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军中“三陈”的战功大、职级高,为何知名度不如“三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08:31:2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军中“三陈”的战功大、职级高,为何知名度不如“三杨”?                                                                        2025-05-23 12:34                                        

发布于:天津市
   
       在我军历史上,有许多备受瞩目的黄金搭档和“三人组合”。其中,朱毛、刘邓、陈粟、林罗刘等是最为知名的黄金搭档,而军中的“三人组”也有“三杨”、“三陈”、“三梁”等等。“三杨”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三陈”是陈赓、陈再道和陈锡联,而“三梁”则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尽管这些“三人组”都具有极高的声望,但其中的“三杨”相比“三陈”,显得更为人所熟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杨”在知名度上超越了“三陈”呢?
一、资历对比:“三陈”领先于“三杨”
从资历上来看,“三陈”的资历明显优于“三杨”。陈赓、陈再道比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都要年长得多。陈赓出生于1903年2月,来自湖南湘乡;陈再道则生于1909年1月,来自湖北麻城;陈锡联则是在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红安。相比之下,杨得志生于1911年1月,杨勇和杨成武则分别于1913年10月出生,杨勇还比杨成武略大。红军时期,陈赓是红四方面军参谋长,陈再道是红4军军长,陈锡联则担任了师政委;而“三杨”中的杨得志当时是红2师师长,杨勇和杨成武则分别担任了红1师政委。到了抗战时期,陈赓和陈再道分别在太岳和冀南创建了根据地,而杨得志、杨勇则开辟了晋鲁豫根据地,陈锡联、杨成武则分别在刘伯承和聂荣臻麾下,成为太行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关键人物。
二、战争年代的战功对比:“三陈”更胜一筹

在战争年代,陈赓的表现相较于“三杨”更为出色。红军时期,陈赓长期在上海特科从事情报工作,虽然这段经历不如其他人的战斗经历那么显赫,但陈赓在担任鄂豫皖红12师师长及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期间,已经展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长征期间,陈赓带领的干部团的表现不容小觑,他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陈再道作为红4军的军长,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而“三杨”最为人所称道的战斗是在长征途中,他们在湘江、大渡河、泸定桥、腊子口等战役中表现出色。

抗战时期,“三陈”的贡献也比“三杨”更为突出。陈赓在386旅,陈再道在冀南,陈锡联则在太行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三杨”主要活动于晋察冀一分区和晋鲁豫根据地,影响力相较于“三陈”略显逊色。到了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役,“三杨”因参与其中的“轮战”而声名鹊起,而陈赓、陈再道虽未直接参战,但也对我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建国后的对比:“三陈”依然领先
建国后,“三陈”的地位依然占据了上风。陈赓曾担任过副总长、副防长,并且创办了哈军工。尽管因早年的电刑伤留下心脏问题,他于1961年英年早逝,但他对中国军事建设的贡献无可忽视。陈再道在解放后的职务同样举足轻重,曾担任过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及铁道兵司令员。陈锡联则是三人中成就最为显赫的,他不仅在担任炮兵司令员期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期更被主席寄予厚望,接替叶帅主持军机。
尽管“三杨”在建国后也担任了重要职务,杨得志曾担任总长,杨成武、杨勇则分别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领导地位和晚年的贡献上,“三陈”依然更为突出。
四、名气对比:“三陈”知名度不及“三杨”

尽管在资历、战功及建国后的成就上,“三陈”均优于“三杨”,但在军中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上,“三杨”却远胜于“三陈”。这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三陈”曾在战场上共同作战,但合作时间较短,他们虽然在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等地有过合作,但因为各自的战斗区域有所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配合较少。而“三杨”则是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人共同为中国军队赢得了赫赫战功,宣传力度也相应较大。

其次,“三杨”的声名之所以更为显赫,还与其较长的寿命有关。“三陈”中的陈赓大将英年早逝,享年仅58岁,而陈再道和陈锡联也都在晚年逐渐退出了军界,知名度逐渐下降。相比之下,“三杨”中的三位将领都活得较长,且直到晚年仍然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最后,“三杨”在外界的评价更为一致,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胜利后,他们的名声更是深入人心。而“三陈”则未能形成同样的整体评价,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低。
总结而言,尽管“三陈”在军事领域的贡献不可小觑,他们的战功和地位远超“三杨”,但由于历史原因、合作经历的差异以及更长时间的知名度积累,最终“三杨”成为了更具传奇色彩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和成就,也深深镌刻在中国军事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8:16 , Processed in 0.0090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