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31年,宁都起义1.7万余人组成红五军团,最终到达陕北不足千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07:10: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1931年,宁都起义1.7万余人组成红五军团,最终到达陕北不足千人                                                                2025-08-24 09:55                                        

发布于:天津市
   
         在1931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之一。起义的背景是当时隶属于国民党第26路军的1.7万官兵,在董振堂等人的带领下,于宁都成功起义,宣布加入红军。这场起义不仅是一次巨大的军事胜利,还标志着当时的革命力量在中央苏区的增强。

起义胜利后,这支1.7万人的起义军在季振同、董振堂、刘伯坚等指挥官的领导下,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迅速开入中央苏区。为了便于指挥和改造,起义部队被重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其中季振同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担任政治委员。红五军团下设三个军,分别是由董振堂领导的第十三军、赵博生领导的第十四军,以及由黄中岳领导的第十五军。

党中央派遣了大量优秀的政治干部来加强对这些起义军的领导与改造,其中包括何常工、左权、黄火青等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对起义军进行政治教育,还加速了这支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宁都起义的胜利,对中央苏区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持。

宁都起义的爆发,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紧密相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爱国力量纷纷投身抗日斗争。然而,国民党政府依然坚持内战政策,拒绝与红军和平解决,继续进行对红军的围剿。第26路军的官兵已经深感内战带来的无望与疲惫,尤其是在蒋介石的压迫下,待遇差,战损无法补充,军队越来越缺乏战斗力。此时,部分共产党员的影响开始在26路军中蔓延,他们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领导下,于1931年12月14日成功发动了起义,迅速改变了战局。

这场起义几乎没有遭遇太大抵抗,除了一个驻扎在城北的团因距离太远未能参与外,起义成功的26路军全部加入红军。起义军没有任何重大的人员伤亡,成功地转入了中央红军的阵营。

起义后,红五军团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整训。整训的主要目的不仅是确立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也为了彻底改变红五军团中的军阀化作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五军团开始进行混编,调整了各个军之间的人员和指挥结构。这种整顿极大地强化了部队的战斗力和统一性,并有效避免了山头主义的影响。

1932年2月,中革军委发布训令,要求对红五军团进行整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挥。在这一整编中,红五军团的三个军分散到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这一举措旨在统一指挥,解决部队内部的独立性问题。红五军团经过整编后,依旧维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并且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赣州之战中,红五军团成功突围,救出被围困的红军战士,进一步巩固了红军在中央苏区的地位。

然而,随着长征的开始,红五军团面临了更大的考验。在长征途中,红五军团被赋予了殿后掩护的任务,面对敌人重重包围,他们屡次与敌人激战,保卫了主力部队的安全。尤其在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英勇战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红五军团的34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在敌人围攻下英勇牺牲。

随着长征的深入,红五军团依旧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在长征的路上,红五军团成为了红军坚强的后盾,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并且在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继续与敌人作斗争。最终,红五军团虽遭遇重创,但依然为中央红军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即便如此,红五军团的成员在长征和西征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原宁都起义的1.7万余名士兵,大多数在长征和西征中英勇牺牲,最终只有极少数人抵达了延安。尽管如此,许多幸存者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宁都起义的部队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其中包括1名上将、6名中将、24名少将等。而那些投身党政工作的起义人员,更是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宁都起义,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充分体现了革命的艰难与胜利的来之不易。这场起义不仅为中国工农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3:42 , Processed in 0.0079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