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遗里的中国》: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表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09: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非遗里的中国》: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表达                                                                       2025-07-10 21:20                                        

发布于:北京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活态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集体记忆与价值观念,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踏歌长白的吉林、展四方茶茗的湖州,到徽风皖韵的安徽、椰风海韵的海南、“海丝”起点之一的福建、津派风华的天津,再到齐风鲁韵的好客山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非遗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幅古今辉映、鲜活丰盈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展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彰显非遗独特魅力。

一、沉浸式体验:技艺展示到情感共鸣的叙事升华
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在动态发展中延续其文化生命力,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在吉林,长白山采参民俗的号子声将观众带到“放山”采参的原始场景,嘉宾们跟随传承人体验挖采人参的古老仪式,感受采参行话中对自然的敬畏;在安徽,人头攒动的查济古镇,嘉宾与当地百姓共舞鱼灯,在摆尾游弋间重现“八鱼戏水”的宋韵遗风;在湖州茶宴,嘉宾以唐代“炙烤碾罗”法煎制紫笋茶,又执宋式茶筅击拂沫白如雪的径山点茶;在山东琅琊古城,观众随嘉宾化身非遗学徒,学习海阳大秧歌“乐大夫”的抖肩滑步,切身感受聊城杂技“空中翻下1080挂脚”的惊险。





《非遗里的中国》摒弃了博物馆式的静态叙事,通过打造全景式非遗街区、嘉宾亲身见证和体验非遗技艺、与非遗传承人和创新者交流对话等方式构建起“活态传承”的立体剧场,将非遗从“他者文化”转化为“共同记忆”,将非遗从技艺升华为情感纽带。
二、创造性转化:传统基因与时代语境的对话桥梁
非遗在其代际传承中呈现出活态性、创新性等鲜明特征,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非遗里的中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恰似一座行走的非遗博物馆,让千年文脉在时代语境中澎湃如初。
节目中,科技赋能成为亮点:科学家从宣纸的“三维纤维网络”中获得灵感,研发出耐200℃高温的电池隔膜,让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点亮新能源未来;从“渔民秘本”到“国家重器”,《南海航道更路经》与北斗导航系统强强联合,印证海洋强省的文化担当。文化创新亦是令人惊喜:吉林传承人将街舞融入象帽舞,让千年农乐舞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活力;玻璃艺术家以灯工技艺重塑蟳埔女簪花围,300片琉璃花瓣浴火重生,让“头顶花园”在透明材质中折射现代光影。艺术跨界同样精彩: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秀演《黎织千章》中,舞者在自然的光影变幻中用肢体动作展现黎锦技艺的原始之美;柳子戏融合秀《秦琼表朋》以戏曲乐器伴奏开场,融入说唱音乐,将柳子戏戏腔戏词与说唱词句呼应,让传统柳子戏成为更潮柳子说唱。



三、深层次解码:透过非遗解读中华文明精神谱系
作为鲁菜精髓之一的孔府菜,将儒家的礼仪与烹饪艺术完美融合,“三套汤”“孔府酱香坛子肉”等每一道孔府菜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典故,它们不仅是宴席的灵魂,更是历史的见证;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衬托绿茶清透,建窑建盏乌金釉色反衬茶沫如雪,紫砂壶吸附黑茶杂味的特性,暗合“包容转化”的东方智慧;当法国游客头戴“海上花园”拍照时,非遗不仅成为了国际旅拍顶流,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节目超越技艺表层,深入挖掘非遗承载的哲学观念、民族记忆与文化特征,让非遗成为文明的路标,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的密钥。
透过节目,我们认识到,非遗的活态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而在街头巷尾的体验里、在古今碰撞的火花中、在代代匠人的传承间,在未来的无限想象中。当非遗从“遗产”变为“日常”,传统文化最磅礴的生命力,正在焕新释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47 , Processed in 0.0084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