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安门广场70年未解谜:纪念碑上155字竟藏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天安门广场70年未解谜:纪念碑上155字竟藏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2025-09-29 18:49                                        

发布于:福建省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你每次路过天安门广场,看到那座高耸的纪念碑,可能从没想过,碑上那些字,改了多少遍?谁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155字的奠基石铭文,背后藏着新中国成立前夜最紧张的7天。而碑身上那114字正文,周恩来足足练了40多遍。

奠基前夜的7天生死时速
1949年9月23日下午。
琉璃厂261号,陈云亭镌碑处。
几个政协工作人员急匆匆推门进来,对着店主陈志敬说:"有个急活,9月30日之前必须完工。"
陈志敬接过稿子一看,标题写着:"中国人民解放战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落款:彭真拟。
但这不是最终版本。

毛泽东拿到彭真的初稿,拿起笔就改,他把整个标题推翻,改成了一句话:"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你注意到没有?彭真写的是"烈士纪念碑",毛泽东改成了"人民英雄"。这四个字的分量完全不同,烈士是牺牲者,英雄是战斗者,一个是悲壮,一个是豪迈。
陈志敬接到修改后的稿子,已经是9月24日,距离奠基典礼只剩6天。
他找来一块重达半吨的旧石碑,碑身高1米7,座高65厘米,一家老小齐上阵,用一天时间把石碑表面打磨平整,然后按照叶恭绰的书法,一刀一刀往下刻。
155个字,隶书,阴刻。
刻字最怕手抖,一抖,整块碑就废了,陈志敬那几天几乎不睡觉,眼睛盯着石面,凿子敲下去,石屑飞溅。

9月30日下午6点。
奠基石准时运到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站在话筒前,念出那114个字的碑文。这篇碑文,他在政协会议期间就已经在心里打了腹稿。当大家向人民英雄默哀的那一刻,文字就在他脑子里成型了。
可你发现没有?奠基石上的碑文,比后来纪念碑上的多了五个字"为国牺牲的"。
为什么后来去掉了这五个字?

因为毛泽东想了想,觉得"为国牺牲"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英雄们不光是为国牺牲,更是为人民而战。所以最终版本里,"人民"这个词出现了整整8次。
这不是咬文嚼字,这是政治立场。

三个时间段的历史密码
114个字的碑文,分三段。
第一段29个字; 第二段30个字;第三段55个字。
字数逐段递增,语气层层加重,你读出来就能感觉到,像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三年以来"——1946到1949,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1919到1949,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整个近代史。
这个时间框架,是倒着来的。
先说最近的三年,你能看见。再说三十年,你父辈经历过。最后说一百多年,那是几代人的血泪。
为什么要这样倒叙?
因为人的记忆是有温度的。
刚刚打完仗的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你跟他说"三年以来",他立刻就能想起战友的脸。你再往前推三十年,五四运动的学生现在还活着。你再往前推到1840年,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屈辱。
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这个顺序,是有情感逻辑的。

1953年,史学家范文澜带着雕画史料编审委员会开会,要把碑文里的三个时间段变成具体的浮雕。
他们列出了十几个候选题材,最后敲定八个: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
每一块浮雕对应一个历史节点,从1840到1949,一百多年压缩成八个场景。
可这八个场景怎么选出来的?
不是随便挑的,每一个都卡在历史转折点上。

虎门销烟是反抗的开始;金田起义是农民的觉醒;武昌起义是王朝的终结;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爆发;五卅运动是工人的崛起;南昌起义是武装的起点;抗日游击战是全民的抗争;渡江战役是最后的胜利。
八块浮雕,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目录。

周恩来的40遍书法修炼
1955年夏天,北戴河。周恩来住进了海边的招待所,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不是看文件,而是练字。
他要写的,是那114个字的碑文。

毛泽东已经在6月9日题好了正面的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的碑文,兴建委员会请周恩来来写。
周恩来接到任务,第一反应是:"我写得行吗?"
他平时写字,都是批文件、题词,最多写十几个字。现在要写114个字的碑文,还要刻在37.94米高的纪念碑上,这字如果写得不好,全国人民都看得见。
所以他躲到北戴河,关起门来练。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铺开宣纸,写一遍碑文。写完对着看,哪个字不满意,撕掉重写,有时候一个字要写十几遍,才能挑出一个满意的。

他练的不光是字形,还有整体的气势。114个字要排列成7行,每行字数不等,怎么排才能让人一眼看上去觉得庄重?笔画轻重怎么掌握?行距怎么控制?
周恩来写着写着,手腕开始酸,他就停下来甩甩手,然后继续写。
前后写了40多遍。
一个星期后,周恩来挑出一幅自己最满意的,亲自拿到纪念碑工地,找到雕刻家刘开渠。
他把手稿递过去,问:"怎么样?行不行?"
这个问法,像个交作业的学生。
刘开渠接过来一看,愣住了,他说:"以前只看到您的题词,还没看过您写这么多字、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刘开渠
周恩来听了,脸上才露出笑容。
但写完字还没完,怎么刻在石碑上,又是一道技术难题。
兴建委员会开会讨论用阳文还是阴文?
阳文是凸出来的,阴文是凹进去的。
有人说阳文好,立体感强,有人说阴文好,阴影自然形成深度。
周恩来听完各方意见,拍板用阴文。
他给出三个理由:第一,阴文容易雕刻,出错率低。第二,阴影能自然形成立体感,不用额外处理。第三,阴文的金字好安装,把钢胎金字镶嵌进凹槽就行。
笔道要呈"V"形,154个字(加标点)刻好后,再把做好的钢胎金字一个个镶嵌进去,最后形成鎏金字。

整个过程,周恩来盯得很紧,他隔三差五就到工地看看,问问进度,检查质量。
对他来说,这不是一项工作,这是对先烈的交代。

设计争议中的建筑博弈
1951年8月29日。
梁思成坐在书桌前,给北京市长彭真写了一封信。
信里只说了一件事,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必须改。

当时兴建委员会选定了一个方案,底座是三个大门洞,像天安门城楼那样,设计者觉得这样能呼应天安门,有对称美。
梁思成看了图纸,立刻就急了。
他在信里写:"这个方案有四大问题。"
第一,天安门已经有三个门洞了,纪念碑再来三个,重复了,没新意,两座建筑应该互相衬托,而不是互相模仿。
第二,37.94米高的石碑,底下是三个空洞,结构上不合理,视觉上不稳定。碑体那么重,下面是空的,人站在下面看着都害怕。
第三,底座太大太高,会让广场显得拥挤。天安门广场本来就不算特别大,再塞进一个长40米、高七八米的大台子,广场就喘不过气了。
第四,台子太大,碑身就显得小,主次不分,效果全毁。
梁思成写完这封信,连夜送到彭真手里。

梁思成林徽因李庄岁月手稿
彭真看完,叫来兴建委员会的人开会,会上大家讨论了一夜,最后决定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方案为主。
梁思成的方案很简单,碑就是碑,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脚踏实地,挺拔向上,就够了。
可这时候,林徽因已经病得很重了。
她躺在病床上,让学生去画草图,一个星期后,学生把图纸拿来给她看。
林徽因看了一眼,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
她的声音虽然虚弱,语气却很坚决:"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
学生听懵了,什么叫"康乾线条"?什么叫"汉唐风格"?
林徽因解释,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建筑装饰,线条繁复、纤细、华丽。那种风格太柔了,撑不起纪念碑的气势。
汉唐的线条粗犷、简洁、雄浑,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几刀就能刻出一匹马的神韵。
"我要的是那种力量感。"林徽因说。

她躺在病床上,提出三条修改意见:
一,加高底座;二,扩大浮雕尺寸; 三,增加碑体高度。
这三条改完,纪念碑的比例就对了,人站在下面看,会觉得碑体顶天立地,而不是头重脚轻。
林徽因还负责设计须弥座上的花纹图案,她选了牡丹、荷花、菊花,还有垂幔。
牡丹代表富贵,荷花代表纯洁,菊花代表坚韧。三种花配在一起,既有中国传统审美,又符合纪念碑的主题。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纪念碑还没建成,她已经看不到了。
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碑上的浮雕装饰图案,用的就是她为纪念碑设计的那套花纹,她和她设计的图案,永远在一起了。

还有一个争议纪念碑正面朝哪边?
按中国传统,碑正面应该朝南。可有人提出大部分人从东西长安街进广场,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是碑的北面。如果正面朝北,大家就能直接看到毛泽东的题字。
两派争执不下,最后把问题报给周恩来。
周恩来想了想,说:"正面朝北。"
他说,我们建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既然要鼓舞生者,就得让活人第一眼就看到正面,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1953年10月,浮雕的设计蓝图挂在工地上,向民众征求意见,每天有几万人来看,提意见。
这一挂就是一个月。
有人说这个人物表情不对,有人说那个场景构图有问题,工作人员把意见都记下来,交给雕塑家们修改。

刘开渠负责《胜利渡长江》那块浮雕。他为了画好帆船,专门找人要了很多南京帆船的照片。他还跑去问陈毅元帅和陈赓将军,渡江战役用的武器是什么样的?
每一个细节,都要确认清楚。
还有一个原则,浮雕上不出现高级领导人。
只雕刻到连队干部为止。
有人提议刻秋收起义,因为那是毛泽东领导的,毛泽东听说后,立刻说:"还是刻'八·一'南昌起义!"

他不想把自己刻在碑上。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部建成。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
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8年5月1日落成,整整8年零7个月。
这8年里,多少人参与了这项工程?设计师、雕塑家、石匠、工人、士兵,还有每天来工地提意见的普通民众。
这座碑,是无数双手一起垒起来的。

1949年9月30日,周恩来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英基仪式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年7月25日
中央纪委网站:"姚桓:人民英雄纪念碑因何而建?碑文由谁起草,又由谁书写?"
共产党员网:"毛泽东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原声影像资料,2023年9月28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2:40 , Processed in 0.0102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