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振宁辞世,我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又会想起翁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杨振宁辞世,我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又会想起翁帆                                                                        2025-10-19 00:01                                        

发布于:天津市
   

今天的消息,杨振宁老先生辞世了,享年103岁,高寿了。

杨先生在科学界人士里面,算是新闻性比较强的,经常被谈论。我记得网络上一度有过关于什么所谓“戏子”和科学家的言论。说人们都去关注演员、明星,没人关心关注科学家,科学家的收入也远远赶不上演艺圈。之前我也说过一期,我说的是两个行业要全行业综合性比较,你不能只盯着挣大钱的那几个明星,横店的职业群演也是演艺圈的,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而且金字塔尖塔底差距非常大,拉大平均的话综合收入不比搞科研的低。
至于大家都不关心科学家,杨振宁老先生好像真是个例外,总有人提到他。但是很遗憾,提到他的都是跟翁帆有关的话题,而且我敢说,对杨振宁和翁帆的话题津津乐道的跟网上宣称社会不关注科学家的人群重合率很高,基本是同一波人。
当然,杨老先生跟翁帆的婚姻确实有一定新闻性,因为年龄差距的原因。82岁的娶28岁的,确实让很多人不太适应,关于这段婚姻,特别是关于翁帆心态和目的的种种猜测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我看到过不止一次有自媒体写杨振宁立遗嘱,关于遗产的安排,没有翁帆什么事儿,翁帆竹篮打水一场空……一般这样的消息点击率还挺高,没人辟谣,但也没人证实,有人真信,当然信过就扔脖子后面去了,直到下一次类似消息出来,虽然每次说的都不太一样,但不妨碍他们又可以津津乐道一番。
还看过网上的照片,杨振宁拉着翁帆的手,神采奕奕,照片上的翁帆显得神情落寞,还配有文字“本来想做个短线,谁知道套牢了……”做过视频截图的都知道,如果你把一段拍人的视频一帧一帧地过,总能找到你想要的表情,因为人的表情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统一状态。

之前有自媒体黑岳云鹏也用了这样的手段,说岳云鹏跟李斯丹妮做节目,举止比较亲近,李斯丹妮的表情很抗拒,用的是同样操作方法。
但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婚姻走了21年,婚姻本身却是异常平静,反而是88娶38那个,事情出现晚得多,但是很快闹出失联事件,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说法。
所以我必须得说,人家夫妻二人虽然年龄相差那么大,但是人家你情我愿,一直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反而是一帮旁不相干的人上蹿下跳,总觉得人家有什么问题,没问题也给你创造出点问题来,你说这是谁的问题呢。你天天关心人家这个,你这算是关注关心科学家吗?
我这说一句可能得罪很多人的话,这么多年来,对着翁帆各种冷嘲热讽的人,大多数恨的是自己不是杨振宁。我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一定是有问题的,葡萄多酸啊。
最后,缅怀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我的母校南开大学的名誉教授,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创始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5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25-10-19 14:58 编辑

光明日报:翁帆发文悼念杨振宁                  

2025-10-19 13:25                                        

发布于:山西省
   

                                    


图片来自网络

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On Reaching Age Ninety九十抒怀Mine has been我的一生是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And a long life……福寿绵长……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深深地感恩。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翁帆)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 04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5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先生高寿离世!遗产分配引热议,翁帆继承金额没大家想的那么多                                                                                2025-10-19 13:15                                        发布于:山东省
   
                                    

“家里的财产大半都给了翁帆。”

——杨振宁生前这段罕见的采访片段,如今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当103岁的科学巨擘溘然长逝,所有镜头突然转向那位沉默陪伴他20年的女子。人们迫不及待地想从她脸上找到答案:这段跨越54岁的婚姻,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遗产迷局:被夸张的数字与被忽略的真相

“月薪100万!”——这条关于某高校给杨振宁天价薪酬的传闻,至今仍在社交媒体疯传。

据知情人士透露,杨振宁晚年收入确实不菲,但这些钱款大多直接流入了他设立的科研基金。那位爆料的清华教授曾感叹:“杨老签捐赠协议时,翁帆就安静地坐在旁边磨墨,仿佛在完成一件寻常家事。”

杨振宁早将美国长岛的房产变现,全部注入清华高等研究院的“理论物理研究基金”。这笔钱的具体数额从未公开,但绝对远非传闻中的天文数字。翁帆曾经的学生回忆:“师母常说,知识分子的家当不在保险柜里,在书房里。”

二、另一种富有:翁帆的“非典型”收获

当外界用计算器清点遗产时,或许忽略了翁帆在这段婚姻中的“特殊收益”。

1. 逃离内卷的“特权”

在一个人人疲于奔命的时代,翁帆获得了一种罕见的自由。她不必在会议上强颜欢笑,无需在职场中勾心斗角。跟随杨振宁出访各国时,她总带着一本《量子力学史》,在专机舷窗边安静阅读。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是多少财富都难以换取的奢侈。

2. 物理学家的浪漫

某年冬天在普林斯顿,杨振宁在雪地里画下一个复杂的物理公式,对翁帆说:“这个方程能解释宇宙的膨胀,却解释不了我遇见你的概率。”这种专属物理学家的情话,构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密码。翁帆的博士论文后记中写道:“感谢杨先生,让我看见物理学的诗意。”

三、被误解的守护:谁成全了谁?

“她让杨振宁多活了十几年!”这条获赞数十万的网友评论,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

杨振宁的私人医生曾记录下一个细节:每次体检前,翁帆都会提前试喝水温,将检查仪器擦试三遍。这种近乎偏执的细心,延续了科学家的健康寿命。更不用说那些深夜的茶盏、清晨的散步、书房里永远温热的参茶——这些琐碎日常,拼凑出一位世纪学者最后二十年的生命质量。

但少有人注意的是,杨振宁同样重塑了翁帆的人生轨迹。那个曾经自称“社恐”的潮州姑娘,在陪伴丈夫接待霍金、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过程中,逐渐练就了从容气度。他们的朋友形容这种变化:“像是被精心培育的兰花,终于等到了最适合的温室。”

四、智性恋的极致:当物理学遇见爱情

他们的婚姻本质是两个物理学灵魂的碰撞。某次在瑞士雪山度假时,二人因为讨论“薛定谔的猫”实验细节竟忘了用餐时间。服务员后来回忆:“他们用纸巾写满公式,那种专注让人不忍打扰。”

这种精神共鸣甚至超越了生死话题。翁帆曾在整理书房时发现杨振宁留给她的便签:“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你还记得我们讨论过的多维宇宙。也许在某个维度里,我正等着与你继续这场对话。”

五、遗产之外的传承:那些数字无法衡量的价值

当好事者还在计算房产数字时,翁帆早已继承了更珍贵的财富——杨振宁的私人藏书室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手稿;他们共同整理的136本旅行笔记;以及杨老口述、翁帆记录的《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未刊稿。

某文化学者评价:“如果说杨先生把财产捐给了社会,那么他把最宝贵的思想留给了翁帆。这才是真正的‘遗产’。”

(尾声)

如今,在清华园那栋小楼里,翁帆继续着他们未完成的著作整理。窗台上那盆杨振宁最爱的君子兰依然翠绿,书桌上的稿纸还保持着主人离开时的样子。偶尔有风穿过回廊,翻动纸页沙沙作响,像是某个物理公式正在被轻声诵读。

或许正如杨振宁曾说:“爱情是宇宙间最精妙的共振,两个灵魂的振动频率恰好吻合时,年龄、财富都成了无关变量。”而翁帆用二十年时光,为这句话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25-10-19 14:24 编辑

杨振宁和他前妻的3个儿女,你绝对想不到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2025-05-12 19:25                                        

发布于:山东省
   
     说起杨振宁,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位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1957年因为宇称不守恒的研究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华人科学家里的头号骄傲。
不过,今天咱们不聊他的学术成就,也不聊他后来跟翁帆的婚姻,而是把目光转向他和前妻杜致礼的三个儿女——杨光诺、杨光宇和杨又礼。这三个人虽然没像老爸那样搞物理,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混得风生水起,干的事儿绝对能让你大开眼界。

杨振宁和杜致礼:一段跨越半世纪的婚姻
要聊儿女,得先说说他们的父母。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从小就是个学霸。西南联大毕业后,他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后来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搞研究,1957年一举拿下诺贝尔奖,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了世界科学史。

他的前妻杜致礼呢,也不是普通人。她1927年出生在陕西米脂,是国民党大将杜聿明的女儿,从小家境优越,受过顶尖教育。她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就认识了杨振宁,那时候杨振宁还是她的数学老师。

1947年,杜致礼去了美国,进了卫斯理学院学英国文学。1949年圣诞节,她在普林斯顿一家中餐馆偶遇杨振宁,两人聊着聊着就擦出了火花。1950年8月,他们在普林斯顿结了婚,开始了53年的婚姻生活。婚后,杜致礼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一直干到2003年因病去世。这段婚姻虽然平淡,但养育了三个出色的儿女,也算得上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很开明,他从不逼孩子走自己的路,而是鼓励他们按兴趣发展。杜致礼则更注重文化和语言的熏陶,家里经常是中西合璧的氛围。这也难怪,三个孩子后来都没搞物理,而是选了完全不同的路。

长子杨光诺:量子计算领域的硬核玩家
杨光诺,1951年出生,是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大儿子。他的名字是爷爷杨武之取的,意思是“光耀诺贝尔奖”。结果还真挺巧,他出生没几年,杨振宁就拿了诺奖,这名字简直像个预言。
小时候,杨光诺就对新鲜玩意儿感兴趣,尤其是电子产品。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还是个稀罕货,他就迷上了编程和硬件。那时候的电脑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能钻进去研究的人都得有点真本事。

杨光诺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拿了计算机博士学位,方向是量子计算。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简单说就是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做计算,比传统计算机快得多,能解决一些超级复杂的问题。
他在量子算法和量子硬件上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量子纠错技术,这东西是量子计算机能跑起来的关键。他还研究过怎么用量子计算优化问题,比如破解蛋白质折叠的难题。这在生物医学领域可是大事儿,能帮科学家更快找到治病的方法。

现在,杨光诺还在量子计算的前沿忙活。他在美国一家顶尖科技公司做研究,偶尔也在大学里讲课,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他的工作低调,但影响力不小,尤其是量子计算这几年越来越火,他的成果没少被同行引用。要说成就,他不像老爸那样拿诺奖,但在这个圈子里,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次子杨光宇:化学和天文的跨界奇才
杨光宇,1958年出生,是杨振宁和杜致礼的二儿子。这家伙从小就好奇心爆棚,喜欢瞎折腾。他在美国一所顶尖大学拿了化学博士学位,但没像一般人那样老老实实待在实验室,而是跑去华尔街给J.P.Morgan做化学工业分析师。

你可能会问,化学跟金融有啥关系?其实还真有。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化学行业的趋势,比如哪些材料会涨价,哪些技术有前景,帮公司赚了不少钱。
但杨光宇可不满足于当个分析师。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天文。他在自家后院搭了个天文台,业余时间就盯着天上看。到现在,他已经发现了2000多颗小行星,这可不是随便玩玩就能做到的,得有真技术。他发现的小行星里,有些还被国际天文学会正式命名,虽然具体名字没公开,但这成就已经够牛了。

更厉害的是,杨光宇还搞了个“虚拟化学实验室”平台。这东西是干嘛的呢?就是让中学生能在网上安全地做化学实验,不用担心炸了实验室或者吸进毒气。这个平台现在有30万用户,覆盖全球,被《科学》杂志评为“21世纪STEM教育十大突破”之一。他自己说过,这项目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
杨光宇这人挺有意思,化学、天文、教育,啥都掺和一脚,但每样都干得不错。现在他还在忙着更新虚拟实验室,顺便看看天上有没有新东西可发现。这样的跨界人才,真是少见。
女儿杨又礼:无国界医生的硬核担当

杨又礼,1961年出生,是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小女儿。她小时候家里都以为她会搞艺术,因为她画画写字都不错,杜致礼还教了她不少文学。但她偏偏不走寻常路,选了医学。她在美国一所顶尖医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内科医生,后来还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这组织啥概念呢?就是一群不怕死的医生,专门往战乱和疫区跑,去救那些没人管的人。
杨又礼干这行可不是玩票。她精通7国语言,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还有一些地方方言。这本事让她在救援时特别能派上用场,比如在阿富汗,她能用当地俚语跟患者聊天,安慰那些被炸得魂飞魄散的人。

她去过的地方多了去了,战乱的叙利亚、地震后的海地,还有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区。那次埃博拉疫情,她带着医疗队冲进隔离区,72小时没合眼,救了143个病人。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叫做“死神面前的最后防线”,这称号听着就让人起鸡皮疙瘩。
杨又礼现在还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干着,偶尔回美国休息一下,顺便给医学院的学生讲讲自己的经历。她不爱张扬,但她的故事在医学圈子里传得很广。有人问她为啥选这条路,她就说,看到别人活下来比啥都值。这份心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看完杨光诺、杨光宇和杨又礼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意外?杨振宁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的儿女却没一个搞物理,反而在量子计算、化学、天文、医学这些领域闯出了名堂。其实这也不奇怪,杨振宁自己说过,他从不逼孩子干啥,而是让他们自己找路。杜致礼的文化底蕴和开明态度,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三兄妹有个共同点,就是低调。他们不像有些名人后代那样爱出风头,而是踏踏实实干自己的事。杨光诺闷头搞研究,杨光宇跨界玩创新,杨又礼跑去救人,个个都拿出了真本事。他们的成就虽然没老爸的诺奖那么耀眼,但也实打实地影响了不少人。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三个儿女,各自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杨光诺在量子计算里深耕,杨光宇跨界化学和天文,杨又礼用医术救人。他们没靠老爸的光环,而是凭本事闯出一片天。杨振宁的教育理念和杜致礼的文化滋养,给了他们自由和底气。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去世:与杜致礼结婚53年,翁帆结婚21年,3个子女定居美国,最大儿子74岁最小女儿64岁                                                                                2025-10-18 13:59                                        发布于:陕西省
   
                                    2025年10月18日,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噩耗传来,媒体纷纷哀悼!
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传奇,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7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进入清华。1934年,12岁的小杨振宁就立下“要拿诺贝尔奖”的壮志。
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还是一名高二学生,他就凭借物理满分考入西南联大,跟随大师吴大猷、王竹溪等人学习。
1945年杨振宁奔赴芝加哥大学深造,跟随“氢弹之父”特勒学习。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奖,成为首获此殊荣的华人。

1949年,杨振宁进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物理泰斗爱因斯坦成为同事,得到爱因斯坦的接见与赞叹,他和奥本海默共事17年,得到奥本海默的高度肯定。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的友谊被人称道,两个人都是安徽同乡,也是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的同学。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特意向邓稼先求证中国原子弹是否完全自主研发。当收到邓稼先“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的确认信时,杨振宁在宴会上热泪盈眶。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
1973年,毛主席亲自接见杨振宁时并与他亲切交谈,周总理更是亲自为他调整座位,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他的尊重。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执教时认识了学生杜致礼,1950他们在美国再次相遇后结婚。杜致礼为支持杨振宁放弃了痴爱的文学梦,独自抚养三个子女,当时杨振宁获诺奖时,瑞典国王邀请她跳舞,杜致礼谦和退后,2003年杜致礼病逝,告别陪伴53年的丈夫,杨振宁伤心不已!
杜致礼精通多国语言,曾经常常为杨振宁整理学术信函;她擅长营造学术社交氛围,家中沙龙常聚集费米、李政道等学者。1997年杨振宁获鲍尔奖时,美国媒体误将“杨-米尔斯理论”称为“杨振宁磨坊理论”,正是杜致礼耐心向各界解释该理论的真谛。
2003年杜致礼病逝后,杨振宁将她的名字融入女儿“杨又礼”中,寓意“又一个你”,以此纪念亡妻。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引发轰动,两人相识于1995年汕头大学会议,当时翁帆是学生接待者。杨振宁原配杜致礼去世后,翁帆的慰问信成为两人感情的起点。

翁帆为配合杨振宁作息,改变熬夜习惯;杨振宁住院时,她彻夜守候。他们共同翻译《曙光集》《晨曦集》,合作发表建筑史论文。杨振宁曾坦言:“翁帆是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而翁帆则认为婚姻让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2010年杨振宁重病,翁帆深夜奔走求医的经历,让外界看到这段感情超越年龄的坚韧。杨振宁与翁帆结婚21年,他们的爱情经受了外界舆论风暴与时间的考验!
杨振宁与杜致礼育有三子女,均定居美国且未继承父业。
长子杨光诺,1951年出生,祖父杨武之为其取名“光诺”,寓意“光耀诺奖”。巧合的是,杨振宁次年即获诺贝尔奖。但杨光诺选择了计算机工程,现为资深工程师。

次子杨光宇,1958年生,早就成为化学家兼天文爱好者,他发现过多颗小行星。
幼女杨又礼,1961年生,名字取自“又一个杜致礼”,现在的职业是医生。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科学、爱情与家国交织的史诗。他与邓稼先诠释了“殊途同归”的友谊,与杜致礼成就了学术同盟式的婚姻,与翁帆展示了灵魂共鸣的可能。
杨振宁总结自己人生时说:“我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最终归根故土。”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轨迹,正是他人生最动人的诠释!
致敬103岁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一代传奇落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身后事:18亿遗产分配细节揭晓,翁帆所得引热议                                                                                2025-10-19 00:16                                        发布于:湖北省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擘,不仅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成果照亮物理学界,其生平轨迹与身后遗产分配也备受关注。
科学巨匠:从诺奖得主到归根赤子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1957年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他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
早年,杨振宁在美国深耕科研,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虽一度入籍美国,但他始终心怀故土。晚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定居清华园“归根居”,以80多岁高龄授课育人,还牵头募集资金、力邀顶尖学者,助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为国际知名学术殿堂。
人生伴侣:两段跨越岁月的相伴
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始于1950年,妻子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千金杜致礼。两人携手走过53年,育有三子——长子杨光诺(量子计算机专家)、次子杨光宇(天文学研究者)、女儿杨又礼(医生),子女均在各自领域成就斐然。2003年,杜致礼因老年痴呆与帕金森症在清华园病逝,享年75岁。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步入婚姻。两人早在1995年相识并保持联系,这段相差54岁的婚姻曾引发外界热议,不少人猜测翁帆“别有所图”。但这段婚姻最终维系了21年,直至杨振宁逝世前,两人还共同庆祝了他的103岁生日。
遗产分配:18亿资产的清晰安排
根据公开信息,杨振宁的各类遗产总计约18亿元,其分配方案在遗嘱中早已明确,未因外界争议改变:
核心资产归属:全部现金及专利收益等核心财产,均由与杜致礼所生的三个子女继承。作为深耕物理学界的顶尖学者,杨振宁的专利收益与学术相关资产构成了遗产的重要部分。
翁帆的分配内容:留给翁帆的并非现金或实物资产,仅为清华大学别墅(即“归根居”)的居住权。该房屋产权归属学校,待翁帆逝世后需归还清华。
事实上,翁帆在相伴岁月中已获得独特“财富”:她在杨振宁的影响下深耕学业,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历史系博士学位,同时积累了广泛的学界人脉。即便没有遗产中的现金分配,其自身学历与资源也足以支撑长远发展。
从科学探索到人生选择,杨振宁的百年历程始终清晰而坚定。他的遗产分配不仅回应了外界猜测,更折射出这位科学家对家庭与责任的考量,而其学术贡献与家国情怀,早已超越物质成为更珍贵的遗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25-10-19 14:05 编辑

杨振宁去世前,对翁帆的后半生早有安排,6个字表明了他的态度                         

2025-10-19 10:09                                        

发布于:天津市
   
        10月18日中午12点,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令人痛心的讣告——杨振宁先生,享年103岁,因病在北京去世。杨振宁与妻子翁帆结婚已有21年,然而最终未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庆祝103岁生日时,翁帆与他一同笑着写毛笔字。没想到,转眼间,翁帆就成了唯一一个在杨振宁身边的人。对于翁帆未来的生活,杨振宁生前其实已有安排,并且表达过自己的意愿。

杨振宁和翁帆的故事,要追溯到1995年。那时,19岁的翁帆刚进入汕头大学英文系,青春洋溢、活力四射。正值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举办,年少的翁帆因表现出色,成为了接待志愿者之一。会议上,杨振宁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也前来参加。翁帆的周到与礼貌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致礼尤其喜爱这个乖巧的女孩,并主动与她保持联系,时常关心她的学习与生活。

当时,翁帆仅把杨振宁当作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完全没有想过两人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情。然而,八年后的一个噩耗,让两人的命运再次交织在一起。

2003年,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因病去世,深感悲痛的杨振宁在失去相伴了53年的爱人后,情绪低落,变得沉默寡言。翁帆得知消息后,想着杨振宁夫妇曾经对自己的关心,便写了一封简短而真挚的慰问信,安慰这个孤单的老人。信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关怀与慰藉,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杨振宁黑暗的心情。

这封信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渐渐地,他们成为了忘年交。翁帆崇敬杨振宁,向他请教了许多学术问题,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琐事。两人的关系从书信往来开始,逐渐发展到电话交流,话题也从学术讨论扩展到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

有人或许会疑问,为什么当时才20多岁的翁帆,能与年逾八十的杨振宁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这或许与翁帆之前的婚姻经历有关。在读研究生期间,翁帆结识了前夫,但由于性格不合,两人很快分开了。翁帆一直渴望过一种平静、稳定的生活,她希望伴侣是成熟、稳重且有智慧的人,而这些,前夫身上并未具备。

在逐步了解杨振宁后,翁帆逐渐对他产生了钦佩与崇拜。一年后,杨振宁邀请翁帆一起去广西旅游,翁帆欣然答应。谁知,这一趟旅行结束后,两人的关系便再也无法分开。翁帆表示,虽然她在见杨振宁之前就知道他可能对自己有好感,但她真正爱上他,是在两人见面之后。杨振宁的稳重与学识,再加上他对她的关爱,让翁帆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

旅行结束后,杨振宁向翁帆求婚,并确定了订婚的日期。虽然两人年龄相差54岁,婚姻可能面临诸多压力,但翁帆和杨振宁都未曾多想。两人公开恋情后,外界议论纷纷,记者们也不断围追堵截,但翁帆毫不在乎。她关掉手机,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好奇,翁帆的父母是否会反对这段婚姻。其实,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她的选择。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理解并支持女儿的决定。翁帆愿意与杨振宁教授结婚,并照顾他的晚年生活,这种牺牲是一种美德,也是值得骄傲的行为。

翁帆的稳定心态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她的父母没有反对,外界的压力自然对她没有影响。因此,2004年12月24日,两人顺利登记结婚,并举行了婚礼。在婚礼上,杨振宁牵着翁帆的手,眼中满是宠溺,而翁帆则幸福洋溢。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们相信这段爱情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婚后的21年里,翁帆几乎成了杨振宁的“全职陪伴者”。无论是公共活动中的细心照顾,还是私下里的日常生活,她始终与杨振宁形影不离。当杨振宁回到清华园定居后,翁帆陪着他在校园里散步、读书,打理简单的生活。媒体拍到,两人散步时,杨振宁常常轻轻牵着翁帆的手,而翁帆则放慢脚步,和杨振宁同步走,这份默契显得如此自然。

随着年岁渐长,杨振宁的身体逐渐衰弱,翁帆不仅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常常陪他整理学术资料,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在翁帆的悉心照料下,杨振宁虽然已过百岁,依然看起来精力充沛。今年10月1日,他庆祝103岁生日时,依旧亲自展示写毛笔字,并亲昵地叫翁帆“达令”,两人像年轻的夫妻一样亲密。

如今,杨振宁去世后,很多人关心翁帆未来是否会再婚。对此,杨振宁早在2015年就曾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明确表示,翁振宁可以再婚。看来,对于翁帆的后半生,杨振宁早已做好安排,但翁帆会如何选择,依然没有定数。

爱情到了某种程度,便再也容不下第三个人,但不论翁帆未来如何选择,我们都希望她能如杨振宁所期望的那样,活得快乐、自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9 20:25 , Processed in 0.0111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