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军官折服!毛主席从未留过洋,却在窑洞里预见慕尼黑会议结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06:04:0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美国军官折服!毛主席从未留过洋,却在窑洞里预见慕尼黑会议结局                                                                   2025-05-23 14:10                                        

发布于:天津市
   
       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一位深具远见的领袖,毛主席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时也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做出了一系列对国际形势的清晰分析。
1938年5月,美国军官埃文斯·卡尔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抵达延安。当时他震惊地发现,尽管毛泽东从未出过国,但毛主席对西方局势的分析竟然比他自己更为准确。毛主席甚至准确预测了英法将继续对德国采取妥协政策,这一判断与几个月后即将召开的慕尼黑会议结果惊人地一致。

此后,卡尔逊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走向胜利,并在余生中为西方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作出了显著贡献。

埃文斯·卡尔逊生于1896年,来自美国纽约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虽然卡尔逊在学校并不出类拔萃,但自从参军后,他对各国的国情产生了浓厚兴趣。1922年,卡尔逊为了摆脱单调的工人生活,再度入伍,先后在尼加拉瓜服役,并获得了军功勋章。1927年,卡尔逊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的驻军中服役。第二年,他偶然听闻一支名为“红军”的武装力量正与中国正规军交战,开始对中国发生的事态产生兴趣。

1935年,卡尔逊回国后,成为了罗斯福总统的卫队营长,并且得到了总统的高度关注。1937年春,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卡尔逊奉命前往中国,担任驻华武官。在出发之前,罗斯福总统特别召见了他,并叮嘱他尽可能多地接触中国人,收集一手资料,并定期向美国报告情况。同年,卡尔逊的朋友、美国记者斯诺也来到了中国,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到达了延安,成为了第一位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的西方记者。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卡尔逊到达上海后,便开始对这一场大规模血战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公共租界的房屋中,通过望远镜观察那些装备简陋的中国士兵,尽管面对日军的坦克大炮,他们依然奋勇杀敌,毫不退缩。卡尔逊为他们的英勇所震撼,甚至与其他观察员开玩笑说,自己也恨不得冲到前线去与他们并肩作战。

在上海期间,卡尔逊不仅与众多中国军人进行了采访,还对中国平民自发组织支前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一位中国工人,他首次听说了“工合”精神,开始思考“军民一体”或许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一次,卡尔逊接待了刚刚抵达上海的斯诺,后者刚刚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初稿。当卡尔逊拿到这本书并一气呵成地读完后,他惊讶地问斯诺:“你说的这支纪律严明、充满战斗欲望的军队是真的存在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不会是你凭空编出来的吧?”斯诺愤怒地回应道:“如果我能编出这些人,为什么还需要跑到陕北去呢?”卡尔逊再三阅读后,他深感难以理解:在他作为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海军陆战队服役经历下,竟然能有这样一支装备简陋、人数不多却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这种困惑促使卡尔逊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亲自前往陕北进行深入了解。1937年12月,随着战局的变化,卡尔逊终于来到了山西洪洞县,在那里,他见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朱德对卡尔逊的到访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公开表示卡尔逊是第一位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西方军官。

在山西期间,卡尔逊不仅接触了许多中共军队的高级将领,还认真学习了当时八路军进行游击战的理论,并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在敌后执行破袭作战的全过程。从此,卡尔逊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支军队的真实情况传播到全世界。

离开山西后,卡尔逊并没有直接前往延安,而是首先去了武汉。直到1938年4月,他才抵达延安,并得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热情接待。卡尔逊在延安的考察,令他彻底相信了斯诺所说的一切。当他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见到毛泽东时,他被这位伟大的领袖深深吸引,并在日后的回忆中如此描写毛主席的形象:“我走进房间,看到的是一位高大的男人,他的狮子般的头部主宰着强健的体魄,浓密的黑发从中间分开,随意地梳在脑后,一双和蔼的眼睛注视着我,仿佛是一位天才的梦想家。”

卡尔逊与毛主席进行了数小时的深入交谈,除了探讨中日战争,他还对当时世界的反法西斯形势展开了讨论。尽管日本法西斯在东方已开始全面侵略,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在1938年初还未完全暴露其侵略本质。美国社会也缺乏对法西斯主义崛起的警觉,仍然抱有“孤立主义”思维。

然而,毛主席在延安时提出了对欧洲局势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英法两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德国真正采取军事行动,这两个国家会为了避免与德国的冲突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他坚信德国若继续向西南进军,英法才会最终参战。卡尔逊对于毛主席的判断感到震惊,因为他知道毛主席从未亲自到过欧美,然而几个月后,慕尼黑会议的召开,验证了毛主席的准确预见。

1938年5月,德国频繁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战争威胁,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解决所谓的苏德台问题。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做出了强硬回应,但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却在1939年9月与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会谈。最终,英法两国未能有效阻止德国扩张,甚至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后,张伯伦仍然称这是“带回一代人的和平”。几个月后,德军便全面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这些战争资源也为后来德军横扫法国和空袭英国提供了帮助。

毛主席如何能够如此准确地判断世界局势?这与他多年来扎根中国社会,深刻思考国际问题密切相关。毛主席虽然没有出国,但他在红军的教育体系中,始终保持着对世界局势的敏感。他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从基础知识到国际战略的各种内容,还借助共产国际的电台,了解了外界发生的重要事件。这样的学习背景,让他能够作出如此准确的世界局势预测。

尽管卡尔逊在延安的停留仅有短短十天,但他完全接受了毛主席的看法,并在之后通过各种媒体发表演讲,出版了《中国的双星》,旨在呼吁西方社会更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然而,卡尔逊的言论逐渐引起了美国保守派的不满,最终在1938年9月,他因反对美国的传统外交政策而离开了军队。

尽管卡尔逊的坚持使他最终脱离了军事岗位,但他依然为中美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并对中共军队的游击战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才意识到卡尔逊所提出的战术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并重新考虑了中共抗日武装的作用。最终,卡尔逊被召回,参与了美国特种部队的组建。尽管他不再活见证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但卡尔逊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4:22 , Processed in 0.0080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