美感与价值,反而让它以一种更加适宜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删减,体现了教育者的智慧与良苦用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容易理解、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版本。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那原野中的草木一样,历经风雨,依然能够挺立;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依靠坚强的信念,重焕生机,迎接属于自己的春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3:00 , Processed in 0.0091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