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2年七千人大会,主席以两首相同题目的诗,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6:42:0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62年七千人大会,主席以两首相同题目的诗,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2025-07-02 14:23                                        

发布于:天津市
   
       1961年11月6日清晨,毛主席交代给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个特别的任务:“帮我找一些林逋的诗文,如果能在今天下午拿来给我,那就太好了。”这句话简单却意味深长,透露出毛主席对古代诗词的浓厚兴趣。

林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以其高洁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态度著称。他晚年隐居于杭州西湖一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更是被历代文人广泛传颂,成为描写梅花最经典的诗句之一。
毛主席生平热爱古诗词,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因此经常指示秘书帮他搜集古代文人的名句。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此次,田家英毫不迟疑,很快便搜集整理出一批林逋的诗句,并在下午及时呈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翻阅着这些诗篇,脸上露出愉悦的神情,尤其对那些朗朗上口、意味深长的句子,细心地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毛主席对描写梅花的诗词特别钟爱,反复品味古代文学大家们笔下的梅花形象。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精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虽然这首词没有《沁园春·雪》那样的宏大气势和豪放风格,但它深刻体现了毛主席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迎难而上。中国人民要像梅花一样,即使身处“悬崖百丈冰”的严酷环境,也要自由自在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终将迎来“山花烂漫”的美好时刻。

彼时的中国,无论是国内外形势都异常严峻,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在艰难中坚持前行,彰显了非凡的韧性与勇气。
1962年1月11日,规模庞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乃至各大厂矿和军队的代表们纷纷进京参会,人数超过七千人,因此这次大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会议的核心任务是总结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的生产工作进行调整和部署。会议一开始,所有与会人员都收到了会议文件,其中包含两首题为《卜算子·咏梅》的词作,一首是毛主席的作品,另一首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
陆游的这首词后面附有注释:“作者主张北伐失败,皇帝不信任他,遭到卖国分子打击,身陷孤立,心情悲凉寂寞,故作此词。”这首词写出了陆游一生坎坷的境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正是这位深深爱国诗人的真实写照。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北宋时期内忧外患,奸臣当道,金国虎视眈眈。政局动荡,他随家人辗转流离,童年时期就经历了“儿时万死避胡兵”的苦难。靖康之难后,北宋覆灭,南宋成立,但国力羸弱。

绍兴二十三年,陆游赴临安参加科举,以出色才华获得第一名,这一成绩令同时参加的秦桧后代黯然失色,招致秦桧的忌恨和排挤。陆游随后被两次罢免官职,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主战立场,屡次领兵抗金,满腔热血希望收复失地,但朝廷却趋于保守,使主战派深受打压。
陆游以《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自己在政治孤立中的悲凉情绪,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他坚韧不拔、执着于理想的精神。词作通过“断桥”“黄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整体基调偏向悲观。

毛主席读到陆游的这首词后,对身边秘书感慨道:“陆游的这首词太悲观了,这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态度。”于是,毛主席决定创作一首同名的《卜算子·咏梅》,但其意境完全相反,表达了乐观、积极、无私奉献的精神。

虽然两首词同题不同意,毛主席的作品没有表现梅花的孤独与寂寞,而是赞美它在严寒中依然绽放的坚韧和奉献。词中虽用“风雨”、“飞雪”、“百丈冰”形容环境的恶劣,但用“俏”字强调梅花的灵动和从容,表达出梅花“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无私品格。结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寓意着功成身退的谦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古代文人大多塑造了孤芳自赏、悲凉凄楚的梅花形象,而毛主席则赋予梅花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崭新意象。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对此词进行了深刻解读,指出毛主席写这首词,意在激励党员同志成为毫不畏惧严寒、坚定不移的“梅花”,为中国人民树立榜样。
当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的严峻形势。建国初期,由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了“冒进主义”错误的发生。尽管党内有经济学专家指出问题,但由于前期成就鼓舞了士气,批评者反而被视为“反冒进”,甚至被排挤。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首次提出“大跃进”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次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建设总路线,并制定了15年赶超英国的宏伟目标。全国掀起“大跃进”热潮,农业和工业生产高歌猛进。
然而,过高指标和虚报浮夸风盛行,尤其在农业领域,各公社疯狂提高种植密度,农民们误以为地越种越密产量必增。事实却是土地养分被迅速耗尽,稻苗大量枯死,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院士数十年研究杂交水稻,2015年亩产最高也只有约2000斤。
工业方面,国家推行“大炼钢铁”,全民参与,无论学生、科研人员、教师还是工人都被动员。1957年中国钢铁产量为535万吨,中央提出目标1958年翻倍至1070万吨。为达目标,各地纷纷建起小高炉,农民砸锅卖铁,结果大量钢铁质量低劣,大部分被称为“钢渣”,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与此同时,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根据《中国灾情报告》,河北中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降水,华东和东北也受旱灾影响,8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破坏。吉林省266条河流断流,1384个水库干涸。干旱叠加“大跃进”造成的农业问题,粮食产量大幅下滑,达838万吨,约15%减产,导致约2800万人口面临粮食短缺。

不仅如此,还伴有蝗灾、鼠灾和洪涝,居民生活困苦,疾病流行,死亡率大幅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60年全国人口减少约1000万,部分重灾区死亡率甚至达到千分之一百,是往年数倍。在自然灾害与人为错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为扭转局面,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在短短一年内显现起色。
然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苏联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对中国态度逐渐强硬。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领土建立中苏共用电台、联合舰队,企图军事控制中国,遭毛主席果断拒绝,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18 , Processed in 0.0077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