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德该不该成为红军失败的替罪羊?亲历者回忆:主要责任在中国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11:02: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李德该不该成为红军失败的替罪羊?亲历者回忆:主要责任在中国人                                                                  2025-06-30 14:33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位极为特殊的外国人,他名叫奥托·布劳恩,中文名李德。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不辞辛劳,跨越重洋,从遥远的苏联来到中国,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身份,毅然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事业中,成为那个时代难以忽视的身影。

一般来说,像李德这样无私奉献、千里迢迢前来支援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本应受到类似伟大白求恩那样的尊敬与歌颂。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李德在中国并没有赢得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这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
原因主要在于,李德抵达中央苏区后,作为红军的军事顾问,其指挥导致红军接连遭遇失败,最终不得不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连串挫折使得李德的形象蒙上阴影,也成为他评价不高的根本所在。但若仅仅以这些失败来判定李德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显然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

毕竟,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李德的身份仅是军事顾问,拥有的只是建议权,而非决策权。他不能完全主导红军的战略部署,也无权单方面决定战役的走向。因此,把中央苏区红军的失败全部归咎于李德的指挥,显得有失公允。事实上,许多中国革命的开国元勋们,后来对李德的角色都有过反思和回忆,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视角。那么,从这些亲历者的描述中,我们能否判定李德是否应成为中央苏区失败的替罪羊呢?

首先,不妨参考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对李德的回忆。那时伍修权担任李德的翻译,对李德的表现可谓一手见证,回忆内容颇具说服力。伍修权指出,李德在军事上确实存在明显失误,比如作战期间他极为教条地规定机关枪的摆放位置、碉堡的挖掘地点等,但当时红军使用的地图误差极大,这使得李德的指挥更像是纸上谈兵,导致红军每次作战都付出沉重代价。
伍修权甚至直言,李德根本不懂得如何在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敌情下作战。不过,伍修权同时也认为,李德能拥有指挥权并非他自己争取得来,而是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拱手相让”,换句话说,李德之所以能“越权”,主要责任还得归咎于中国的领导人。
伍修权所指的中央负责人,实际上是指当时党的核心领导博古。伍修权的观点一针见血,清晰地揭示了李德在中国革命中的真实角色:他始终是顾问身份,无权决定中国革命军事的重大方向。这一点,在李德回国后,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也有过正式的声明。
当时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认为李德在中国革命中确实有失误,但免予严厉处分,理由是李德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因而提出了不少错误建议,而这些建议本可以被采纳,也可以被忽视。由此可见,李德始终是顾问角色,他的“越权”行为,是中央领导人博古有意促成的。
博古作为中央苏区的党负责人,军事经验欠缺,因此对李德这个顾问寄予厚望,甚至将其纳入军事指挥的“三人团”,赋予了实质性的指挥权。中国军队历来严守命令,李德的指令自然被前线将士无条件执行,进而导致了一系列失败的战役。
为何博古会把一名外国顾问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背后有深刻原因。中央苏区当时不乏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如彭德怀、林彪等早已战功卓著,但他们对博古的领导并不服气。博古年仅二十六岁,却肩负党的最高领导重任,急需借助李德的“外来身份”提升自己的威望。
因此,李德不仅是一个军事顾问,更成了博古政治权威的象征。李德的共产国际背景和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历,使博古可以用他来制约和压制那些经验丰富、忠于毛主席的将领。这种刻板的教条主义思维,正是当时中央苏区国际派的典型特征,也导致了革命的重大损失。

综上,红军的失败固然与李德有关,但更多是博古及当时中央领导层决策失误的结果。李德应负的责任是次要的,他绝不该被视作失败的替罪羊。正如伍修权所说,失败的主要责任应由中国人承担。

彭德怀元帅多年后在自述中,也曾坦言对李德指挥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广昌战役中李德采取堡垒对堡垒的战术,导致红军伤亡惨重,彭德怀当面痛斥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彭德怀在自述中也提到了对李德的肯定。
那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张国焘为争夺红军最高领导权,制造分裂。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李特,盲目追随张国焘,公开指责中央红军“逃跑主义”。彭德怀愤怒与李特争论,毛主席也在现场,局势一度紧张。
出人意料的是,李特拔枪时,李德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双手紧抱李特,阻止他对毛主席施暴。李德用俄语劝说李特冷静下来,避免了事态恶化。尽管最后未能彻底调解,李特只得带人离开,但李德的果断和勇气令人敬佩。

这件事展现了李德个人品质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作为一位远赴异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这种担当并不令人惊讶。

多年后,李德在回忆录《中国纪事》中也坦率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写道:“中国同志对本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了解更深,我没有结合中国地理和作战传统进行指挥。”这段话体现了李德对自身不足的清醒反思。
毛主席曾形象地评价李德在中央苏区的作用,称他是红军请来的“先生”,有先生固然有好处,但我们也可以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这是一条真理。毛主席的话精准揭示了当时苏联模式的局限,以及中央苏区国际派的教条主义。

真正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是自主独立的道路,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毛主席成为革命领导核心,中国革命开始摆脱教条束缚,实现独立自主。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综上,对李德的评价应持客观、辩证的态度。他确实犯有军事错误,但绝不能成为失败的替罪羊。他是一位在中国革命最艰难时刻,冒着巨大风险前来援助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或许李德在实际战役中贡献有限,但他的精神和奉献是值得敬佩的。他无疑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1:13 , Processed in 0.0076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