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抗战中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涅槃之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抗战中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涅槃之路                                                                              2025-09-03 11:36                                        

发布于:广东省
   
                                    

1931年9月18日,卢沟桥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撕裂了华夏大地的宁静,拉开了侵华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炮轰卢沟桥,悍然全面侵华。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毅然肩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的8年浴血奋战,彻底击败侵略者,使日本亡华野心彻底破灭。八路军、新四军从最初不足4万兵力,发展至正规军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歼灭日伪军170余万,建立了遍布十九个省区、人口过亿的抗日根据地。
这是一段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军事史诗,更是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回望这段峥嵘岁月,依然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一、历史转折中的英明决策,星火燎原的战略布局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极具远见的战略方针。该方针科学研判了敌强我弱的现实态势,为我军在持久战中生存发展、积蓄力量指明了正确道路。
1937年8月,根据国共合作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这支看似弱小的军队,虽装备简陋、兵力有限,承载的却是四万万同胞的民族希望。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毛主席这一重要论述,要求人民军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树立必胜信念;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正是这种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统一,打开了胜利之门,成为我军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扭转战局的理论基石。
这一理论在实战中迅速得到验证,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迎来破晓曙光——平型关战役成为最佳注脚。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伏,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功实践。林彪师长战前详细勘察地形,精心部署兵力。是日清晨,浓雾弥漫山谷,我军借助地势隐蔽埋伏,待日军完全进入伏击圈后,骤然发起攻击。日军措手不及,虽负隅顽抗,终遭重创。此役缴获大批军械物资,包括步枪千余支、机枪二十余挺、战马五十多匹,以及大量弹药与军粮。

平型关大捷战役示意图

平型关大捷,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抗战前路,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彰显了我军的作战能力,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连蒋介石也致电朱德总司令表示:“捷报传来,无任欣慰。袭敌侧背,断其联络,收效甚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场胜利不仅来源于前线将士的英勇,更源于我军对人民力量的深刻认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是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的。
自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主席党中央就把“兵民是胜利之本”确立为致胜的根本,始终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建军抗战的根本原则。八路军、新四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医治疾病、兴办教育。
在晋冀鲁豫边区,邓小平等所有中共领导人坚决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人民军队的“三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职能,组织指战员白天帮助农民耕种,夜晚教群众识字读报,与人民打成一片。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使我军在敌后战场如鱼得水,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源泉,最终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百团大战大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战略空间的巧妙开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随着战局发展,我军果断实施战略展开,向敌后广大区域进军。这是一步险棋,更是一步妙棋。正如刘伯承师长所言:“我们到敌后去,就像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叫敌人不得安宁。”
1938年春,八路军主力分兵挺进河北、山东平原,新四军则深入华中敌后。这一时期,毛主席党中央为我军创造“敌进我进”的独特战略,即敌人向我根据地进攻,我则向敌人后方进攻。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灵活战术,使日军首尾难顾,疲于奔命。我军由此牢牢把握作战主动权,根据地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聂荣臻副师长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约3000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边区军民同心协力,建立起完整的抗日政权体系。

至1938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已发展至七十余县、人口约一千二百万的规模。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经济与文化,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抗战同样卓有成效。面对日、伪、顽的三面夹击,处境极为险恶。陈毅同志曾形象比喻:“我们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既要跳得好,又不能被刀尖所伤。”
1939年冬,新四军执行“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开辟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在黄桥决战中,新四军以少胜多,一举击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为华中抗战打开了新局面。
三、兵民一体的人民战争,赋予抗战模式无穷力量
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我军创造性地建立起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种体制犹如一座金字塔:顶端是机动歼敌的主力军团,中间是保卫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底层是广泛袭扰敌人的民兵游击队。
在华北平原,民兵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地道战。冀中平原的地道纵横交错,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总长度达1.25万公里,相当于中国长城的总长度。这些“地下长城”成为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坚固屏障。

山东海阳县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守福,带领民兵创造性地发明各式地雷与布雷方法。他们制造的石雷、铁雷、瓷雷,让日军防不胜防。赵疃村也因此被誉为“地雷战之乡”。
据统计,仅1943年,华北各根据地民兵作战就达五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十万余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
在经济战线上,根据地军民也创造了自力更生的奇迹。面对日军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军队、机关、学校全部投入生产劳动。
在南泥湾,八路军359旅将荒山野岭变成“陕北好江南”。王震旅长亲自带头开荒种地,全旅官兵艰苦奋斗,不到三年开垦荒地二十六万亩,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还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我军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四、精兵简政与质量建军,困难时期的战略调整
1941年至1942年,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各根据地疯狂“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摩擦,停发军饷,使我军面临空前困境。
面对严峻形势,毛主席党中央果断提出“精兵简政”政策。1941年12月,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建议,被毛主席党中央采纳并推行至各根据地。
精兵简政并非简单缩减规模,而是以提高部队质量为核心的战略调整。各根据地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减少指挥层级,提升作战效能。同时,大力开展练兵运动,提高部队军事素质与政治觉悟。
在晋绥边区,贺龙同志提出“兵要精,武器要好”的口号,开展大规模练兵运动。部队白天军事训练,夜晚政治学习,战斗力显著增强。

在主力军精简的同时,民兵与地方武装建设不断加强。各根据地普遍建立民兵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众武装组织,形成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体系。
至1943年,各抗日根据地民兵发展至二百余万人,成为主力军的强大后备力量和配合作战的重要助手。这种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体制,使我军拥有无穷兵源与强大支援。
五、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105个团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主动进攻战役,破袭日军占据的正太铁路等交通线,袭击据点、破坏铁路、桥梁、车站,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粉碎了日军对我抗战军民的“囚笼政策”。鼓舞了全国抗战信心。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我军抓住战机,在各根据地展开局部反攻。山东军区部队在一年作战中,歼灭日伪军六万余人,收复县城十八座;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歼敌七万二千余人,收复县城二十八座。
这些胜利不仅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沦陷区,更锻炼了部队,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经验,为全面反攻奠定基础。
随着实力增强,我军作战形式逐渐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毛主席指出:“我们将逐步地提高正规化的程度,现在已经要求进行一些正规战争,将来还要要求进行更大的正规战争。”
这种转变不是放弃游击战,而是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的灵活策略。正如朱德总司令所说:“我们用兵的主张,可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各大战场向日伪军发起全面反攻。
据统计,在全面反攻阶段,我军共歼灭日伪军三十九万余人,收复县城二百五十余座,解放大片国土。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六、历史启示: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深层原因
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军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首要在于毛主席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正确的政治方向。毛主席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形成全民抗战的浩大声势。
同时,我军始终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建立完善的政治工作制度,保证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特征,也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二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游击战到运动战,从内线作战到外线作战,我军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战争发展阶段,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

朱德总司令总结我军的战术原则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军事哲学。
三是军民一体的力量源泉。人民战争是我军由弱变强的根本保证。军队与人民如同鱼水,不可分离。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整个抗日战争。
据统计,抗战期间,各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近三十万次,歼敌二十余万人;群众为部队运送粮秣、救护伤员、传递情报,更难以计数。这种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战争伟力,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四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我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没有粮食,自己开荒种地;没有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取;没有弹药,自己创办兵工厂生产。
这种精神体现在每一位指战员身上。左权将军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殉国;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牺牲后胃中唯有草根与棉絮……这些英雄事迹,永远激励我军将士奋勇前进。
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昭示我们:一个代表人民利益、赢得人民支持的军队,无论起点多么微弱,终将发展壮大;一个实行正确战略战术、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的军队,必将战胜任何强敌;一个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善于开拓创新的军队,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日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更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历史的光芒永远照亮前进的道路,让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5:06 , Processed in 0.0088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