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老了,当你发现一个人慢慢不联系你,最好这样处理,这是远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4 17:38:5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人老了,当你发现一个人慢慢不联系你,最好这样处理,这是远见!                                                 2025-08-14 00:53                                        

发布于:广东省
   

人老了,当故人渐行渐远,看透便是从容
暮色四合时,独坐庭前,忽觉故人音书渐稀。
想当年把酒言欢处,而今只余檐角风铃,偶作零星回响。人生聚散,原不必问缘由。
唐人白居易有句:"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少年时读来不过寻常,而今方知字字千钧。
人这一生,能相伴数十寒暑者寥寥,大多只是同行一程的过客。
渐行渐远本是常态,如同秋叶离枝,从不需要告别。

静观其变,胜过万语千言
见惯了人世浮沉,愈发明了:成年人的疏远,往往如细雨湿衣,看不见痕迹,却已凉透肌骨。
不必追问"为何不似从前",更不必如年少时那般执拗地要个说法。
张岱《陶庵梦忆》里写:"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反过来看,人无疏远亦不可谓成熟,以其不识进退之度也。
我起初也曾感叹人际疏离,世事无常,后来在苏轼《定风波》里读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忽然释怀。
有些距离,本就是岁月给出的最好安排。

处理之道,贵在三个"不必"
其一,不必溯洄从之。
如同《诗经》里"蒹葭苍苍"的徒劳,人心一旦转向,强留反成纠缠。
宋人晏殊早就看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其二,不必自困愁城。
李商隐当年"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惘然,终究化作"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透彻。
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原就如掌中沙,握得愈紧,流失愈快。
其三,不必停下脚步。
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感慨,倒不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
生命如长河,总要有旧浪平息,新浪方能涌起。
有些人注定要活在记忆里,就像古籍中的朱批,越是历经岁月,越显珍贵。

远见,是看懂留白的智慧
八大山人画鱼,常常只画一尾,大片空白处反显江湖浩渺。
人际往来何尝不是如此?适当的留白,恰是最好的成全。
王维《终南别业》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人到暮年更应该懂得,有些关系的终点,恰是新的开始。
就像园中老梅,枝桠疏落处,反而更显风骨。
如今晨起推窗,见檐下新结的蛛网沾着露水,竟比昨日又完整了几分。
忽然了悟:人际关系的消长,亦如这蛛网的编织与破损,都是自然之理。
重要的从来不是守住每根丝线,而是保持编织的能力。
深夜读陆游《剑南诗稿》,见"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两句,不觉莞尔。
原来真正的远见,是学会在消逝中看见永恒,在疏离处体会深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5:03 , Processed in 0.0079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