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武力打平关羽,魏延也得给他面子 2025-08-26 15:20 发布于:河南省
荆州丢失,一直被后人拿来指责关羽。 但假如当年换一个人坐镇,这段历史会不会改写? 有人提到黄忠,那个在汉中斩夏侯渊的老将,他真能比关羽更合适吗? ![]() 纷争之地与选择之人东汉末年,荆州成了兵家必争的心脏。 南接江陵,北临襄阳,西可入益州,东能望江东,几乎每一步都是关键。 刘备占据荆州后,把这里交给关羽。这个决定后来引来无数争议。 关羽名声大,威震华夏,却也因为个性和行事风格,让荆州防务留下了裂口。 对比之下,黄忠的经历完全不同。 出身并不显赫,年轻时在长沙太守韩玄手下效力,算不上名将。 ![]()
直到刘备入益州,他才真正展露锋芒。 刘备在益州要打张鲁,需要前锋死战,黄忠老当益壮,箭术刀法皆精。 最典型的还是汉中之战,夏侯渊镇守定军山,曹操的军心都押在他身上。 结果黄忠率兵急攻,亲自登山搏杀,夏侯渊当场被斩。 战局瞬间逆转,汉中落入刘备手中。 这一仗,让黄忠一跃成名。 史书记载,刘备当场封黄忠为征西将军。 按惯例,这样的功劳,足以让他成为蜀汉最受信任的将领之一。 ![]()
可刘备后来选择关羽镇守荆州,黄忠则被留在蜀中。 这里的落差,正是今天许多人提出假设的原因。 如果回到当时,荆州问题并非单纯的守城。 孙权对刘备表面结盟,心中却始终觊觎。 曹操则随时可能南下。 要稳住荆州,需要的不只是武勇,还要有冷静、谨慎、灵活的处事方式。 关羽的长处是敢战,缺点也是过于自负。 ![]()
他北上攻打襄樊,把曹仁困在城中,战功一度惊动华夏。 可就在他全力攻北时,孙权趁机袭南,江陵、公安被夺,荆州失守。 关羽最终走向败亡。 从战功上看,黄忠绝不逊色。 甚至很多评论说,黄忠在汉中表现出的沉稳,比关羽更适合守荆州。 定军山一战,他不是一味猛攻,而是抓住时机,趁夏侯渊分兵时猛扑,干净利落。 荆州的防务,或许更需要这种冷静和老练。 不过,这里也要还原史实。 关羽在当时不仅是武将,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兄弟。 ![]()
荆州交给关羽,不只是军事安排,更是政治选择。 黄忠虽然勇猛,但资历浅,出身也没有关羽那样的分量。 让一个后来投奔的老将取代关羽,几乎不可能。 即便如此,假设黄忠在荆州,是否能避免荆州的覆灭? 这正是后世反复探讨的悬念。 ![]() 战功与性格的对照提到黄忠,绕不过的就是他年纪,出名时已年逾花甲。 曹营士兵常笑他“老卒”,连关羽一度也轻视他。 可越是年老,他的战斗力越让人震惊。 定军山之战时,他亲自披甲登山,一刀砍下夏侯渊首级。 正史《三国志》里用“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来评价。 这种描述极少出现在别人身上,足见其威名。 ![]()
再看关羽,早年随刘备四处奔波,名声早已传遍天下。 水淹七军,斩颜良、诛文丑,这些战绩让他成为英雄的化身。 刘备要树立蜀汉的门面,就需要这样的名将。 荆州交给关羽,既能震慑外敌,也能号召人心。 但性格不同,结果也不同。 关羽太自信,眼里容不下别人。 孙权曾派人提亲,把女儿许给关羽儿子关平,表面是联姻,实则是试探。 关羽直接呵斥,“虎女安能配犬子!”一句话得罪孙权。 ![]()
外交层面上的错误,直接为日后的偷袭埋下了伏笔。 黄忠则没有这种傲慢。 纵观记载,他待人低调,不争名分。 刘备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当众抱怨黄忠不配,黄忠并未与之争锋。 反而是费诗劝说关羽,才让矛盾平息。 由此可见,黄忠更能稳住阵脚,不至于轻易树敌。 再比较战术,关羽习惯正面硬攻,典型就是襄樊之战,全力进攻曹仁,差点拿下樊城,却因水淹七军,损害了曹操北方布防的根本利益,引来全力反扑。 ![]()
黄忠的打法不同,更讲究时机。 定军山时,他不是贸然攻山,而是等夏侯渊分兵时一击致命,显示出老将的耐心和果断。 若置于荆州,或许他不会贸然北攻,而是更注重守住根基。 当然,黄忠的短板同样明显。 年老体衰,难以长时间坐镇。 史书记载,他在汉中封侯后不久便去世,即使刘备真让他守荆州,也未必撑得住那样复杂的局面。 ![]()
荆州不仅要对付曹操和孙权,还要处理内部补给与民心。 黄忠若因身体原因过早离世,反而可能留下更大空缺。 关羽的失败是综合性的,既有军事上的冒进,也有政治上的孤立,更有刘备集团整体布局的偏差。 假如换成黄忠,也许能避免关羽的冒进,但能否挡住孙权与曹操的合力,依然是问号。 ![]() 荆州与汉中的双重镜像荆州与汉中,一个在长江边,一个在秦岭间,却像两面镜子。 荆州关系到水路与东西交通,谁掌握荆州,谁就能进退自如。 汉中则是关中与巴蜀的咽喉,拿下汉中,刘备就能与曹操在西线对峙。 刘备在汉中用黄忠,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在荆州用关羽,却走向了全军崩溃。 ![]()
两地命运的差别,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假设。 黄忠在汉中打得干脆。 夏侯渊兵力强,但分兵太快。 黄忠抓住这一点,带兵急攻,直取其首。 曹操闻讯震惊,赶紧亲自赶到前线。 这场战役不仅让刘备拿下汉中,还让曹魏的西线彻底收缩。 可以说,刘备集团能真正立足,是因为有黄忠。 ![]()
荆州则完全不同,关羽在襄樊战役中一度大胜,水淹七军,斩于禁,擒庞德,声势压过曹操。 过度冒进,忽略后方,给了孙权可乘之机。 结果荆州一夜之间易主,这不是单一的战场失利,而是战略上的大败。 荆州丢了,蜀汉与东吴的联盟破裂,刘备集团从此走下坡路。 对比起来,汉中守得住,荆州却守不住。 很多人就提出,如果当年换人,会不会逆转? 汉中用黄忠,荆州也用黄忠,能不能形成双重稳固? 说实话,现实条件下,也很难成为那里的长期防线。 ![]() 假设与真实之间黄忠镇守荆州的假设,带着强烈的吸引力。 他沉稳、低调、勇猛,性格上不容易树敌。 在对外外交上,他也不会像关羽那样锋芒毕露。 在对内协调上,他也不会挑起矛盾。 关羽与黄忠的摩擦就能说明问题。 关羽看不上黄忠,言辞不逊。 黄忠忍了,没争。 这种姿态若放在荆州,也许能换来更少的摩擦。 但荆州的失守,并不只是关羽个人的错误。 ![]()
孙权与曹操一内一外的夹击,刘备在战略上的疏忽,诸葛亮当时远在益州,整个蜀汉的防线没有统一指挥。 即使换成黄忠,能否避免荆州丢失?恐怕依旧难说。 更何况,黄忠已年迈。 如果他在荆州,不一定能坚持几年。 关羽再骄傲,再冒进,好歹还能在前线拼杀数年。 黄忠则未必有这样的精力。 魏延的存在也值得对比。 魏延在汉中坐镇多年,确实守住了西线。 ![]()
这说明他有能力长时间经营一地。 相比之下,黄忠没有这样的经历。 所以从史实出发,黄忠可能是优秀的突击手,却不是最佳的守城人。 荆州注定要失,关羽只是加快了进程。 假如真让黄忠去守,也许短时间能稳住局面,终究难挡两大势力合围。 ![]()
历史的残酷就在这里。 后人再怎么推演,也改变不了蜀汉失荆州的结局。 问题从来不在一个人身上,而在整个布局。 关羽失荆州,黄忠未能守荆州,魏延即便在汉中守住,也救不了全局。 三国的棋盘,早已注定胜负。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陈寿撰 裴松之注 · 三国志校注本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陈寿撰 裴松之注 · 三国志校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