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吃香蕉、坐飞机、做核磁共振,到底哪个辐射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吃香蕉、坐飞机、做核磁共振,到底哪个辐射大?!                                                                     2025-10-08 07:03                                        

发布于:北京市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技师 李真林、主任技师 夏春潮、主管技师 文雨婷
编辑 | 原野
“不可能哦,医生,X光、CT、磁共振这些,听说做一次辐射好吓人哦,没得问题都整些问题出来!”
“吃香蕉有啥子辐射喃,咋可比核磁共振大?”
“我还听说,做了放射检查就成了辐射源,还要把辐射转射给家里的娃儿、老人!”
要知道,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辐射,人类想要生活在一个完全无辐射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今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辐射的问题。


来源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人类接受的辐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扩散的现象。按照能量的高低,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中电离辐射能量高,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等;而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在这么多的辐射中,从来源来看        ,有些是天然的,有些是人工的——        
  • 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土壤和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食物和水中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等。
  • 人工辐射:主要来自医疗检查(如X光、CT)、工业应用、核能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电器设备(如微波炉、手机、电吹风)等,甚至吸烟时,烟叶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也会产生辐射。
你看,人类就算啥子事都不做,还是从早到晚都在接受各类辐射,虚火啥子呢?         
日常放射科检查不用担心辐射量
跟大家科普一下,电离辐射的衡量单位是mSv,中文叫毫希弗。X光和CT检查的确存在辐射,两者的辐射值有差异,做一次X光检查要比做一次CT检查的辐射值小。
做一次常规的胸部X光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是0.02mSv,做一次普通的胸部CT平均辐射剂量是6.2mSv,不过现在还有低剂量的胸部CT,辐射量约1-2mSv。华西医院目前基本都是低剂量CT。


图说 / 常见检查项目的典型有效剂量

大家不要看到这些数字就慌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当接受辐射的全年累计剂量低于100mSv时,癌症风险无明显增加。
有人可能要问了:“医生,你咋没有说核磁共振喃?里头都有个‘核’字,怕是辐射得凶哦!”
答:你们恰恰想歪了,核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来看看它的工作原理——在接受磁共振检查时,强大的静磁场会让人身体里无数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像一个个小磁针一样,沿着磁场方向排列整齐,经过发信号、接收信号等步骤,机器周围灵敏的接收线圈会捕捉这些从身体内部发出的信号,让计算机绘制出一幅精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
感觉上了点难度哇?那看这句话就行了——
如果说X光、CT检查都是照相机,那么磁共振就相当于是一个“收音机”,你想哈嘛,机器都在靠耳朵听,而不是咔嚓咔嚓地让这样射线那样射线穿透你的身体,有啥子辐射嘛!
估计又有人要问了:“辐射都没得,那为啥它的名字里面有‘核’字喃?!”
答:“核磁共振”里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不是“核辐射”的核,两码事。核磁共振的整个过程使用的能量是静磁场和无线电波,这两种能量形式不具备电离能力,也就不存在辐射,大家放心嘛!


来源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对了,想晓得你们做的检查有没有辐射,看看检查室门口有没有这样的“黄风扇”标志,就可以了,凡是有电离辐射的检查都会有这个标志。


图说 / 凡是有电离辐射的检查都会有这个标志

放射检查虽有辐射,但真不必介意
因为首先,不管做不做放射检查 ,人类一天到晚都在接受辐射。就像我们一开始科普的那样,在地球上生活,每年就会受到来自宇宙、土壤、空气和食物的天然辐射,这叫本底辐射,一年累积大约为 2-3 mSv。
其次,我们总要吃、穿、住、行,这些行为中很多伴随着辐射。随便举几个例子——
坐一次2小时的飞机,接受的辐射剂量大约为0.012mSv;
一天抽1.5包烟,一年下来吸烟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约为13mSv;
接受一次高铁、机场的安检X射线扫描,大概辐射量为0.0001mSv;
住在混凝土建筑或者砖房里,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也有辐射,每年的辐射量大概是0.07mSv;
就连吃1根香蕉也是有辐射的,香蕉中富含钾元素,其中又有放射性钾——钾40,一根130g的香蕉所含的辐射量差不多是0.0001mSv。
不要虚,你要一口气吃上万根香蕉,才勉强算做一次CT检查,所以日常吃香蕉是莫得问题的!
看到这里,你明白我们文章开头的结论了哇,没有豁你嘛:坐一次飞机的辐射>吃一根香蕉的辐射>做一次核磁共振的辐射!
家用电器的辐射,也不用多担心
还有我们不离手的手机、家里常用的微波炉、吹风、台灯、wifi等家用电器,都会有辐射,但都属于        非电离辐射,能量很低,其主要作用是热效应,没有能力像X光那样破坏细胞DNA或分子结构,只要购买的是合格产品并正常使用,完全不消焦        。
做放射检查有辐射,利大于弊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做X光、CT等放射检查,虽然有一定辐射量,但在医疗行为当中它的适用原则是 “利大于弊”。
不仅每年的体检中有必要做,尤其当医生怀疑你的身体可能出了问题,必须要通过X光、CT等检查来明确诊断时就更应该做,因为带来的获益远大于那一点点可明确计算的辐射风险。
再说了,我们那么多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天天待在那个环境下都莫得啥子,你们虚啥子喃?多项研究表明,在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规范的情况下,放射科工作人员的癌症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来源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虽然核磁共振没有辐射,但不能直接替代X光和CT
估计还是有小伙伴要问了:“医生,我还是有点担心辐射,可不可以我每次放射检查都选核磁共振啊?”
答案是,不行——就算不差钱,不用考虑经济实用的因素,也需要考虑技术适用的因素。
  • X光是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吸收射线,把立体结构压成平面图来拍摄。这种检查价格便宜、时间短、成像快,相当于“快速普查员”。
  • CT检查通过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获取相对应检查部位的图像,它方便快捷、图像清晰度高,还可通过三维后处理获得多角度和立体成像,相当于把一个面包切成薄片看每一片,能区分其中微小差别。
  • 核磁共振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能反映检查部位各组织、器官的详细情况,非常适用于神经系统、关节及肌肉等的检查。
比如急诊科接到了一位晕倒的老年人,平时有高血压,那么医生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考虑是脑出血,由于情况紧急,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费时,再加上判断脑出血用CT更敏感,所以用CT检查就更合适。        
三种检查各有优劣,可互为补充,但不能完全替代,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放射检查 ,还是需要听医生的安排。         
多吃这些东西,对防辐射、排辐射——没用
随便网上搜一搜,不少文章、视频都建议在做完X光、CT检查后,要多吃这些“排辐射”的食物,包括海带、木耳、血旺,还要多喝绿茶,认为这些食物、饮品富含碘、硒、多糖、维生素或抗氧化剂,能抵抗或排出辐射。
在这里认真告诉大家,这些食物起不到防辐射和排辐射的作用。
防辐射
虽然食物中的抗氧化成分(如绿茶中的茶多酚)确实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理论上可能辅助减少任何原因(包括辐射、熬夜、抽烟等)造成的细胞氧化损伤,但这是一种间接的、微弱的、全身性的保健作用,并非专门针对医疗辐射的“特效药”。
排辐射
不管是木耳、血旺,都不具备“清道夫”的作用,你说多吃点这些东西补充营养、微量元素还可以,想要把辐射从体内排除,这怕是简直想多了。
至于海带,那就更是大家的误解了。当发生核泄漏事故时,的确会提前服用稳定性碘片,不再去吸收事故中释放的有放射性的碘-131,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这跟X光、CT产生的辐射是两码事啊,更不能把海带就等同于稳定性碘片,吃再多都莫得啥子用。
问题来了,那多喝点水有没有用呢?答案是,多喝水是好事,但是普通的X光检查和普通CT,多喝水没有用。
不过对于做了增强CT,打了碘造影剂的患者,的确就需要多喝水,帮助碘的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此外,做了核医学相关检查(如PET-CT、肾显像、骨显像等),因为注射了微量放射性药物,检查后也需要多喝水,加速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排出。
可能又有人提出疑问了:“那做了X光、CT这些有辐射的检查,需不需要隔离一下再接触家人?”
简直想多了,X光和CT机工作时像快速亮起的手电筒,机器一关,X光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设备停止工作时,辐射产生也就停止了。只要你离开X光或 CT检查室,X射线就瞬间消失,并且自身也不会产生和发射射线,周围人跟你接触安全得很!
不过做了这些放射性检查的朋友,需要3-6个月后再备孕。男生、女生都一样哈。
“早上太阳升起,哇,半个地球都被辐射了,简直太恐怖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临床核医学辐射安全专家共识.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7.
2.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2020版
3. 王刚.胸部复诊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2015,(第18期):92-93.
4. 方军杰,孙微,干放,胡碧波.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在显示肺内磨玻璃结节的对比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第A2期):132-133.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05:54 , Processed in 0.0079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