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联法则,先喝酒再谈事,越南印度皆醉倒,中国却喝倒一片苏联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06:54:1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苏联法则,先喝酒再谈事,越南印度皆醉倒,中国却喝倒一片苏联人                                                                  2025-07-11 13:59                                        

发布于:天津市
   
                                    

众所周知,苏联人一直有着浓厚的酒文化,而这与他们的民族传统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个玩笑曾经这样说:“在苏联,孩子们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喝酒,第二件事才是叫爸爸妈妈。”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它恰好反映了苏联人对酒文化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中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我们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不同,苏联人的酒文化更倾向于“斗酒”——简单来说,就是比拼谁喝得更多、更快。  
大家所熟知的“战斗民族”的强悍可不是空口无凭,酒桌上的比拼可谓是他们的“战场”,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酒量强人也不得不对苏联人的酒量表示佩服。  

苏联人甚至将这一“特长”运用到了商界和政治中。若有外国商人或政客有意向从苏联手中获取某种利益,只要能在酒桌上把苏联人喝倒,条件就能随便开;然而,如果你没法“战胜”他们,后果则会很尴尬。  

上世纪,很多商人和政客都曾在苏联人的酒桌上“折戟”,但其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曾令苏联的所有高级军官都心悦诚服——那就是林虎。

那么,林虎到底是谁?他为何能在酒桌上让所有苏联军官心服口服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那个让人难忘的往事。

林虎,原籍山东,是我国开国中将,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或许单提“林虎”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十分熟悉,但若提到军中酒量最大的人,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联想到这个名字。  
林虎虽然是中国人,但骨子里流淌着一部分苏联血统,这得追溯到他的父亲。林虎的父亲也是山东人,年轻时为了谋生来到东北,成为了当地人。  
同样喜爱喝酒的林虎父亲在东北的酒桌上一直表现得尤为出色,几乎没有喝不倒过的人。东北人向来以酒量大著称,而林虎的父亲则堪称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林虎的父亲在东北认识了一位苏联女孩,二人渐生情愫,最终结婚生子,林虎便因此诞生。  
有了能喝的父母,林虎也遗传了他们的酒量。  
从青春期起,林虎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酒量,甚至有传言称,林虎在酒桌上从未喝醉过,酒对他来说就像是日常饮品,别人喝着喝着会放下酒杯,而他则越喝越有劲,没人能在他面前坚持到最后。
但值得注意的是,林虎并非酗酒成瘾的人,事实上,他对酒并没有多么浓厚的兴趣,除非是一些特别的场合,否则他并不会主动去饮酒。  
尽管如此,军中对林虎“酒神”的称号却早已传开,而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这一“天赋”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要了解这一切,还得从“苏联法则”谈起。  
苏联人之所以钟爱喝酒,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由于苏联的寒冷天气,他们将烈酒视为应对严寒的最佳武器。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年代,这种高温度酒类成为了抵御寒冷的重要手段。  
在二战期间,为了给前线战士提供热量,斯大林决定在苏联国内大规模种植土豆,用来酿造伏特加。二战结束后,这一传统便得以保留,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几乎每个苏联人都有着惊人的酒量,这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民族标志。  
意识到这一点后,苏联人将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并形成了一种著名的“苏联法则”——先喝酒,再谈事。  
这一法则在国际外交中屡试不爽,很多国家为了从苏联那里获得利益,都会在酒桌上“拼个高下”。而苏联每次派出的谈判者,总是酒量最大的人,这也导致不少试图占便宜的国家最终反倒被苏联“喝倒”。
1976年,越南在统一之后,政府产生了扩张野心,但由于国内科技发展滞后,无法自主生产先进武器,便决定从苏联采购。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不能拒绝越南的要求,但由于越南方面希望购买的武器对苏联至关重要,因此苏联的回应并非那么简单。  
当时,苏联的一位高官乌斯季诺夫想到了“苏联法则”,于是决定以酒桌为舞台进行谈判。  

“既然你们想谈生意,就来酒桌上谈吧。”  

越南代表团没料到苏联会出此下策,他们本以为是专业的外交谈判,结果却被拉到一个充满烈酒的酒店场所。  
越南代表们勉强应付着,酒过三巡,已然喝得晕头转向,却没想到,苏联方面的“目标”还远未完成。  

最终,越南人发现自己已经在购买协议上签下了字,而且价格远高于他们的预期。  

这一顿酒,使越南政府多支出了数千万。而苏联人也借此法则,达到了意图。

除了越南,印度政府也曾在酒桌上遭遇过相同的遭遇。  
其实,所谓的“苏联法则”,真正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乌斯季诺夫,而是斯大林。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的代表曾向斯大林反映,虽然苏联为南斯拉夫的独立出力不少,但苏联士兵太喜欢喝酒,甚至在非战斗时常常因酒醉导致当地社会秩序混乱。  

南斯拉夫代表请求斯大林介入解决这个问题,但斯大林不仅没有批评士兵,反而认为“让士兵们喝酒”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将南斯拉夫代表拉到酒桌上,并给他们灌酒。  

结果南斯拉夫人并未从中获取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从此,南斯拉夫人再也不敢轻易与苏联人对饮了。
然而,这一法则直到遇到我们时才真正失效。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有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空军领域。为了进一步增强空军力量,我国决定购买苏联的苏-27战斗机。  
然而,苏联方面提出了比预期高得多的价格,并且要求我们一并购买他们的米格-29战斗机。  

这一要求引发了双方激烈的争执。就在谈判僵持不下时,苏联方面提出了“苏联法则”——先喝酒,再谈事。
1990年冬天,苏联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带领18人代表团来到我国。  
他直接开门见山:“我们酒桌上谈。”  
谈判场地安排在一家酒店,刚入座,沙波什尼科夫便提出了要求:“酒,拿上来!如果酒精度不够高,直接不要端上。”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方代表并没有慌乱,因为我们早已准备好应对之策。
林虎,作为我方的代表,早早接到了党组织的命令——打败他们!  

酒桌上,面对苏联人对酒的自信,林虎却并不畏惧。  

酒杯在他面前几乎空了一轮又一轮,苏联代表渐渐无法承受高强度的饮酒,而林虎却毫发无损。  
渐渐地,苏联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所有人都倒在了酒桌旁,除了沙波什尼科夫。他也不得不承认:林虎的酒量实在可怕。  
沙波什尼科夫深感无力,最终向我方低头,签署了协议。  
此后,每当与苏联进行谈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7-28 04:50:24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8:42 , Processed in 0.0079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