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公馆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背后有多少人的鲜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05:35:3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白公馆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背后有多少人的鲜血?                                                                                2025-05-24 12:49                                        发布于:天津市
   
     歌乐山位于重庆市沙坝区,或许对于不热衷旅行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太熟悉。然而,如果你听说过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个地方便与歌乐山紧密相连。
1939年,国民党军统将渣滓洞与白公馆改造为秘密监狱,数百名革命志士被囚禁于此。时光流转,这两处昔日的监狱已变成了如今的革命纪念馆。

如果你曾造访过这两地其中之一,可能会看到一面不同寻常的五星红旗。这面旗帜与我们常见的红旗有些不同,最大的一颗星位于正中央,四颗小星则分布在四个角落,围绕着大星排列,形成一种特殊的布局。这样的设计似乎很奇怪,难道不是吗?

然而,这面五星红旗却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牺牲。可以说,这面旗帜是由革命者们的生命与热血所染红的。

国民党一直对共产党及其他爱国人士充满敌意,视他们为“政治犯”,并用莫须有的罪名对其进行逮捕和关押。在重庆,渣滓洞与白公馆是国民党特务最臭名昭著的秘密监狱,人们称它们为“两口活棺材”。
渣滓洞最初是一个小煤矿,因矿中有很多煤渣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注意到这里三面被山包围,地理位置隐秘,于是他们将矿主杀害,占领了这片土地。随后的时间里,渣滓洞被改造成了监狱,内部设有牢房、刑讯室、办公室等设施,内外两院功能齐全。尽管渣滓洞曾在一段时间内被废弃,但在解放战争期间,这里又重新成为了秘密监狱的重地。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开始大规模抓捕进步的学生和新闻界的爱国分子,仅重庆一地就有超过200人被捕,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关押在渣滓洞。而1948年4月初,《挺进报》这一红色报刊的印刷点被叛徒出卖,导致上百人被捕,其中58名同志被国民党处决。报刊负责人陈然也被关押在渣滓洞。
除了因“六一事件”和“《挺进报》事件”而被捕的革命者外,渣滓洞还曾关押过许多著名的革命志士,比如江姐江竹筠、爱国将领黄显声以及许建业等人。最多时,这里曾关押超过300名革命者。

被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们,常常面临极其残酷的刑罚。钢鞭、电椅、老虎凳等极为严酷的刑具屡见不鲜,但更为惨烈的刑罚也时常上演,如“披麻戴孝”和“踩肚灌水”等无情酷刑。

所谓“披麻戴孝”,即是先将受刑者打得皮开肉绽,然后将布条贴在伤口上,等伤口开始愈合时,再强行撕下布条,带来的疼痛远比刚打伤时更加剧烈。这仅仅是渣滓洞中革命者们所忍受的一部分折磨。尽管如此,他们始终未曾向国民党特务透露过任何关于组织的秘密。

然而,国民党特务们却在渣滓洞的放风坝上大肆张贴“回头是岸”“切莫执迷”等标语,这种做贼心虚的行为可谓是“贼喊捉贼”。
位于渣滓洞不远处的白公馆,起初是军阀白驹的私人宅院,因地理隐蔽,也成为了国民党特务关押革命志士的理想场所。与渣滓洞不同的是,白公馆的内部环境相对较好,关押的多是一些知名的“政治犯”。
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将领杨虎城、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人曾被关押在这里。最多时,白公馆关押过200多名革命志士,他们也不得不经受敌人严酷的审讯与折磨。即便如此,他们从未背叛过自己的组织和同志。尽管日复一日地呆在狭小的牢房中,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渣滓洞监狱中曾贴有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完美地体现了革命者们对敌人的蔑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乐观以及困境中的豁达心态。
革命战士罗广斌曾这样形容:“国民党军统的警备部是小学,渣滓洞监狱是中学,而白公馆监狱则是大学。”这三者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折磨和考验。尽管身体遭受重创,他们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而那面特别的五星红旗,正是出自他们的双手,代表着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革命之火。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直到10月7日才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志士耳中。

10月7日,关押在白公馆二室的罗广斌在一次放风时听到守卫谈论起新中国的成立。他得知,早在一周前,新中国的国旗已经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虽然放风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罗广斌感到这十分钟异常漫长。回到牢房后,他迫不及待地告诉狱友们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尽管被特务严密监视,狱友们和他短暂地拥抱了一下,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
夜深人静时,罗广斌依旧激动不已。他和同志们开始构思如何制作一面五星红旗。没有工具,他们只能利用身边有限的物资,裁剪红色被面,找到黄色纸张做五角星。虽然制作条件极为简陋,但他们依然凭借着无畏的信念,完成了这面象征着希望和革命胜利的旗帜。
几十年后,罗广斌回忆起那个时刻,依然感慨万千。他眼中不禁涌出泪水,既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缅怀,也是因为自己和战友们在烈火中锤炼出来的坚定信念。
尽管当年与他一起制作五星红旗的同志们大多数未能亲眼见到真正的五星红旗,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中。
1959年11月27日,重庆即将解放,国民党仍不肯放弃希望,但他们的疯狂行为正在酝酿出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最终,在10月27日,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大部分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尽管如此,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12月1日,解放军终于到达了这两座昔日的监狱,但大多数革命者已经英勇牺牲。唯有35人幸存下来。
这面由革命者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虽显得简陋,却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意义。这些无畏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0:32 , Processed in 0.0084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