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见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凭什么写出让人背了千年的课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0:44:5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没见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凭什么写出让人背了千年的课文?                                                                2025-07-26 06:32                                        

发布于:河南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范仲淹(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一说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对于如此“多边形战士”,当朝和后世赞不绝口。王安石曾称赞他:“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黄庭坚称赞他:“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朱熹称赞他:“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他当之无愧的文学代表作。翻开中学课本,《岳阳楼记》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波涛便汹涌而至;默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中自生浩然之气。这座因文不朽的楼阁,早已成为中华精神的地标。

然而历史的吊诡恰在于此——挥毫写下旷世雄文的范仲淹,其实终其一生未登上岳阳楼,如此壮阔雄浑的奇文,竟是范仲淹想象的成果。
范仲淹在哪里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写作缘由是什么?其创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未至之境:纸上推演的山水忧乐
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来信,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因此一起寄过来的,是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范仲淹看过信后,当即就展开《洞庭晚秋图》,虽不曾亲临,便联系前人文献,看图作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他们俩是同科进士,交好多年,同进同退。当年,西夏大军侵宋,滕子京誓死守卫泾州。庆历三年(1043),有人诬告滕子京在泾州贪污钱财,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知其为人,一同为其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滕子京仕途不顺,遭人弹劾,官职一降再降,由凤翔府知府到虢州知州,再贬至岳州。庆历四年(1044)春出任岳州知州,不谋私利,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百姓。
次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便开始重建岳阳楼,亦为政绩一桩。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对于范仲淹来说,他是真诚且务实之人,由衷地替老友高兴,深受感动,提笔作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展卷,虽未亲临其境,心已沉入其中。品味着卷上的丹青,博览群书的范仲淹不免想起“前人之述”——始建于东汉的岳阳楼,屡次重修,历代文人都曾作诗,这也为他的创作起到了参考和启发。
他们于不同的时间、怀揣着不同的心情登上岳阳楼,游览这片山川湖色,各有感悟,各有期待,或喜或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倘若那天不巧是阴雨天气,阴冷的风卷起湖浪,日月星辰都隐匿不见,山岳也在云雾中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前行,湖中的船只举步难行,傍晚的时候,也许天色昏暗,隐隐之间能听到虎啸猿啼之声。
此时登上岳阳楼,便会触景生情,不免因为坏天气和阴沉萧然的景色而emo——感叹此刻的自己远离国都怀才不遇,忧心谗言害人害己,畏惧上级的指责,生出悲伤的感触。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倘若那天幸运,遇见了晴好天气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春风和煦,景色明朗,湖水波澜不惊,天色倒映在湖光山水中,连成天地一色的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洞庭湖满是生机,沙鸥飞翔聚集觅食,水中锦鲤活脱可爱,岸上有花草生机盎然。烟雾散去,皓月一泻千里,浮光跃金,那月影宛如沉入水中的玉璧。远处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别有一番乐趣!
此时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把酒临风,曾经的宠辱一并忘却,触景忘情。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游人来岳阳楼,或许会有“感极而悲者”“其喜洋洋者”两种心境。可是“古仁人”面对这壮阔的景色,心境却不会随着阴晴而大有变动。这是为什么呢?
古仁人的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世读《岳阳楼记》,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失意者读的是豁达面对进退的真理,恃才傲物者读的是不应自囚真挚规劝,汲汲营营者读的是从容取舍的劝诫。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背后,是无私奉献,是超脱个人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少年读之,为之熏陶;青年读之,为之振奋;中年读之,为之感慨;老年读之,为之自洽。

风景本无心,关键在于看风景的我们是否足够豁达、不役于物。人生喜怒哀乐兼备,看待的事情眼光却不能单一片面,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假设未来,也不能以一人的成败看待结局。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最重要的是怀抱大局,放下悲喜的浅层牵绊,砥砺前行。
没有永恒的高光,亦没有永远的失意。范公想表达的就是这一点,倘若明白,阴晴的变化和人生的顺逆,都不再能动摇本心。范公此文,无论何种年龄、经历何事,读之均可发人深省,令人感慨万千。
忧乐之魂:贬谪失意的精神勉励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文章的最后,范仲淹发出这样的感叹。古仁人少之又少,这样的人在何处?如果没有,又该与谁同道呢?
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时,在河南邓州(今河南南阳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57岁的他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
这场自请之“贬”是因为,两年前54岁的他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但因触及了部分权贵的利益,不到一年,就被逐出京城,宣告失败,他的政治理想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怀有报国之志、济世之才,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让他面临政治理想的幻灭。
所幸,因着他的“古仁人之心”,历经失败坎坷和理想破灭后的邓州三年,却成了他最为快意的三年,知邓三年,邓州成了他践行“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乐民”民本思想的道场。

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常抱病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和百姓疾苦,与百姓苦乐与共,打成一片;更以农桑为重,兴修水利,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寻泉凿井……范仲淹知邓三载,孜孜民事、政平讼理,邓州垂拱而治。
主持庆历新政时,他更促成仁宗诏令天下州县皆立学。此举让教育自此普惠天下,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文化学术事业的高度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庆历新政的失败并未让他自怨自艾,他在邓州创办了“花洲书院”,对于这一想法依然贯彻执行。

花洲书院竣工后,范仲淹亲自执经讲学,并广收寒门子弟,因而负笈求学者络绎于途。北宋名臣贾黯、范纯仁、张载、韩维、谢景初三兄弟,均在书院师从范仲淹。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疑受到了老师的滋养。
1048年,仁宗下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百姓感念他的功德,殷切挽留。他离邓后,百姓不仅为他建生祠,建景范楼,还将他供于邓州名宦祠中。

幸而,滕子京终与他是同道之人。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不久,滕子京便因治巴陵有功,调任苏州知州。乌云散尽,晴天来临。心怀天下之人,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不以个人的成败为做事动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真诚且赤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光芒,如愿以偿。
人生漫漫,顺遂坎坷并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在勉励他人,亦是勉励自己。宠辱偕忘,忧国忧民,无论处在何种职务,仍不改本色,坚守初心,这是一种豁达的心境,亦是面对人生起落的底气。
精神熔炼:见证涅槃的中原厚土
除了邓州之外的中原土地,也包容了他直言敢谏的锋芒,见证了他进退有度的豁达,接纳了他的安乐与长眠,是他《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实践原地,而范仲淹过世后,也回归中原,葬在了洛阳伊川。
商丘:进退豁达修炼场
范仲淹祖籍在江苏苏州,生于徐州,2岁时失去了父亲。4岁母亲谢氏改嫁给当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所以此时范仲淹改姓朱名说。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也就因此在各地受教至22岁。
后来范仲淹见朱氏兄弟滥用家中财产而斥责,却被反说“你不是我们朱家人”,因而这才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决心发奋读书,自立门户,23岁孤身前往河南商丘求学,母亲阻拦,他与母亲约定十年内进士登科,再来迎接母亲同住。

当时的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这里有名师名校应天书院。
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了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困难,但范仲淹发奋苦读。《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后来他提前五年完成了梦想,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的宁陵有了职田,便立即迎母侍养。29岁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改叫范仲淹。
1026年,母亲病故。范仲淹回到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料理后事,把母亲安葬在宁陵的职田。在为母守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出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他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司马光《涑水记闻》有记载:

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为母守丧的第一年,他写有一篇著名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指出时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
开封:锋芒毕露试验田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推荐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
起先是对于宋仁宗已经年长,但刘太后垂帘听政的问题,他一纸诉状控诉太后,因而被贬出京城。就算被贬,仍不断地给朝廷提建议:裁撤贪官、不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后来太后去世,宋仁宗敬重他直言敢谏,他又被调入京城,此时旱灾蝗灾爆发,他不断地催促皇帝去考察民情;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不畏权贵大胆抨击宰相,还给宋仁宗送去《百官图》......

就这样他在京任官期间,得罪了太后、皇帝、宰相......一再被调离出京。
梅尧臣担心他锋芒太过,写下《灵乌赋》劝慰他说话留意,不要像乌鸦报丧一样不中听,范仲淹在感动朋友劝慰同时,也回寄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被后代读书人奉为行为准则: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后来战事吃紧,范仲淹又开始了镇守西北的军事副本。只要国家需要,他在所不惜。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决心改革,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授官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抓住机遇,且“同官尽才俊”,和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一起形成新政集团,提出了十项改革方针。

范仲淹对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往往直接裁撤。富弼劝他不要做绝,范仲淹毫不心软,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省)的人哭好。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大批以前的利益既得者。他们暗中开始串通,组织力量铲除范仲淹。
“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此时的范仲淹政治理想破灭,自请来到了河南邓州,也就有了在邓州的三年,有了举世名篇《岳阳楼记》。

洛阳:身后尽孝魂归地
范仲淹在为母守丧期间主持应天书院,也曾受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讲学之余,曾携到伊川万安山下拜谒唐朝宰相姚崇墓,附近唐代宰相姚崇、张说、裴遵庆、张锡等及其家族成员皆葬于此。

这里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在西京洛阳郊外,距京城开封也不远。他想起宁陵地处黄河边,母坟以后可能会被黄河水侵扰。范仲淹与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丧父,他见姚崇把母亲单独葬于万安山,自己去世后陪母墓旁。
1031年,范仲淹迁葬母亲于万安山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从青州赴任颍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

根据他的遗愿,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母亲墓旁。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
如今的范仲淹墓,又名范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地处万安山南侧。

整体分前后两部分,整体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祐墓,中央设有范氏祠堂,内有殿房,殿中悬清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后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文魄长存:中原铸魂的精神坐标
范仲淹曾经盛赞东汉严光的气节和操守,在被贬睦州期间,写下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事实上,这句话在范仲淹离世后,亦可送给他本人。

一幅《洞庭晚秋图》,一封老友请托信,在河南邓州的一方书案上铺展开来。未曾踏足巴陵胜地的范仲淹,凭借胸中万卷书、眼底千秋史,更凭那份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渝的“古仁人之心”,挥毫泼墨。
于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气象万千的岳阳楼,在他笔下奔涌而出;迁客骚人的悲喜,在他文中流转生辉。最终,这壮丽山河、万千情愫,都熔铸升华为那震古烁今的箴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岂止是写一座楼?这是范仲淹在中原厚土之上,用毕生跌宕、满腔赤诚熔炼出的精神丰碑。从商丘应天书院的寒窗苦读,到汴梁庙堂的直言敢谏,再到邓州花洲的孜孜民事,最后归于伊川万安的青山长眠……
河南的山川城阙,也见证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滋养了他“进亦忧,退亦忧”却始终“忧乐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千年已过,当我们诵读《岳阳楼记》,触摸到的不仅是洞庭的波涛、岳阳楼的晴雨,更是一个伟大灵魂在中原大地上淬炼出的永恒光芒,穿越时空,照亮古今,提醒着每一个后来者:真正的风景在胸襟,不朽的篇章在精神。
而行走河南,遇见范仲淹。读懂的不只是未曾登楼的千古文章,更是一位“先忧后乐”的仁者,如何在中原厚土上,将个人的命运沉浮,锻造成照亮民族精神穹宇的不灭星辰。
部分观点参考自:
[1]搜狐网:《文化商丘:范仲淹的河南印记》
[2]央视新闻:一篇推文告诉你《岳阳楼记》有多妙
[3]凤凰网:范仲淹在邓州的三年
[4]《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台海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岳阳楼记》中金句频出,
其中最戳中你的是哪句?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1:45 , Processed in 0.0132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