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有多不容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7:04:0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有多不容易?                     

2025-07-03 10:18                                        

发布于:天津市
   
         对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崛起的历程,人们常以“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来总结,然而这四个字背后却隐藏了无数曲折与艰难。其实,毛泽东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磨难,甚至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才迎来了转机。今天,我们将走进那段历史,了解其中的曲折与困境,进而深刻体会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崛起的艰辛与不易。

回到1933年那个夏天,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遭遇了中央“左”倾错误的打压。他的军事思想屡次被中央否定,无法得到贯彻实施。而就在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一“围剿”对蒋介石来说,是一场关系生死存亡的战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认为这是与共产党人之间的最后决战。因此,这次“围剿”蒋介石下了血本,不仅亲自设立行营在南昌指挥,还向英德法等国购买了850架战机和大量军火物资。
蒋介石这次进攻的策略与之前不同,他不仅在政治上实施连坐制,经济上进行了禁运封锁,军事上更采取了堡垒策略,企图层层包围,逐步进逼,对峙则坚守,得以便攻。在1933年9月,他调动了50万国民党军队进入江西,而此时红军的领导人却并非毛泽东、朱德或周恩来,而是当时的“左”倾中央领导博古。
博古虽为中央领导,却并不精通军事,他将红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李德,这位从德国请来的军事顾问。然而,李德的指挥方法完全脱离实际,他把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生搬硬套,完全忽略了红军与敌军力量的巨大差距,强行要求红军攻打坚固的敌人堡垒。如此一来,红军一开始便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在红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同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爆发起义,为红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面对如此局势,毛泽东并未袖手旁观,而是始终关注战局,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红军主力应趁此机会离开中央苏区,深入杭州、苏州甚至南京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寻求反击的机会。这个建议一出,许多国民党高层回过神来,意识到一旦红军与第19路军合流,再与湖南、湖北等地的红军汇合,国民党将很难控制局势。但遗憾的是,博古和李德完全忽视了毛泽东的提议,依旧固守己见,强行命令红军反复进攻敌人的堡垒,导致了红军接连遭遇惨重伤亡。
1934年4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李德和博古继续固执地指挥红军进行“广昌保卫战”。然而,红军伤亡惨重,至4月下旬,红军不得不撤离广昌。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出动31个师发动全面进攻,红军经历了近十个月的激烈战斗,伤亡严重,最终被迫进入更加艰苦的防御战。
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了石城,计划于10月14日发起总攻。蒋介石认为大局已定,于是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社论,宣称国民党胜利在即。中央苏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红军和党中央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于湘江一战遭遇了惨败,部队从原来的86000多人锐减至不足3万。
红军接连的失败,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至湘江战役的惨败,让士气跌入谷底,许多红军指战员对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大家心中产生疑问:在这场革命中,谁愿意随便送命?谁不想跟着正确的领导走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事实上,早在1934年5月,张闻天就已经对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提出了严厉批评。他指出,由于过度坚持与敌人的硬碰硬,导致红军遭受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张闻天的批评引发了博古的反感,最终他被排挤出局,并因此获得了与毛泽东的亲近接触机会,两人逐渐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长征初期,毛泽东主动要求将自己与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正是这种主动争取,帮助毛泽东获取了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支持,从而为自己的崛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契机。毛泽东与他们三人逐步达成共识,讨论了红军失败的原因,并且逐步明确了博古和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问题。
当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时,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已经开始谈论博古、李德的指挥错误,直至第四道封锁线时,他们更在会议上公开批评了这些错误。在接下来的黎平会议上,周恩来最终支持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将红军的行进方向转向敌人力量较弱的贵州方向,并且将新的根据地定在川黔边区。会议的结果也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到达遵义之前,红军在黄平稍作休整时,张闻天与王稼祥私下谈话时提到:“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更有办法,领导不了,还是要毛泽东出来。”这一话语震动了众人,毛泽东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红军的高层将领导权的变动提上了议程。
1935年元旦,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决定废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明确要求毛泽东接管军事指挥。这一决策的背后,正是因为博古和李德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持续失败,红军上下渴望找到更具实际战术经验的领导者。
如果没有博古和李德的严重失误,红军可能不会有改变指挥的需求。而毛泽东的主动争取,加上张闻天与王稼祥的支持,为他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会。毛泽东的个人实力与威望也使得他能够争取到重要支持,最终在遵义会议上获得了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三,虽然朱德和周恩来仍是最高军事领导人,但毛泽东作为周恩来的军事助理,正式进入了党和军队的核心领导层。由此,毛泽东的崛起开始展现出其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智慧。
回顾整个历史过程,不难得出结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崛起,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个人的努力。红军的失败、毛泽东的主动争取以及他的个人实力和威望,缺一不可,共同造就了毛泽东在这次历史转折中的非凡地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7-10 06:28:48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18 , Processed in 0.0093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