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不长寿,先看体重?上了60岁,多少体重最好?医生告诉你答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长不长寿,先看体重?上了60岁,多少体重最好?医生告诉你答案                            

2025-08-15 21:19                                        

发布于:河北省
   

                                    

人到花甲,天冷怕风,天热怕晒,身体这部“老机器”,一不留神就出点小毛病。许多人退休之后,最关心的事儿就变成了——“我这体重还合适吗?”

邻里聊天常听见:“老李瘦了,精神头也差了。”又或者:“老张胖了,血压飙上去了。”那问题来了:60岁以后,到底多重才算健康?是不是越瘦越长寿?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老年人,瘦一点儿就健康?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有些人一到老年就像着了魔,天天称体重,生怕多吃一口就胖,恨不得瘦成一道闪电。可你知道吗?《柳叶刀》早在几年前就有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在24到27之间,死亡率反而最低

这听起来有点颠覆常识对吧?可事实就是:老年人适当“丰腴”一点儿,反而更抗病、恢复快、生活质量高

那些瘦得像竹竿的老人,动不动就感冒、低血压,走两步还喘。反倒是“圆润”但不臃肿的老人,冬天不容易着凉,饭量也好,走路带风,精神头十足。

胖点好,但别胖过头,胖到哪都喘

话说回来,胖也不是越胖越好,胖得太过,就成了“病态的富态”。肚子圆得像鼓,楼梯爬两节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还打呼噜打得山响,这就不是“福相”,是危险信号。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年纪大了脾气虚,吃进去的东西容易变成痰湿,脂肪堆积在腹部、内脏、血管里,就像屋子里堆满杂物,走路都别扭

西医也有话说,内脏脂肪过多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都关系密切。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老年人腰围超过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要小心了

体重多少合适?别猜,用这个公式一算就知道

别再瞎琢磨了,来,咱们用个简单的计算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年人BMI范围是24~27之间最理想,根据这个范围,60岁以上的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BMI

一个身高1.6米的老人,体重在61公斤到69公斤之间,基本就处在“黄金平衡区”。低于这个范围,容易体力不支;高于这个范围,心血管可就要吃不消了。

这只是个参考,具体还得看肌肉量、基础代谢、是否有慢病等因素。要是你身体结实、肌肉多点,BMI高一点也没关系;但要是肚子光是脂肪,那就得小心了。

为什么年纪一大,体重变得这么重要?

年轻时候胖点瘦点,还能靠代谢撑着。但60岁以后,人的肌肉量开始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肌肉少了,身体就像没了梁柱,容易跌倒、骨折,恢复慢。而脂肪多了,又压迫内脏,代谢紊乱,三高接踵而至。

老年人的体重,其实是一种“平衡术”——太轻,表示营养不良或肌少症;太重,意味着脂肪过剩、慢病缠身。这就像炒菜放盐,多一点咸,少一点淡,刚刚好才是好味道。

肥胖的根,扎在生活里

很多人一胖起来就怪遗传。确实,遗传占了肥胖风险的30%左右,但更多时候,是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退休后,活动量一减,一天三顿不误,饭后还来点小点心,加上夜间血糖调节能力变差,脂肪“悄悄搬家”从腿跑到肚子上。

再加上很多人常年高盐高油饮食,一碗红烧肉下肚,血脂跟着飙升。而且怕冷不出门、怕晒不运动,结果脂肪越积越多,肌肉却逐渐流失。

怎样管住体重?不是少吃,是吃对

“管住嘴,迈开腿”,这话说得轻巧,但做起来可真不容易。老年人胃口不比年轻人,一味节食反而容易营养不良

关键是吃得对。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豆腐、鱼、瘦肉;主食别老是白米饭,可以换成燕麦、全麦馒头,饱腹感强还不升糖。

再说运动,别一上来就跑步跳操,每天遛弯30分钟,配合轻负荷的哑铃操或拉筋动作,就足够提高基础代谢了。

体重控制不是“拼命瘦”,而是“保持有力”。60岁后,体重稳定,肌肉有力,才是真正的健康长寿姿态。

“虚胖”和“实胖”,一字之差,差别老大了

看着胖,不一定真胖。中医里讲究分“虚胖”和“实胖”。虚胖的人往往面色苍白、动则出汗、怕风怕冷,多是脾虚水湿内停;实胖的人则面红耳热、口干口苦、易怒易燥,是湿热内蕴。

两者调理方式大不一样。虚胖的要健脾利湿,可以多喝薏米山药粥;实胖的则清热化湿,苦瓜、冬瓜汤就是好选择。

这时候,中西医结合调养效果往往更佳。西医查血脂、血糖、内脏脂肪;中医调脾胃、通经络、调气血。两者合璧,才是真正的“防未病”。

不常说的一点——体重还能看“心情”

你可别不信,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会影响老年人的体重稳定。有些老人因为孤独、失眠、焦虑,暴饮暴食或食欲骤减,体重忽胖忽瘦,其实是心理在发出求救信号。

体重不只是身体的事儿,也是心事的晴雨表。子女常陪伴,朋友多聚会,精神气足了,饭也吃得香,身体也自然跟着好。

冷知识:老年人“胖”也分部位

你知道吗?胖手胖腿的老人,往往好过胖肚子的。手脚胖,多是皮下脂肪;而腹部肥胖,则多是内脏脂肪,危害更大

所以别光盯着体重秤,还得量量腰围、摸摸肌肉。肚子大、腿细,是典型的“苹果型”肥胖,这种类型风险最高。腿有肉、走路稳的老人,往往更健康。

一句话总结:不重不轻,刚刚好,才是长寿密码

60岁以后,不再比谁瘦、谁苗条,而是比——谁走得快、吃得香、心情好。体重,是老年人健康的一面镜子,胖瘦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力气”。

身上有点肉,不耽误过好日子;但别养成“肚子当桌子,走路靠扶墙”的体型。

别怕称体重,也别迷信瘦成闪电。60岁后,多一点肌肉,少一点脂肪,活得更自在,才是健康的长寿之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18:08 , Processed in 0.00855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