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抗日名将极具传奇,官至许世友的副手,为何仅授大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08:15:0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山东抗日名将极具传奇,官至许世友的副手,为何仅授大校?                                                                        2025-07-13 13:15                                        

发布于:天津市
   
改写文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山东始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1955年第一次大授衔时,山东虽然涌现出诸多名将,但最高军衔的仅仅是3位中将,至始至终没有一位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似乎并未影响山东在抗战时期培养出的众多传奇抗日将领,其中就包括了胶东地区的英雄——于得水。

抗战时期流传着一首歌谣:“陕北有刘志丹,山东有于得水”,这让山东的抗日英雄形象在民间深深植根。在胶东地区,于得水带领的队伍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重生,但始终未被日伪军彻底消灭,这一点,正如冯白驹在海南坚守23年大旗不倒的精神一样。于得水在敌后战场的表现可谓英勇,他历经百战,屡屡获得奖励,但身受重伤的他也因此对晋升之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家冯德英在其小说《苦菜花》里,塑造了以于得水为原型的团长于得海。而在《山菊花》一书中,亦有以于得水为原型的队长于震海的形象。1958年,周公在接见冯德英时,提起了昆嵛山和于得水,言辞中充满了对这位山东抗日英雄的敬意。

作为山东最具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于得水不仅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象征,还曾为开国上将许世友担任副手。但令许多人感到遗憾的是,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于得水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这是否显得有些偏低?
提到山东的抗日战争,就无法绕过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十大抗日起义。这些起义中,最为著名的便有三个:胶东地区文登县天福山起义、长山、桓台、淄博交界处的黑铁山起义以及泰山南麓的徂徕山起义。然而,实际上早在天福山起义前两年,于得水便已投身武装暴动。
于得水,本名于作海,1906年5月出生于山东文登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里祖辈三代贫苦,父亲排行老大,祖父、奶奶以及两个叔叔或饿死,或累死。由于家庭贫困,年幼的于作海常常饥肠辘辘,生活艰难。18岁时,他离开家乡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26岁那年,他加入了一个秘密组织,并且组建了一个十几人的游击队。

某年正月十八的夜晚,于作海与几个同志在家中开会时,被反动民团包围。尽管他和同伴们侥幸逃脱,但他的家人却遭遇了极其惨痛的命运:母亲被毒打致死,父亲重伤,甚至连孩子也因为惊吓而死。为了保护自己,于作海化名林得胜,先是在周边村庄进行游击战斗,随后辗转逃至东北地区。
1935年11月29日,于作海回到山东后,参加了由理琪领导的武装暴动,并成为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大队长。这支仅有五六十人的游击队,成功地多次袭击了敌人的防线,令敌人苦不堪言。然而,在敌人猛烈围剿下,起义最终失败。于作海带领队伍退入昆嵛山,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1937年12月24日,于作海和战友们迎来了天福山起义。在这一天,于作海正式宣布改名为“于得水”,并向参与起义的战友们说道:“从今天开始,我们游击队员就是鱼,而乡亲们便是养育我们生命的水。我们永远不能脱离水。”他带领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迅速扩展,成为山东抗战力量的中坚。
随着战斗的深入,于得水的部队逐渐壮大,并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后来,他担任了63团团长,并获得了与其他抗日英雄同级的晋升。然而,在整编后的山东纵队里,于得水的部队依然没有被彻底消灭。特别是在1940年,他和部队在鲁西平原的一次战斗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的亲自奖励,称赞他“不仅擅长游击战,硬仗也能打得漂亮”。
1941年,于得水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协同兄弟部队在昆嵛山一带消灭了顽军,还在后续的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他被调任为胶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并且在与日伪军的多次交锋中屡建奇功。

然而,1955年首次授衔时,于得水虽然有着辉煌的战功,但却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虽然这一授衔并未影响到他在战斗中的荣耀,但依然令人觉得稍显不公。许世友曾经提议为他争取少将军衔,但于得水却平静地回答:“我们革命打的是为了人民,军衔的大小并不重要。”

最终,尽管于得水一生无愧于抗日英雄的称号,他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荣耀。1961年,他转业到安徽民政厅担任副厅长,但仅仅六年后,这位为国捧心的抗日英雄在冤狱中丧命。直到1979年,才获得了平反昭雪。
赖少其先生曾为于得水题词:“一根稻草绳,道高化作龙;从此骑鲸去,虽死亦鬼雄。”这些诗句,寄托了人们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敬仰与深深的追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1:30 , Processed in 0.0072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