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6:07:4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2025-06-24 11:34                                        

发布于:天津市
   
        唐朝的诗歌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等人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不衰,千年后的我们通过他们的诗句,仿佛能够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情感。

尽管唐朝的诗人众多,但每位诗人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经历。有的诗人一生放浪形骸,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有的诗人深陷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句中充满了苍凉和痛苦;有的诗人屡遭困顿,未能得志,他们的诗则透着一股悲怆与愤懑。李贺,便是这样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那么,他又用怎样的诗句,刻画了自己那一生的悲哀呢?

李贺出身唐朝,并且姓李,听上去他的背景似乎并不简单。若是他生于李世民时代,李贺定会是一个显赫一时的公子哥。毕竟,他的祖父是李渊的亲叔,也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李虎的儿子,家族背景显赫,曾与李氏皇族有着密切的联系。照理说,李贺的家庭本应安稳富足,不至于困苦。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波折。武则天登基后,动手铲除了李氏家族的权贵,仅留下李贺这样相对不起眼的家族幸存下来。

李贺的家族在逃出长安后,定居在河南昌谷,他就在这里出生,度过了他的童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一生仕途平平,终老时仅能勉强维持家计。虽然李晋肃并没有为家族带来什么荣耀,但李贺的命运却因为他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么,为何李贺的一生注定悲惨呢?接下来,我们就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七岁时,李贺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有一次,韩愈到李贺家中做客,李贺突然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令韩愈大为惊讶。返回长安后,韩愈便开始向人们讲述李贺的故事,没想到这个七岁的孩子早已名声远扬。李贺不仅聪慧过人,还特别勤奋,经常一有灵感就立刻记录下来。李贺的朋友李商隐曾经写过一篇《李贺小传》,其中提到,十岁那年,李贺没有灵感时便骑上家里的“巨驴”,背着竹篓出门游走。当他看到风景如画的地方,灵感便像泉水般涌现,他随手将诗句写下,丢进竹篓里。等回到家中,母亲便将竹篓拿来,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诗稿后,母亲不禁担忧地劝告:“小心将心肝累坏了!”

李贺不仅才华横溢,且十分刻苦。然而,这种才华和努力并未给他带来仕途的顺利。十八岁那年,李贺写信给韩愈,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功名。韩愈对这个小伙子非常欣赏,本打算立即将他召入京城,但命运却再次捉弄了李贺——李贺的父亲去世了,按照传统礼制,他需要守孝三年,科举计划因此被搁置。

三年后,韩愈终于写信鼓励李贺参加科举,并告诉他,河南府的科举考试将由他亲自主持。李贺在考试中展现了过人的才华,韩愈为他开绿灯,并决定让李贺参加长安的进士考试。然而,命运似乎总在捉弄李贺。就在李贺准备启程时,一些心怀嫉妒的人开始针对他,拿李贺父亲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为由,要求取消李贺的考生资格。

韩愈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试图为李贺辩解,但最终未能改变这一命运的安排。李贺最终未能顺利赴京,韩愈虽然不断宽慰他,但李贺在仕途上的希望却被一次次打击。后来,韩愈再次邀请李贺赴京做官,但李贺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如意。官场的腐化与黑暗让他感到失望,并使得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李贺的仕途困顿和健康恶化,与当时唐朝的时局密切相关。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已经不再是那个盛世的王朝,朝政腐败,内外交困。李贺当官时,恰逢唐宪宗执政,虽然他被称为“中兴之主”,但实际上,唐朝已经进入了衰退的阶段,局势不容乐观。李贺在官场上的遭遇,令他对朝廷彻底失望,并萌生了辞官归乡的念头。

在回家的途中,李贺借古讽今,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通过一尊金铜仙人的口吻,描写了魏明帝时期汉朝宫廷的盛衰兴亡。这种以神话故事为媒介,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历史的感悟的手法,成为了李贺诗歌的标志之一。也正因为这种独特的风格,李贺被称为“诗鬼”。

《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尤其著名,这句话因为其深刻的哲理和悲凉的情感,成为后世诗人频频引用的佳句,甚至有诗人将其单独拿出来,作为上联,试图寻找与之匹配的下联。然而,整个唐朝却无人能对出一个满意的下联。直到北宋时期,才有才子石延年尝试对出下联:“月无长恨月长圆”。或许,只有像李贺那样饱受困顿、怀才不遇的人,才能深刻领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只有他们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也曾引用李贺的诗句,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经过岁月的沉淀,已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诗句的传承,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2:22 , Processed in 0.0079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