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毛泽东之一:毛泽东发征友广告被误会找“女友”遭问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3:49:2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青年毛泽东之一:毛泽东发征友广告被误会找“女友”遭问责





                                      (毛泽东在一师)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十分明确,小学老师。当时,有钱人家孩子目标是大学,师范学校是不屑一顾的。第四师范校教学条件比较差,没有什么图书,也没有什么教学仪器,更没有活动场所,就几栋破烂的校舍,住得也很拥挤,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抱怨,说牢骚怪话。
找到一个读书的地方,毛泽东非常满足,并时常规劝同学:“我们现在有房屋住,有教师讲课,已具备了学习的基本条件,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努力了。假如一定要等到学习条件十分完善,才去认真学习,那就会白白糟蹋最宝贵的时间。”[1]一年后的1914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到第一师范学校。
“一师”不仅藏书丰富,校舍宽敝,还有许多思想开明的好教员。正是在“一师”的四年半时间,毛泽东打下扎实而牢固的基础。1949年,他和当年老同学谈起“一师”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2]
从简陋的“四师”到丰富的“一师”,毛泽东觉得很幸福,更加奋发踔厉,刻苦用功。他每天起得很早,冷水浴或是运动后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课余时间他最喜欢的是进图书馆和阅览室,最爱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由于经常出入图书馆,他还和图书管理员熊光楚成了好朋友。此外,他还喜欢到后山的君子亭学习,有意识的练习闹中求静,静中求学。有一次,他带着书到长沙城最热闹的南门口读,任人来人来,喧嚣吵杂,他专心致志,旁若无人。
毛泽东还喜欢读各类书籍和报纸,因为没钱就到古旧书店淘旧书。为多读书,他还盯上老师和同学的藏书,想尽一切办法向他们借阅或借抄。毛的好友萧子升写过这样一封感谢信:“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又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3]
为了读书,为了能读到好书,毛泽东可以说不顾一切!
得知杨昌济老师板仓家中藏书丰富,他就从长沙步行一百二十华里,来到先生家读书,和先生讨论学术问题。除了读书,毛泽东十分注重探讨和交流,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还常常列上自己在学习上的疑难和社会改造的问题向老师们请教。
丰富的阅读,广泛的交流,毛泽东的学业进步很大,成了“一师”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作文经常会被选出陈列在大阅览室供全校学生阅览。
毛泽东因此与萧子升结缘。萧子升高毛泽东三个年级,是学校里的高才生,文章好,诗也做得好。他们才子相遇,惺惺相惜,成了最好的朋友。据萧子升回忆:“我和毛泽东同窗三年半,已经养成了黄昏散步的习惯。可我们并不常吟诗,因为我们最大的兴趣在于讨论,在于聆听彼此的见解。”
萧子升与同年级的陈昌、熊光楚都还有毛泽东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杨昌济曾有意将爱女许之,由于他早已成婚未果。[4]杨昌济眼光真够准的,相中的“准女婿”都是非凡之人,萧子升后来任华北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毛泽东更不用说了。
1915年6月,萧子升毕业后在修业学校任教一个学期,后来转到长沙楚怡学校任教。
在第一师范的最初日子里,因为毛泽东并不太“合群”,萧离开后顿感空虚寂寞。1915年7、8月间,他两次致信萧子升,都谈到到了朋友互助的问题,更感到“仆自克之力甚薄,欲借外界以为策励,故求友之必甚热。”[5]
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毛泽东想到一个当时算是很奇葩的办法:贴征友广告。
   1915年9月,长沙各大学校里都出现了“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共28画):今日祖国正处在危机存亡之秋,特邀请有志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人。“启事”最后启用《诗·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句。[6]启事还说明征求的青年朋友要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吃苦耐劳。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小陈章甫转交。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
  近百年前还比较闭塞的长沙,毛泽东这则征友启事还真是够超前的。因为太有创意,这则启事还引发了一起乌龙事件。
启事登出的第二天,陈章甫就急匆匆找到毛泽东,气呼呼地说:“润之老兄,你征到好友,心里快活了,可你这事把我害惨了!”原来这征友启事也寄到了第一女子师范……”
第一女子师范那位很有“政治敏锐性”的门房大叔并没有将“征友启事”张贴起来,而是转交给马校长。马校长一看这启事,火冒三丈,找到陈章甫一通臭骂:“竟然跑到我们学校谈起恋爱来,你身为一师附小的教员,为人师表,成何体统!”
马校长一连串责骂,陈章甫这个雄辩部部长连个还口机会都没有,等马校长骂痛快后,他才解释事情的经过,并告诉马校长这二十八画生是“一师”的毛泽东。陈还把马校长带到“一师”找到学监主任方维夏先生,方先生一通解释后,又把毛泽东的学业和操行纪录都搬了出来,马校长才放心。
李锐在《毛泽东峥嵘岁月》也这样写道:“省立女师校方接到这封信曾发生误会,后来经过四处打听,才知原委,了解‘到二十八画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7]
也许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大家担心有政治风险,毛泽东的征友启事只收到几封回信。
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中回忆:“他到一中访友,见到墙上贴有这个启事,词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古典文体,书法挺秀……其文情真挚,辞复典丽可诵,看后颇为感动,返校后,我立即作一书应之,署名纵宇一郎。逾三日而得书至,略云:接大示,空谷足音,跫然色喜,愿趋前晤教云云。旋双方订于次星期日至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8]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这段征友经历:“广告登出后,我得到三个半答复。一是罗章龙,他后来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又背叛党。其余答复是两个青年,后来变成了极端分子。“半”个回答是一个不加可否的青年。他叫李立三。”[9]
                     
                                  (李立三)



征友启事后,毛泽东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他后来回忆:“渐渐地我在我的四周建立了一群青年,这样造成了日后一个团体的核心,后来这个团体(新民学会)对于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国事有极大的影响。这是一群严肃的青年,他们没有时间去讨论琐细的事情。他们所说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有一个宗旨。他们没有时间谈恋爱或“罗曼史”,他们以为在国家如此危急,如此急迫需要知识的时候,是不能讨论女人和私事的。除了不谈女人——普通在这时期的青年的生活中极为重要——以外,我的同伴连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不谈的。”[10]
毛泽东的要求很高,想进他这个圈子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那朋友和他谈起晚吃什么饭,要买什么肉,并吩咐佣人去买。一心只想谈天下大事的毛泽东,没想到朋友竟和他说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从此不相往来。
毛泽东说:“我和我的朋友只谈大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2:16 , Processed in 0.0082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