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为什么把“夷族”改为“彝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0:20:1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主席为什么把“夷族”改为“彝族”?                      

2025-05-22 16:27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中国广袤的民族画卷中,56个民族各具独特的魅力,其中有55个属于少数民族。彝族,作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别具一格,它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还是在医学、历法与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展现出全面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彝族曾被称作“夷族”。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对这一民族的尊重,毛泽东主席亲自将其更名为“彝族”,这不仅体现了对彝族的认同,也显示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那么,毛主席为何将“夷族”改为“彝族”呢?

在1935年春末夏初,历史洪流中,中国大地上正进行着规模空前的长征。这场伟大的旅程中,红军的先遣队由刘伯承将军带领,穿越了四川西南部那些险峻的山脉,抵达了彝族的历史故乡——凉山,彝族的聚居地。这片历史悠久、群山环绕的土地上,红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冕宁县的彝海之畔,进行了一场充满历史意义的血盟仪式。在彝海岸边,两方在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中交换誓言,这样的盟约不仅为红军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也让彝族与红军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彝族生活在四川西南部的偏远山区,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长期受到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及其他反动势力的压迫,彝族人民对外来势力,尤其是汉族军队,抱有强烈的戒心和敌视态度。彝族与汉人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

在红军抵达冕宁之前,国民党政府不断在彝族地区传播反共宣传,意图在红军与彝族之间播下不信任的种子。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红军领导层清楚,要在这一战略地带安全通过,就必须获得彝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因此,中共中央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向外界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详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强调了彭共与国民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区别。这份布告承诺为彝族人民带来解放,倡导汉彝之间的兄弟关系,呼吁民众团结一致抵抗外来压迫。

然而,经历了长时间的歧视与压迫,彝族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矛盾与压迫使他们对外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疑虑。深山中的彝族心声在浓雾中被遮蔽,缺乏沟通的机会使得他们对任何自外而来的“喊话”都显得冷漠。面对这一棘手的局面,中央和军委对红军穿越彝族区域的行动给予了高度重视。

毛主席在红军出发前曾强调,这次行动的核心目标不是展开战争,而是通过宣传和实质性的行动,推广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民众的信任,并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友谊。在彝族地区,羊坪子村的果基小叶丹则成为了一个特例。小叶丹既聪明又能说会道,掌握汉语,因而在果基家族中担任了领袖角色。面对外军的压力,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智慧与勇气。在一次因他人惹事引发的危机中,尽管心中有些畏惧,他还是派遣了擅长汉语的沙马尔各与红军接洽,试图探明红军的真正意图。沙马尔各与红军的谈判意外地友好,让小叶丹意识到红军与国民党截然不同,随即带着15名族人下山,主动寻求和平。

在彝海边,小叶丹与红军的指挥官刘伯承相见,场面极其传奇。刘伯承重申了红军不寻求战争,追求和平的宗旨,并深入阐述了“汉彝一家亲”的理念,成功地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在这次会晤中,双方还举行了传统的彝族血酒仪式,尽管因缺乏酒精,清水被用作替代,仪式的高潮在吟唱的彝族咒语中达成。刘伯承与小叶丹庄严交换誓言,彼此宣誓成为兄弟,这一举动象征着两个民族的团结与共同命运。小叶丹与刘伯承建立的友谊不仅对当时的局势至关重要,更在红军后来行军中彰显了其重要性。

在小叶丹的帮助下,红军顺利穿过了被视为“险途”的彝区,并在小叶丹的组织下,动员了更多彝族民众参与保障工作,为红军的安全通过提供了保障。小叶丹的遗物之一——一面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成为了这一段历史的永恒见证。即使在他最终被地方军阀杀害后,这面红旗依然由其妻子妥善保存,并最终献给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成为不朽的记忆。

那么,为什么“彝族”历史上又被称为“夷族”呢?这一命名背后又有什么深厚的渊源?

彝族,这个多元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根源可追溯至汉文献中常提及的“西南夷”,这是古代汉人对西南一带多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多种历史文献,如《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均蕴含着丰富的彝族历史,其中明确记载彝族自称为“尼”,这一名称源自古代汉语中的“夷”,因此在许多汉文文献中,彝族被称为“夷”。

彝族的支系复杂且众多,尤其在云南地区,根据自称与他称分为多达81个不同的分支,包括诺苏、聂苏、纳苏等,其中诺苏为最大的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的凉山。彝族方言极为丰富,各地区之间虽然沟通困难,但仍有30%至50%的相似词汇和语法结构,他们共同庆祝着火把节这一核心的传统节日,展现了彝族作为一个团结的民族的文化特性。

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进,彝族的称谓不断变化。在秦汉时期,彝族祖先曾被称为“昆明”、“叟”及“离”,这些名称背后承载着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信息。《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历史学者常璩详细描述“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其中“昆”即指昆明,涵盖了当时云南滇池一带及澜沧江流域的居民。这一群体因强大的势力和庞大的人口数量而被称为“大种”,反映了其在地方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和唐宋时期,名称“昆明”的使用逐渐减少,而“叟”成为多个夷系民族共同的称呼。在许多文献记载中对“叟”的频繁提及,显示了其联系汉族历史的深厚背景。后来,彝族开始自称“诺苏”,“苏”意为“人”,并且与古代“叟”有相近的音。这一名称的更替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显示了彝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动历史。
在唐宋时期,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爨蛮”和“乌蛮”,这些名称更是标志了彝族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尤其在战略重地南中地区,彝族先民成为了主体民族,统称为“爨人”,这一称谓在时间的迁移中逐渐转变为专指彝族。《云南图经志书》中提到:“罗罗,一名爨,而有黑白之分”,这又引出了“乌蛮”这一常用名称,指代居住在东爨区域的彝族群体。

元明清时期,彝族通称逐渐演变为“罗罗”或“倮倮”。“罗罗”是从唐宋时期延续而来的乌蛮,尽管在汉语中是对彝族的他称,但其本意源于彝语,而“倮倮”则常被带有侮辱之意用于指代彝族。解放初期,彝族仍被称为“夷族”。

终于在1949年,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篇章。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筹备期间,张冲作为一名代表,参与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在审阅代表资料时,毛主席发现张冲在登记表上填写的是“夷族”这一带有歧视性的名称。毛主席立即意识到,在新中国所有民族应当平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因此,使用“夷”字的称谓显然不妥。毛主席向张冲阐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用“彝”字替代。他详细说明“彝”字的文化内涵,强调其象征着丰衣足食和古老的美好,符合彝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现状。

张冲对此深表赞同,认为这一新名称尊重了彝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也寓意着新时代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平等。在广泛征求彝族人民的意见后,1964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彝族”作为官方民族名称,这一更改不仅是符号的替换,更是新中国对民族权利保护和尊重的生动体现,标志着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成熟和进步。毛主席的这一决策,亦被视为对彝族及所有中国少数民族深刻的敬意,同时昭示着中华民族大家庭汇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参考资料:

张立玉著.《中国南方文化典籍译介》[M].2018

高勇著.《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M].2014

丁杰.《彝海结盟传佳话》.《凉山日报》(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4:52 , Processed in 0.0077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