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为什么能写出《论持久战》而白崇禧等人却不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05:05:0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主席为什么能写出《论持久战》而白崇禧等人却不能?                                                                          2025-06-17 18:12                                        

发布于:北京市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战如何打?战争的结局如何?1938年在广州、武汉陷落后,在全国一派失败、沮丧氛围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抗战的方向和结局,书中的思想令国人耳目一新又为之一振。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对《论持久战》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将其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两句话,经蒋介石同意后,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此书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实,在毛泽东之前,国民党内部如白崇禧等将领也曾经提出类似“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可是,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写出《论持久战》,而白崇禧等人却不能呢?

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理论素养与哲学基础
毛泽东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善于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分析问题。《论持久战》不仅是一篇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刻揭示了中日战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白崇禧等人作为国民党将领,虽有一定军事才能,但缺乏系统的哲学思维和理论高度,因此,难以从宏观历史规律层面来把握战争全局。
二、政治立场与人民视角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立足于人民战争思想,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将战争胜负与民众动员、社会变革紧密结合。这种视角源于中共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抗战的思想。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其战略思维难以摆脱阶级局限性。白崇禧等人的军事思想,更多聚焦于战术层面,缺乏对社会力量的深刻整合能力。自然写不出《论持久战》这样的光辉著作。

三、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并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形成了独创性的军事理论。《论持久战》是对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战初期实践的系统总结。白崇禧虽有北伐和抗战经验,但国民党军的派系斗争和脱离群众的缺陷,使其难以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略理论。
三、战略预见性与全局观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精准预见了抗战将经历的“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指出持久战是唯一出路。这种预见性源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日本帝国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国民党高层普遍存在“速胜论”或“亡国论”的摇摆,白崇禧虽提出过“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思想,但对于中国国情和日本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因此不能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
四、组织能力与思想统一
中共强调思想建设和组织纪律,毛泽东写这篇著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抗战思想迅速转化为全党全军的行动纲领。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白崇禧作为地方军阀出身的将领,其观点即使有闪光点,也难以突破蒋介石“片面抗战”路线的束缚,更无法成为国民党的统一战略,因此,他也“懒得去写”。

陈冠任《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指出:“其根本区别在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革命家的战略’,将军事问题与社会改造、民众觉醒相结合;而白崇禧的军事思维是‘职业军人的战术’,局限于战场胜负和技术层面。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两种政治路线和世界观的对立。所以,毛主席写得出《论持久战》而白崇禧等人写不出来。”该书以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精彩的观点讲述了毛主席政治、军事乃至为人处事的智慧,讲述了亿万人民为什么追随毛泽东的奥秘。该书为读者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6-23 04:28:54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40 , Processed in 0.0080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