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价值千元的老邮票寄信,是集邮方式病了,还是彻底失望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19:07:2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5-7-6 19:09 编辑

拿价值千元的老邮票寄信,是集邮方式病了,还是彻底失望了                                                             2025-07-06 18:11                                        

发布于:山西省
   

                                    

继上次有人用1962年《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寄信后,最近又有人爆出四张挂号信照片,同样,上边贴着价值不菲的老邮票,其中最早的邮票发行日期可以追溯到1959年。

用老邮票搭配新邮票做实寄封在集邮圈是个常见的现象,可四封挂号信引发集邮者热议的原因,还是上边邮票的经济价值。

第一封上贴着包括八零版猴票在内的所有一轮生肖邮票;第二封上则是贴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建国建党周年庆邮票5套;第三封贴着全套齐白石邮票;第四封则是贴着徐悲鸿邮票和价值较高的全套“奔马”邮票。

信封上邮戳的日期为2021年,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这些邮票的成本要在万元以上。
大部分集邮者看到这些信封后都觉得匪夷所思,因为这些实寄封既没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又距离发行时间太久,无论是制作集邮品还是当作邮资使用,都显得很不符合逻辑。

一些集邮者认为,是制作者对集邮彻底失望了,看着手中高价购买的邮票一跌再跌,直接破罐破摔了。

另一些集邮者认为,可能是制作者不懂实寄封的制作方法,单纯将一个专题的邮票凑到一起实寄,就是想做个主题封。
其实放大可以看到,这些封寄送的时间都是2021年,当时一轮猴票还没有跌成现在的低价,且如果不懂集邮,又怎会将同题材的邮票收集的如此之全,且很多都有难得一见的色标,只是邮票贴的有些凌乱罢了。

许多新人集邮者并不理解一些实寄封为什么会比没用过的新邮票还要贵,其实原因在于一些邮票在贴寄过程中,通过邮戳、总面值以及信封上的画面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物”性。
这里简单举一个例子,著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按照邮政公布的邮票史,这枚邮票计划的发行时间为1968年11月25日,撤销时间为1968年11月23日,所以理论上这个日期之后,一片红邮票不可能再用于寄信。

而一封贴着“一片红”邮票,盖着1968年12月15日邮戳的信件,则证明了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回收停用的要求,且通过邮戳还可以判定当时流出的地点,成为追溯“一片红”邮票历史的重要证据。
所以一枚有价值的实寄封,一定是见证了特殊历史,且拥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物品,这也是很多集邮者痴迷“首日实寄封”“原地封”的重要原因。

而这四个实寄封除了邮票题材相关外,邮寄这个行为似乎不能增加任何文化属性,邮戳的日期更是和邮票发行日、人物纪念日没有太多关联,非要说有什么联系,泡椒雪梨只发现徐悲鸿《奔马图》的创作日期为1941年,实寄封总不会是为了纪念《奔马图》诞生80周年吧,有些牵强附会了。

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2021年除了这位玩家外,不会有人拿这些值钱的老邮票去寄信,从某种意义上看,“绝无仅有”可能才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毕竟当年的首日封容易得,2021年还在拿它们当邮资的人,却只有这位玩家了。
之后有邮友反映,曾在某拍卖平台上看到过这些实寄封,但成交价格远没有新票高。

也许是这位集邮者年龄大了,后人又对邮票没有兴趣不想留着,所以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邮票贴在信封上寄出,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名字和这些藏品永远的在一起了。
未来无论这些藏品如何流转,实寄封上都会始终留着他的名字,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这也许是最大的欣慰。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0:10 , Processed in 0.0080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