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恩来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0 06:46:3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恩来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                                                                    2025-06-15 13:22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那光辉灿烂的形象依然在人民的心中熠熠生辉。毛主席对后世的影响力之深,已经超越了许多人对他本人的记忆。那么,毛主席在当时的队伍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威信和影响力呢?周总理曾回忆起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性格如何深深影响着将士们。这件事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能让周总理深深铭记?

这件事发生在转战陕北时期。1947年,胡宗南率领的25万大军发起进攻,企图攻占陕甘宁解放区。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从延安撤出,转战陕北。延安,承载着无数革命同志的记忆与情感,许多人舍不得离开这个曾经奋战的地方,心里满是不舍和不甘。然而,毛主席自己对延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大家的心情,安慰道:“他们占领延安就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安我们一定会夺回来。”他不仅如此,还立下了“一日不打败胡宗南,便一日不过黄河”的誓言。毛主席立下誓言时,眼神坚定,言辞铿锵有力,随时提醒自己绝不妥协。后来,他一直牢记这句话,哪怕路途艰险,始终没有跨越黄河一步,直到最终战胜胡宗南,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毛主席的从容与淡定,给予了战士们极大的信心。在他的鼓舞下,大家怀着胜利的信念,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延安,踏上了艰苦的征途。转战陕北的路途异常艰难。崎岖不平的山路,汗水与血水交织,脚掌常常被石子磨破,有些战士身患重病,但依然不愿耽误行程,拖着病体坚持前行。在途中,常常会遇到暴风骤雨,极端天气令人心力交瘁。风雨交加之际,战士们不仅要警觉敌军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袭。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人数不多,遇到敌军将十分危险。

周总理曾回忆道,一次,队伍在大雨中艰难跋涉,泥泞的道路让人每一步都如同背负千斤,冰冷的雨水不停地打湿全身,但大家却没有停歇,依旧咬紧牙关,继续前行。毛主席和大家一起冒雨前进,与战士们共同忍受着这场恶劣的考验。风餐露宿,战士们早已习惯了艰苦的环境,但更让人忧虑的,往往不是恶劣的天气,而是可能随时会出现的敌军。在行进的途中,侦察兵突然发现前方山脚下有敌人的踪迹,战士们顿时紧张起来。长时间的忍饥挨饿和艰苦跋涉,若此时迎面而来的敌军势力强大,必定是一场恶战。尽管形势紧张,大家却依然听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挥,默契地采取了隐蔽行动,寻找藏身之处,尽量避免暴露行军路线。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敌军仍未撤离,大家依然感到不安。此时,毛主席的冷静与从容成了全队的定心丸。从敌人出现的那一刻起,毛主席就开始冷静分析局势,他摊开地图,分析双方的兵力和位置,向大家阐述了应对之策。毛主席的声音平静且充满信心,作战方案周密严谨,同志们的心情也随之稳定了下来,他们感到即使面对敌军,也不再那么恐惧。

就在大家严阵以待时,一名侦察兵急匆匆跑来,战士们都紧张地盯着他。侦察兵停下呼吸,缓缓说道:“敌军已经撤离。”战士们松了口气,纷纷感到一阵轻松。无论如何,能够避免与敌军的直接冲突,对于红军来说无疑是一大好事。于是,大家稍作休整,继续朝着陕北前进。

虽然转战陕北的行程并不算太长,约有1000公里,但这段路途异常艰难,期间多次与敌军正面交锋或擦肩而过。而毛主席总能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带领队伍化险为夷。他的镇定自若仿佛为部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在面对危险时能够迅速冷静下来,思考应对的最佳方式。毛主席不仅善于从地形上寻找突破口,还能利用陕西特殊的地理环境来牵制敌军,巧妙应对敌军的进攻。战士们无不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心服口服,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毛主席在身边,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毛主席不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深深关爱着战士们和百姓。他告诫战士们,不论形势多么艰难,也绝不能侵占百姓的财物。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解放军军纪严明,部队与人民的关系和谐融洽。每当战士们遭遇饥饿时,百姓们会主动送来食物,互相扶持,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令毛主席的革命道路充满了力量。

毛主席的领导气度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多年的磨砺与成长。毛主席的性格也深受少年时期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塑造。他出生于一个农户之家,父亲严厉,母亲温和。母亲的教诲让他从小就关心他人的疾苦,培养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毛主席从小便广泛阅读四书五经,儒家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很早便萌生了“兼济天下”的抱负。

有一次,湖南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百姓几近绝望,纷纷求官府救济。然而,地方官员却不仅不施援手,反而冷嘲热讽,声称自己绝不会挨饿。这种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引发了农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勇敢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虽然这次反抗最终被镇压,许多领导者被处决,但农民们表现出的勇气与不屈精神,深深触动了年轻的毛主席。与此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农民的最大困境在于“吃不饱饭”,贫困与饥饿成了他一生奋斗的动力之一。

毛主席的父亲曾亲身经历过被贫困农民劫粮的事件,这些关于贫苦百姓生活的经历深深烙印在毛主席心中。他的革命初心,便是要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饭,过上安定的生活。在逐渐成长为革命领袖的过程中,毛主席明确认识到,农民吃不饱的根源在于阶级压迫。地主和富商的剥削让广大农民陷入贫困,这也是毛主席决心发动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进入青年后,毛主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面对敌人时愈加沉着冷静。他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也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得到实践。1917年,湖南发生军阀混战,毛主席所在的学校即将撤离,但毛主席却建议留校守卫。他主动组织了学生自愿军,为学校提供保护。面对数千敌兵,他运用巧妙的战术,最终让敌军放下武器,毫不费力地俘虏了敌人。这次胜利为毛主席赢得了广泛的敬佩,也为他在革命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从井冈山到长征,毛主席不断磨砺自己的指挥能力,屡次击败敌军围剿,逐渐在军中建立了威信。毛主席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深远的领导力,赢得了周总理和无数革命战士的敬仰与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15 , Processed in 0.0075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