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渭的书画特征与审美情趣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5:59: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徐渭的书画特征与审美情趣                                                

2025-05-02 11:18                                        

发布于:山西省
   


                                    

徐渭的书画特征和审美情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余彦毅

一、徐渭水墨技法与特征

徐渭的水墨写意画用笔豪放,墨色变幻多端,当数《十二墨花图》最能体现徐渭的恣意性情,这幅画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十二种花卉,包括牡丹、兰花、芙蓉、荷花、菊花、菖蒲、竹子、水仙、海棠、杏花、茶花和梅花。从技法而言,徐渭娴熟地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技法,将各种花卉的神韵刻画得生动传神,不同的花卉所使用的笔法也不一样。比如画梅花(图1)枝干时,笔触顿挫有力,运用侧锋擦出枝干的粗糙质感,中锋勾勒出梅枝的曲折形态,表现出梅花枝干的苍劲古朴。徐渭技法的高明不仅体现在笔法上,对墨法的表达更为传神,比如在表现荷花时(图2),浓墨点染荷叶的中心部分,以体现其厚重和向背关系,淡墨晕染荷叶的边缘,表现出荷叶的轻薄与通透,再以干墨勾勒叶筋,增加荷叶的质感和立体感,对于浓淡干枯墨色的掌握,徐渭已入无人之境。

(图1)

徐渭 纸本册页 梅花图

(图2)

徐渭 纸本册页 荷花图

在文人画的传统中,花卉是较为常见的题材,画家常借花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早在徐渭之前,元代画家钱选就创作过同题材的作品,其《八花图卷》以工笔重彩的技法描绘了八种花卉,风格典雅细腻,而徐渭正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所选择的这十二种花皆是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赞颂,饱含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各花形态各异,易于表现,构图疏密有致,搭配题诗,相得益彰,既能展示徐渭丰富的技法,亦承载着他的感悟和思绪。

以书写技巧融入文人水墨的趋势不断地发展,从工稳到写意逐渐过渡,写意花鸟可以追溯到“徐熙野逸”,到了元代赵孟頫的主张以书入画,水墨梅竹风行一时,再到沈周善用水墨淡色,陈淳以生宣作画,力求韵味,到徐渭的出现,水墨大写意达到了顶峰。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图》(图3)将狂草入画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草书笔法写枝蔓,随意交织,杂乱无章,处处透露着徐渭悲愤的心境;以泼墨法染树叶,笔墨放松,挥洒肆意,淡墨与浓墨交相辉映,墨气酣畅,宣泄着徐渭强烈的个人情感,配上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尽是失意孤寂、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以画为主体,欹正相生的构图,笔法与墨法的融合,配上诗文和苍茫的字迹,实现了诗、书、画三者高度的统一,徐渭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完全地表达出自我,将水墨大写意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高度。

(图3)

徐渭 《墨葡萄图》 165.4*64.5cm

二、徐渭的书法技法与特征

徐渭的书法与其大写意水墨画皆为一路,自成一派,黄惇教授认为:“徐渭的书法,面孔之奇异,用笔之大胆,均在同代书家中无有可参照者,真可用得‘绝去依傍’四字。”诚然,初观徐渭书法,会为其气势所震撼,狂风骤雨般的点画极具视觉冲击力,茂密的章法搭配巨幅尺寸,形成强烈的气势,让人近乎窒息,后世的书家诸如王铎、傅山在气势上都难以超越。在徐渭传世的书法作品中,《草书杜甫诗轴》、《咏墨词轴》(图4)、《咏剑词轴》(图5)等作品集中代表了其书风特征。《草书杜甫诗轴》全名《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诗词内容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象,表达了杜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悠远,徐渭的书风奔放洒脱,两者搭配在一起,产生了奇绝的效果。在创作文本上,徐渭曾多次抄录杜甫的诗词,不仅是徐渭,明清的其他书家的创作文本,都出现来自杜甫诗集的现象,如王铎《草书杜甫秋兴试卷》、傅山《杜甫五律诗》、祝允明《山水障歌卷》、张瑞图《草书杜甫诗轴》、董其昌《杜甫诗卷》等,反映了明清书家对杜甫诗集的接受和喜好。徐渭受到了陈淳、祝允明等书家的影响,在创作文本上也会倾向选择杜甫,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徐渭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经历,经历过牢狱之灾,晚年穷困潦倒,精神备受折磨。

在创作技法上,徐渭的笔法可谓了颠覆了以二王一路的传统,拖、抹、甩、拽、拧等手法杂糅笔底,破散的笔毫使线条呈现大量的飞白,甚至出现多处破锋,笔毫的形态发生强烈的形变,透过这般笔迹,我们足以窥探到当时徐渭书写速度之快;在力度把控上,徐渭大多是“打点式”发力,大幅度的提按,剧烈的抖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线型和线质;在线条质量上,线条的中段也有别于传统帖学追求的“中实”,多露锋入纸,出现许多尖的笔触;在书写节奏上,徐渭非常注意笔毫的跳跃性,强化提按,增加牵丝连带,使笔法显得错综复杂;在空间布白上,大量的牵丝把字切割成了许多细小的空间,营造出一种破碎的美感;在取势上,徐渭不仅吸收了米芾“八面出锋”的体势特点,而且还杂糅了黄庭坚“大开大合”的体势特征,两者的结合使得徐渭的字势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向各个角度冲击,这种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在历代的书家当中是相当罕见的。

(图4)

徐渭 《应制咏墨书轴》 353*102.6cm

三、徐渭书画的审美情趣

前面的篇幅谈及了徐渭书画的用笔的统一性,阐述了笔形,进而我们进入到笔象的探讨当中去。在《笔象·笔意·笔境》一书中,吴慧平教授认为:“对于书法鉴赏而言,点画、结体、章法还只是完成了书法欣赏的表面,还应该通过这些可视的笔象进入笔意,进而进入笔境,完成书如其人的整体判断,真正的鉴赏才得以完成。”如果说黄庭坚的笔象是“长枪大戟”,那徐渭的笔象则是“强弓硬矢”,在其作品当中,许多字势态开张,几近达到甚至超脱字基本型的极限,宛若一把拉满的弓,左右伸展的笔画穿插在其中,宛如搭在弦上的箭,蓄势待发。吴慧平教授还指出:“由‘象’走向‘意’的中介便是‘势’。”徐渭的笔意鲜活奔放,透露着强烈的个人情感,点画的交织之繁杂,线条的呼应之强烈,使得徐渭的字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当我们读到徐渭的笔象,那是徐渭作品当中的表达;当我们透过笔象了解到他的笔意,仿佛看到了徐渭挥运之时的精神状态;直到我们完全了解到徐渭的笔境,我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徐渭本人喷薄的、爆发的、张扬的、真我的面目。徐渭打破了章法的限制,将行距压迫殆尽,行列间相互侵蚀,既密又散,用章法的密调节字形结构的散,整幅画面混乱与秩序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作品形式所构成的审美效果,处处流露着徐渭癫狂、不羁、痴妄的境界,是有别于“文人气”、“书卷气”的“侠气”、是离经叛道的自我宣泄,我们少有找到与之参照的书家,祝允明算一位,徐渭受到其章法的影响,结合自身的用笔,境界有比祝允明更进一层,情绪的宣泄更为彻底,袁宏道赞其云:“予不能书,而谬为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徵仲纸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这段话非常鲜明地点出了徐渭“书神(书法精神)”境界之高深。

(图5)

徐渭 《应制咏剑书轴》 352*102.6cm

四、徐渭的精神

晚明思想解放的浪潮,对徐渭的书画作品风格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先是王阳明的“心学”,打击和批判了当时笼罩思想界的程朱理学,再到李贽“童心说”的出现,使明代异端思想发展到高潮。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提到:“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起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从外部的因素来说,社会环境和思潮对徐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更加追求自由地表达,徐渭在《笔玄要旨》中写到:“故笔死物也,手之支节亦死物也,所运者全在气,而气之精而熟者为神......以精神运死物,则死物始活。”这里可以看出徐渭极其注重“精神”的运用,笔听使唤而书我面目,否则与死物无异。从内部的因素来说,徐渭一生颠沛坎坷,生时丧父,随嫡母生活,童年不幸,官路不顺,追随胡宗宪抗倭有功,然胡入狱,徐渭害怕受其牵连出现精神分裂,欲求自尽,自杀未遂后杀妻入狱,饱受精神病和疾病的折磨,晚年穷苦潦倒,如此悲惨的经历却未能掩盖徐渭的光芒,这些共同造就了徐渭,一位极具个性和反叛精神,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活出自我的、与命运病魔作斗争的旷世奇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13 , Processed in 0.0109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